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著名的佛學研究者有太虛大師、印順大師、梁啟超、歐陽吳京、呂澄等。
即佛學的研究。就其討論方向而言,通常集中在思想體系、源流等方面。就其內容而言,除了佛陀所宣揚的教義之外,還包括他後來的弟子、後來的宗師以及歷代學者根據佛陀的教義所解釋、選擇和闡述的各種佛教教義。就教法的類別而言,佛教既包括理論,也包括實踐,包括教、理、行、證四種方法。至於近代的所謂佛學,是向世人普及佛學,使新學植根於眾生,或者說是響應時代的學術潮流,強調新的方法進行梳理,進行有序系統的闡釋,使之學術化。
佛陀將教法授與弟子,弟子傳於後世。經書、法條、論著所收集的內容,無非是解釋宇宙現象和人生道理,展示如何擺脫,達到快樂的方法。所以佛教討論的主題是以生命的解脫為中心,涉及宇宙的兩大部分。根據印順法師的歷史規律的進展,印度佛教體系的發展可分為五個時期:
(1)解放和統壹時期基於道聽途說
從佛教建立到佛陀去世的這段時間,這是佛陀說自己在世的時期。這種教學方法的重點是宣告個人的解放。
(1)緣起觀念是佛教的根本立場,也是佛陀證悟的內容。即以十二因緣為具體形態,就能擺脫壹切煩惱。
(2)八義,即遠離快樂和禁欲主義的中道思想。即: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勤、正念、正定義。
(3)四聖諦,即關於社會生活的四聖諦。即:苦諦(表示社會生活、人生的道理充滿了焦慮)、聚諦(表示痛苦的原因、焦慮的來源、渴望愛情的道理)、滅諦(表示絕對穩定、涅槃的道理只有通過消除煩惱、去除焦慮才能達到)和道諦(表示達到涅槃的方法)。
(二)菩薩視聽分流時期的傾向
從菩薩和群眾這兩個根本教派的分裂,到大乘佛教前期的興起,也就是佛陀駕崩到400年(約公元前四世紀到公元前壹世紀),這個時期相當於教派佛教時期。從兩大流派的根本思想和精神觀點來看,這壹時期呈現出實用主義(保守主義者)和理想主義(理想主義者)的對立狀態。佛陀圓寂壹百年後,他所說的佛法,已經整合了四阿迦瑪(南傳,加雜部形成五),如雜(對應)、中、長、增壹(增支)。大約在公元前100年,根本兩個學派已經分裂成二十個學派,也就是二十個小乘學派。為了強調和證明派系的權威性和正統性,各部從各種立場出發,重新編撰聖書,逐漸確立了經典和法律。由於各流派對經典內容繼承和整理的差異,相互之間存在爭議。壹些佛教高僧致力於教法的解釋和註釋,對教法進行整理和歸類,出現了許多論著(Brahma abhidharm a,Ba abhidhamma,Abidharma的音譯)。
在二十派中,上座的制度在壹切方面都是比較重要的,比如經部、犢部等等。其中,據說各部都主張壹切法都是真實的(Van dravyatah!Sat),都在“自我存在”(van svalaks!安!Ata),規律可以獨立於任何事物而存在,壹切眾生根據其接受的寓意、場所、邊界、組合而給予感受,從而建立因果報應前後的轉移。這叫“法身永恒”或“三界真實”,認為自然界是由原子(極小)構成的。
另壹方面,經量部認為只有四種色法和心的實在,同時主張“有現”和“無體”,否定心有法、心不對應法和無為法的實在。它雖然不承認人格主體的實在性來補充凡普嘎拉的實在性,卻把五蘊定為輪回的假主體。小牛部以布特加洛為輪回主體,與五蘊不同。壹方面強調佛和菩薩德性的超越性和絕對性,認為“菩薩為了寬宥和親情,甘願與惡利為伍”,還提倡“清凈心”、“過去和未來都沒有,現在都有”、“十二事不真”等思想。
(三)菩薩導向的規模和持續時間
這是大乘佛教開始流行的時期。在佛教歷的400-700年間(約公元前壹世紀至公元前三世紀),這壹時期的佛教雖然以菩薩為主導,但並沒有輕視或否定小乘。
這壹時期的代表人物是龍舒,他在自己的“中道”思想中批判了壹切逐壹設定實體法的哲學思想,認為現實的經驗世界具有從生到死的變化,因此強調壹切法都應該是空的、無我的。法律的本質是空的這種絕對立場叫做“真義”;承認世界持久的相對位置,叫做“庸俗真理”。這種空洞的推理就是“緣起”;不拘泥於兩端的概念叫做中道。他的佛身論是“觀緣起即觀佛法,觀佛法即見如來”的理論。
(4)趨向如來的菩薩分不同時期。
當時,在佛陀駕崩後的700至1000年間(約公元前三世紀至六世紀),大乘佛教出現分裂並行。這壹時期,關於“成佛問題”有兩種學說:
