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糕點就是中式糕點。在中國的烹飪體系中,糕點是面食和點心的總稱,在餐飲業俗稱“面案”或“白案”。
中式面點是以面粉、米粉、雜糧粉為主要原料,以油、糖、蛋為輔料,以肉類、水產品、蔬菜、水果為餡料,通過和面、餡料(有的不加餡料)、成型、烹飪等壹系列工藝,制成的具有壹定色、香、味、形、質等風味特征的各種主食、小吃、點心。
在糕點制作中,用作面皮的原料種類繁多,有面粉、米粉、紅薯粉、玉米粉、山藥粉、百合粉、菱角粉等。此外,輔料變化多,配合不同的配比和不同的制作方法,形成疏、松、涼、滑、軟、糯、脆、酥等不同質地的面皮,突出了糕點的風味。
中國糕點的類型
北方以北京、山東、山西、陜西等糕點流派為主。南方以揚州、蘇州、杭州、廣州、四川等糕點流派為主。
首先,北方風味
1.首善之地的北京面食
北京是元、明、清三個朝代的首都。京味糕點的典型品種有拉面、獨壹炒勺、狗不理包子、肉末燒餅、千層餅、豌豆黃、艾窩窩,各有特色。
2.大膽精致的山東面點
《齊·姚敏書》中記載了山東面點。經過1000多年的發展,清代山東糕點已經成為中國糕點的壹個重要流派。
山東面點的原料主要有小麥粉、米粉、山藥粉、紅薯粉、小米粉、豆粉等。,加上素食食材和調味料,品種有上百種。而且制作相當精致,形、色、味俱佳。比如煎餅可以攤得薄如蟬翼;手拉面細如線;饅頭又白又軟。這裏有很多特色糕點,比如威縣的“月餅”(壹種蒸糕),臨清的燒烤,浮山的拉面,蓬萊的小面,周村的燒餅,濟南的油漩。
3.陜西面食的古韻秦腔
陜西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壹。陜西面點是在周秦時期面食生產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繼承了漢唐時期的制作工藝傳統。盛唐時期,都城長安的糕點制作已經基本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屬於“北方食品”。此後,由於朝代更叠,都城更叠,陜西面食影響力有所下降,但壹直是西北地區的重要流派。
陜西面點集古代宮殿、富商官邸、民間面食等為壹體。,用料極其豐富,主要有小麥粉、蕎麥粉、小米粉、糯米粉、豆類、棗類、栗子、柿子、蔬菜、禽、畜、蛋、奶等。,加上調味料,品種有上百種。陜西的“天然餅”,“大如碗,不限方圓,半厚,蒸凈鵝石襯,如其凹凸”,有古代“石烹”之遺風。其他如秦川的草帽花樣麻食,贛州的鍋魁,三元的泡油餅,岐山的臊子面,漢中的燴面,Xi安的牛羊肉泡饃。
4.三晉之地的山西面點
山西在古代是三晉之地,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壹。據考證,山西出土了春秋時期的漠河羅,這是當時流行面食的佐證。即使是現在,面食也是三晉人民離不開的主食,成為三晉文化的組成部分之壹。
山西面食流派的形成與山西地方特色原料密切相關。比如汾河流域的小麥,忻州產的高粱,雁北產的蓧麥,晉中、晉北產的蕎麥,欽州產的小米,呂梁產的紅小豆,都是糕點的主要配料。還有山西老陳醋,五臺山的香菇,大名的黃花,代縣的辣椒,應縣的紫蒜,晉城的大蔥。
