後來漢書地理、《華陽國誌》、《水經註》等古籍中有漢水的兩個來源。《華陽國誌》記載:“漢水有兩源,東起武都邊道郡陽山為溢水,龔宇‘引溢於東也是漢’;西苑出隴西縣古鐘山,白水萌入漢,源頭叫鎮。“《水經註》雲:“溢水出隴西邊道縣古中山,東至五都居縣漢水。“(編者:以上作品現代考證其實是嘉陵江支流西漢水的源頭)
據《漢中郡誌》“漢江,水出山,出寧強郡八十裏。”“這座山在本州以北九英裏,在棧道以西十英裏。這座山莊嚴肅穆,群峰環繞,看起來非常美麗。其連接者為漢王山。...山中有壹個洞,寬數十尺,深數裏,是漢水的源頭。水從底部湧出,並有壹個響亮的重擊聲。天要下雨了,雨越下越大,雷聲越大。洞外有幾尺長的石臺,是祭奠漢源的地方。”在陽安鐵路和川陜公路旁,有壹棵樹冠形狀的千年古桂,還有修建的禹王宮遺址。從此向北,可以仰望冀中山,有壹條小溪從南邊流過來。俗稱“漢王溝”,即“溢水”。沿溝行駛10裏,即到達“白巖灣”。古樹下有洞,洞口有鐘乳石,稱“石牛洞”,石牛高65430。相傳大禹刻石,故名王宇碑;但發現日期不早於清朝末年,石質極差,不可能經歷4000年。
《陜西水利誌》:在漢水源頭理論未有科學定論之前,漢水源頭仍沿用傳統的石牛洞說,該洞位於東經106 14 ',北緯33° 03 '。從列金壩到武侯鎮約60公裏是江源峽,大部分是山地。主流兩側的山谷相對平緩。源頭漢王溝、倪青和武定關河(寬川)都是泉水。在列金壩附近會合後,到達大安小流域的北那達林河,河水進入壹個曲折的峽谷,到達宕昌城南的戴宇河,再到達曲水普惠以北的曲水河,在武侯鎮出峽。
另外,石鐘溝說,從武定關到陳家亮,其實就是大安河。它的誕生地離戴宇河的發源地不遠。但就流域面積和長度而言,戴宇河比金奎大河大。因此,大多數現代水文資料認為戴宇河是漢江的主要源頭。事實上,在勉縣以上,所謂的石牛洞水,來自北方的曲水(歷史上稱為漢水北源)和戴宇河(歷史上稱為漢水南源)都在勉縣新浦地區匯合。經過專家反復勘探論證,在1989版《辭海》中,漢水的源頭被正式確定為戴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