(1)佛教徒是從本源上無縫地逐漸培養出來的。
(2)佛性是固有的,即壹切眾生皆有如來之德,所以人人皆可成佛。
佛陀圓寂後約800年,印度佛教出現了兩位偉大的思想家,即伍茲和秦時兄弟,他們早期反對龍樹中學的“空”的觀點,根據知識論形成了現實世界中壹切存在都不是真實的概念論,確立了幻想、相對真實、絕對真實三種。這個知識體有三種變化:雅利安知識、終末知識和六感(眼、耳、鼻、舌、身、意)。
(5)以如來為基礎的佛與佛的融合。
這壹時期也是佛教逐漸消亡的時期。傾向於以如來為本的學者,逐漸將自己的思想與婆羅門教相結合,從而進入了“以如來為本,梵佛合壹”的時代。
由於大乘佛教的興盛,仰視聖人的崇高美德,以及佛性無量、菩薩願大、他人加持等各種思想的興盛,大乘佛教演變為密宗。在這壹時期,學者們專註於追求以心為身成佛,卻失去了大乘的利他精神。
從八世紀開始,佛教隨著外部婆羅門教的復興,以及內部唯心主義、真實、和諧、他者、神秘、對音樂的渴望、證道的泛濫,逐漸與梵天同化,最終在十六世紀消失在印度。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以來,壹直有許多不同的派別和不同的意見。為了消除沖突,避免矛盾,中國佛教徒通過評判佛教來融合消化各種意見。中國有八派,十派,十三派。按大乘八大宗,禪、清凈、法、密屬於修行,而三論、天臺、華嚴、誌學則善義。這四種學說總結如下:
(壹)三倫宗
第三,它原是印度大乘佛教的壹個分支,北齊末年(550 ~ 577年)由遼東桑郎傳入長江以南,唐初在吉藏嘉祥達到頂峰。本案所依據的基本經典是:
(1)中國的教義駁斥了婆羅門教、小乘佛教和其他大乘教派的錯誤見解,皈依了中道的教義。
(2)十二門學說,糾正大乘佛教徒自身的錯誤觀念。
(3)百家學說,駁斥婆羅門教的異端思想。他的理論主要有三個方面:(1)破惡顯義。也就是說,所有的收獲和洞見總是被毀滅的:所有的收獲和洞見都被毀滅,比如拒絕外人對邪見“真我”的看法,掩蓋碧潭印月派的“真實存在”,駁斥真我派的“空性”,毀滅大乘。裏外破,大小聲討,目的“無”。(2)真意與俗理的區別,是在不動真意的情況下,根據俗理建立規律;用真相說實話,不要用爛筆名。所以根據兩大真理,空即是空,空即是空,所以顯無所得才是正見。(3)八不指中道,即揭示萬法不滅、不變、不同、不來不去的原理,從而擺脫生滅、破常、壹異、來來往往等“四對八計”的偏頗,說明宇宙萬物都沒有固定的自我。綜上所述,此派以“破而不立”消解壹切偏執之情;以“無所得”為宗旨,認為諸法無相,皆死;所以所謂妄想、成佛失敗都是假名,但以“覺悟”為本體,所有的方法都消亡了,“無正見”是最奇妙的方法。
②天臺宗
宣帝建德七年(575),智毅大師進入天臺山,創辦了這所學校。追溯傳承龍樹,北齊慧文禪師得“壹念三觀”妙法後,相傳南嶽慧思禪師悟出法華三摩地,撰大乘停觀,後授智雲大師修法華三摩地方便繁華教觀,並根據北宿“吸空意”說,成就天臺宗。他的作品有《法華軒義》、《法文華句》、《摩訶之冠》,在世界上被稱為天臺。
這個教派的教義說壹個心有十個法界。妳看這個心,就明白了“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的道理。其大綱主要有三點:壹念三千的世界觀,壹念三觀的哲學,三真的和諧。指出各種規律的相互融合,整個宇宙的統壹,各種現象(物或心)的原理是三真(空、假、中)的和諧,這意味著事物或生命本身就是現實,即如;主張法律壹律平等是天臺智館的中心思想。
更有甚者,天臺宗以Hokkekyo為正典,直接表現了各種法律的實在性的哲學。從“理”的方面,以中國的空、假、和三真展示了各種法的正當體;從“物”的方面,揭示了壹百世三千念的“性工具”(性德為基本工具)思想;所謂董事的相互融合,是各種法律的現實,也是法律世界的本性(法爾本性)。
(3)華嚴宗
又名獻壽宗、法界宗,因《華嚴經》而得名。杜順(557 ~ 640)是華嚴宗的創始人。本案成立前,中國有壹個地論派,以家族“十經”為綱。壹方面,華嚴宗吸收了地心說教派的教義,進入了佛教在中國的興盛時期;另壹方面統壹了當時各教派的新舊學說,建立在只知起源的理論基礎上。另壹方面,在評教觀行論方面,雖然表面上批判了天臺論和唯知論,但實際上借鑒了二家學說。
但總的來說,華嚴宗依據《華嚴經》確立了宗室義,從般若思想出發,進壹步明確了法界諸法因“空性”而壹律平等甚至平等,得到了“壹多相合”的無盡觀念,即所謂“所謂”。這壹重要學說還有六義、六相、十玄門等。,以毫無阻礙地顯示其對法界起源的思考。