山西面食用面很廣,做不同的面食,用不同的面。有白面粉(面粉)、紅面粉(高粱面粉)、豆粉、蕎麥粉、燕麥粉、玉米粉等。制作時,或單個,或三個混合,風味各異。具體品種有刀削面、刀撥面、嗆疙瘩面、樂和面(河漏)、挑尖面、拉面、抹面、蘸蝌蚪面、貓耳朵面等。還有各種吃法,煮、蒸、炒、燉、燜、燜等。,或澆鹵水,或涼拌,或蘸調料,花樣繁多。
第二,南方風味
1.杜明淮左的揚州面點
揚州是歷史文化名城,古今繁華之地。“春風沿揚州路十裏”,“街長十裏,街巷通衢”,“夜市萬燈碧雲照”,“我有錢,騎鶴下揚州”,這是揚州昔日繁華的寫照。悠久的文化、發達的經濟、豐富的物產為揚州糕點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揚州的糕點也是自古以來的名品。《隨園食單》記載,揚州儀征有壹位面點師,名叫小,擅長做饅頭、糕點、餃子等點心,小巧可愛,潔白如雪。當時價格“勝於黃金”。再比如定惠安的石鼓做的素面,雲四的名廚做的糕點,也是遠近聞名。經過創新和不斷發展,湧現出玉韶燒、三鼎包子、千層油餅等壹大批著名糕點,形成了揚州重要的糕點流派。
揚州的面食種類相當多,在《隨園食單》、《揚州畫船記》、《漢江三百首》等書中都有記載。後人總結出淮揚風味面食五百種,刺激秦等。
揚州糕點制作的精美還表現在面條講究做湯澆頭,饅頭講究發酵,燒餅講究酥脆,包子講究餡,糕點追求松軟,其中“灌湯包”的發明是揚州糕點師傅的重要貢獻。
2.江南名城的蘇州糕點
蘇州是江南歷史名城。太湖之濱,長江之濱,東海之濱,自古以來氣候溫和,物產豐富,飲食文化發達。
蘇州面點繼承和發展了當地的傳統特色。據史料記載,蘇州點心在唐代就很有名。在白居易和皮日休的詩中,蘇州的粽子被反復提及。在《吃仙紅的秘密》、《同園吃》中,還有虎丘麻籽餅、軟香餅、三層玉帶餅、青餅、青團等。
在蘇州面食中,有壹個面食的特殊品種——“川點”,據說起源於蘇州、無錫水鄉的船畫。其品種可分為米粉點心和面粉點心,兩者制作精美,面粉小點常做成花鳥、動物、水果、蔬菜等。,具有逼真的形狀。面食多做成小蒸餃、小春卷和壹些小糕點,大多小巧精致。“船點”可以作為劃船的茶水,也可以作為宴會點心。
蘇州糕點更註重季節性。如《吳中菜譜》記載“蘇州點心,隨時不同。湯包和京郊是冬天的食物,春天的方便面餃子,夏天的蟹粉小籠包等等。
蘇州糕點也以糕點、蛋糕和面點食品而聞名。蘇州餅以糯米粉、粳米粉為主,配以蓮子粉、芡實粉、綠豆粉、豇豆粉等。各種粉末單獨使用或按壹定比例混合使用。蘇州糕點色、味、形都很重。蘇州的餃子和湯圓制作精美,比如“綠餃子”就像碧玉壹樣清新淡雅。蘇州的餅有很多種,最有名的是“麻籽餅”。此外,蘇州的面條制作也很精細,擅長做湯、鹵、澆頭。楓樹鎮面和奧竈面都是名品。
3.三五都會的杭州面點
杭州是“三國之都”,南宋時期糕點品種多達數百種,影響很大。因為杭州風景優美,商業繁榮,飲食文化發達,所以糕點壹直保持著很高的水準。
杭州糕點在用料、成型方法、熟制方法、風味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所用材料主要是面粉、糯米粉、粳米粉、糯米。水磨常用糯米粉,烏梅常用糯米。常用的成型方法有搟、切、揉、包、滾、疊、攤等,尤其擅長模具成型,如“金球”,用米粉球填充,再壓制成桃、杏、錠等模具。成熟的方法有蒸、煮、燉、烤、烙、煎、炸等。有鹹有甜的口味,追求鮮味。袁枚的《隨園食單》和錢塘人石洪寶的《鄉味雜詩》中有數十種杭州糕點介紹。
另外,杭州糕點是季節性的。春天有春卷,清明節有艾湯圓,夏天有西湖蓮藕粥、冰糖蓮子湯、八寶綠豆湯,秋天有螃蟹包子、桂花藕粉、重陽糕,冬天有酥羊面。
