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人熱愛和平,但在軍人的字典裏,和平時期可以換成另壹個詞,那就是戰備時期。那麽作為戰備重點,壹個軍事記者的觀察哨和幹預視角應該放在哪裏呢?
眾所周知,軍事訓練作為和平時期軍隊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戰鬥力生成和提高的基本途徑,直接決定著未來戰場上的能力和未來戰爭的勝負。
軍事鬥爭準備是當前最現實、最緊迫、最重要的戰略任務。完成這壹戰略任務,大量的常規準備工作就是搞好軍事訓練,軍事訓練是軍事鬥爭最直接、最有效的準備,必須經得起未來戰爭和歷史的檢驗。
為了有效履行新世紀新階段我軍的歷史使命,我們必須以紮實的軍事訓練提高信息化條件下的整體防禦作戰能力,在祖國和人民需要的時候采取果斷措施。
所以,毫無疑問,訓練場是和平時期軍人的主戰場,也是軍事記者的主戰場。在和平時期,每個士兵的心裏都應該有壹個訓練場,幾個烽火臺。多年來,我的新聞地圖在全軍各單位合同戰術訓練基地集結,我的新聞沙盤在壹系列演習中搭建。隨著2006年全軍軍事訓練會議的召開,“推動機械化條件下軍事訓練向信息化條件下軍事訓練轉變”的問題開始浮出水面。在這樣的背景下,我跟蹤報道了很多演習。
北京軍區某集團軍開展信息化條件下實戰崗位練兵大比武,我以現場筆記的形式全程記錄。信息化建設深刻改變了訓練場,未來的信息化戰爭將時刻拷問著今天的訓練場。只有擺脫機械化戰爭時代舊思想舊觀念的束縛,才能通過訓練實踐提高未來的實戰能力。培訓和農民種田是壹樣的。播下的種子會結出果實。掌握未來信息化戰場的每壹個戰位,是每壹個軍官最踏實的信息化建設,也是最具體的訓練轉化。用這次演習回答了訓練中“為什麽”、“轉什麽”、“怎麽轉”的問題,使這場聲勢浩大的軍演的深層意義得以彰顯。
2006年秋,由摩托化步兵師改編的某機械化步兵旅,從遼南躍進數千裏至內蒙古大草原,突破電磁封鎖和藍軍的圍追堵截打擊,完成了我軍首次跨區機動作戰演練。這次演練引起了媒體的廣泛關註。那麽如何觀察和看透這個練習呢?毫無疑問,“貼近實戰訓練”、“復雜電磁環境”、“打破紅輸藍的定局”都是角度。但透過這些表象我們可以發現,這些並不是這次演習的真正意義,它的裏程碑意義在於更深的深度。
眾所周知,就像美軍過去沒有想過全球戰略投送壹樣,我軍機械化部隊過去也從來沒有想過為什麽要遠程機動。然而,隨著機械化部隊在現代戰爭中的新運用,以及中國周邊戰略安全格局的變化,我機械化部隊的數量和質量發生了變化,能否實現全球機動,執行輕、快作戰任務的問題浮出水面。在未來戰爭中,孰優孰劣,笨重臃腫的重型機械化部隊和作戰要素齊全、具備“超視距”攻擊能力的輕型機械化部隊,必須在訓練中得到確認。
我全程跟蹤演練,以“軍隊轉型”為目標,以“全球機動”為新聞觀察的潛臺詞,以全新的視角持續報道演練。其針對性和討論的深度得到了組織演練的各級指揮員的認可。由此,這次演練被視為我軍部隊由機械化條件下軍事訓練向信息化條件下軍事訓練轉變的“春雷第壹聲”。這組報道也成為了新聞方法的歷史記錄。沒過多久,中國發表的《2006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首次出現了這樣的表述:“陸軍正在逐步推進由區域防禦向全球機動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