(4)只知門派
這位祖先尊印度彌勒菩薩為祖師。彌勒生來講修行者的地論,沒有繼承教法,而是以莊嚴論和大乘論。世界親屬接著只知道二十個理論和三十個理論。玄奘在唐朝貞觀年間到印度求法,向聖賢、智慧的禁欲論者學習瑜伽和唯識論。回國後,他的弟子窺基在玄奘大師的口述下,將它寫成了壹部具有深刻意義的認識論敘事作品。他還把它寫成壹個認識論的掌中心來解釋它,魏就成了壹個認識論的宗派。
這個教派的名字眾多而深刻,重在分析。有五百法(八心法、五十心法、十壹色法、二十四對應法、六無為法)、三自性(全時數、倚重他人、成就真理)、五性(聞、覺、菩薩、無常等)在“阿賴耶識”的基礎上,闡述了“壹切法只是識,識外無物”的原理,其根源在於阿賴耶對藏種子的認識。種子,也叫“習慣”,分為名種和商種兩種。經驗上要以知識為中心,把有漏的心靈知識變成無漏的真實智慧,把第八知識變成大圓鏡的智慧,把第七知識變成平等的智慧,把第六知識變成奇妙觀察的智慧,把前五知識變成成功的智慧,最後把能觀察到的知識還給虛空,證成“能力合壹”的世界。佛學的分類可以從幾個不同的角度來觀察。從歷史上看,可分為原始佛教和發展佛教的佛教思想;從地域上看,可分為南傳佛教和北傳佛教兩大流派。從教義的內容來看,有各種二分法,如大小方,力與實兩教,聖與凈兩教,揭秘兩教,教與禪兩派。
在現代佛教的發展中,中外學者也致力於對佛教的重新分類,這已經成為現代佛教學術思潮進行新的研究的前提。
如日本學者高南對研究體系總結為:①所學佛教,如諸子之教,如舍、成實、唯識。(2)對佛教的思考,如般若、華嚴、天臺等教義。(3)靜觀的佛教,如禪宗、神道教的教義。4信仰佛教,如凈土宗的教義。(5)佛教的實踐,如法律的教導。美國學者Megovorn博士將佛教分為兩類:先驗哲學(本體論)和相對哲學(宇宙論)。
現代學者大多將所有佛教分為以理論為中心的“宇宙論”和以實踐為旨趣的“解脫論”。佛教的宇宙觀是包容的,有壹個學派是從現象的因果連續性來解釋萬物皆生於多樣性。有壹派唯心主義壹元論,主張物質現象是精神原則;有壹派本體論,肯定現象的超越性;有壹派不區分本體和現象,把現象歸於本體活動,主張現象就是本體。
壹般來說,宇宙學可以分為兩個體系,即起源論和實在論。
第壹,起源論是解釋普遍規律的誕生。根據普遍規律本身的因果規律和各種學派調查解釋的差異,出現了各種起源學說:
(1)把法律誕生的原因歸結於我們的勞動力量,這就是所謂的工業意識起源論(放棄論)。
②主觀上,我們認為壹切事物都是由我們的第八雅利安知識實現的,這就是所謂的雅利安起源論(唯知識論)。
(3)建立實在的本體論,從而解釋壹切現象,這就是所謂的真理起源論(真理論)。
(4)從本體即現象、現象即本體的理論出發,稱為法界起源論(華嚴論)。
⑤命名六個方面,即土、水、火、風、氣、知,以宇宙規律為法身靈動,稱為六本論(真理論)。起源論從縱向時間上解釋壹切規律的生滅變化,是“宇宙現象論”;而實在論則從橫向空間解釋宇宙規律本身的終極真理是“宇宙的本體”。
二、實相學說,在佛教的各個流派中,也有各種各樣的實相學說的教學學說:
(1)否認主觀自我的存在,但對於現象肯定法體存在的,稱為法論。
(2)主張我的身體,身體是空的,稱為空法論(小乘二十部及實相論)。
(3)基於對實體的洞察,說現象是空的或虛假的,但實體是真實的,這就是所謂的空中道論(唯識論)。
(4)是否拒絕相對自由的考察,以絕對不可能為理想,稱為無相空論(中觀論)。⑤萬法實在論,稱為萬法實在論(天臺論)。
解脫論就是把解脫的原理運用到實踐中,沿著向上的道路去達到最終的目的。這個解放部可以分為三個體系:解放本質論、解放形式論、解放第二論。
第壹,解脫的本質,也就是解脫的真實狀態,所以涅槃、如來、佛土、佛身都是解脫本質的表示。
二、解脫形式論是揭示本質的各種實踐,如法家派求解脫的規訓(規訓論)、各派求解脫的修正(修正論)、各派求解脫的中斷(中斷論)、凈土宗求解脫的前世(前世論)。
第三,擺脫第二種理論,普通人想通過修行技巧達到理想,自己的修行因為技巧的深淺而逐漸提升,甚至成佛;這種修行的第二種理論(走位理論),眾生是否平等的問題,成佛的可能性(種姓理論),屬於第二種解脫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