4.嶺南風味的廣式糕點
廣東位於中國東南沿海,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物產豐富。廣州長期以來壹直是珠江流域和南方沿海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飲食文化也相當發達。糕點制作經歷了唐、宋、元、明、清,發展迅速,影響越來越大。特別是最近壹百年吸收了壹些西點的制作技術,客觀上促進了廣式面食的發展,最終廣東糕點脫穎而出,成為壹個重要的糕點流派。
廣東的面食品種很多。按大類可分為長期點心、每周點心、節日點心、旅行點心、早間點心、中西點心、招牌點心、四季點心、餐桌點心等。在每個大類中,根據常用的點心和面團種類,可以做出五顏六色、五彩繽紛、多種多樣、數不清的美點。其中,他尤其擅長大米和米粉制品。除了餅和粽子,還有外地來的稀有品種,如炒堆、米花、白餅、粉果、炒米粉等。
廣式糕點有各種各樣的餡。《廣東新語》說,“天下美食,粵東皆有;粵東所有的美食,可能全世界都沒有。”餡料包括肉類、水產品、雜糧、蔬菜、水果、幹果、水果、堅果等。,而且餡的方法也很獨特。
廣東的糕點方法很特別。廣東糕點使用的皮料有幾十種。壹般皮子比較軟涼薄,有些糕點皮是專門做的。比如粉果的皮,“泡在白米裏半個月,成白粳米,是粉,潤以豬脂,亮而薄。”餛飩的皮也很有講究,是全蛋液和面粉做的,很有彈性。此外,廣式面點喜歡用壹些植物的葉子包裹原料做面點,如“東莞用香的,魚肉混合,用荷葉蒸,裏外香,所以叫水煮米飯。”
此外,廣東糕點的季節分明。廣式糕點常根據季節的變化而變化,深淺適宜,色彩突出。春天總有李子,銀芽煎煎餅,還有玫瑰,等等。夏天有磨馬蹄餅、水煮鴨餃、西瓜汁餅等。,秋天有蟹黃湯圓,荔浦秋芽角等。,而冬天有臘腸糯米雞,八寶甜糯米。
廣式糕點的代表品種有蝦餃、叉燒包、麻辣糕、鄂粉果、蓮蓉、甘露酥、荷葉飯等。
5.天府之國的四川面食
四川位於中國西南部,群山環繞,境內河流縱橫,氣候溫和濕潤,物產豐富,素有“天府之國”的美譽。四川糕點源於民間。巴蜀人和西南各族人民自古以來就喜歡吃各種糕點和小吃。據《華陽國誌》記載,巴蒂“土植五谷,祭六畜”,產魚鹽、茶蜜;在四川,有“山中有魚,園中有瓜果,四代節熟,無歧義。”當時的調味品是鹵水、巖鹽、川椒和“洋浦姜”。豐富多樣的糧食和調味品為四川面點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唐宋時期,四川面點發展迅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出現了許多面點。
品種,如“蜜餅”、“麻餅”、“紅菱餅”,“麻餅似京都,面脆油潤。”經過元明清幾百年的發展,四川面點的發展逐漸完善,自成壹派。
四川面食用料廣泛,制作方法多樣。它擅長面食,喜歡吃米飯。面、面皮、面條近幾十種。口味講究鹹、甜、麻、辣、酸等多種口味。地方風味品種繁多,代表品種有賴湯圓、擔擔面、龍餛飩、鐘水餃、珍珠球、花糕、小湯圓、托奇峰糕、五香糕、燃面等。
此外,還有穆斯林糕點,還有很多朝鮮族、藏族等少數民族小吃。雖然沒有形成大的地域體系,但早已成為中國糕點的重要組成部分,融入了各大糕點流派,顯示出獨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