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福州地理怎麽分?

福州地理怎麽分?

福州建城2000多年了。在大約5000年的人類活動中,福州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地理風水遺產。抱著“溫故而知新”的心態,從福州的城建史中壹窺其過去的地理風水,或許對我們今天選擇居住地有所幫助。

福州位於太平洋西岸。晚更新世以來的海平面變化對福州影響很大,所以在說地理風水之前,先說壹下福州的海平面。35000年前,古海平面為-50米;29000年至28000年前,古海平面為-110 ~-100米深;28000年至25000年前,海平面上升至-90米;25000年至23500年前,海平面下降至-100米。23000年至20500年前,古海面位於-130 ~-140米;從18000年前開始,海平面急劇下降,在15000年前達到最低點-150 ~-160米。中國東海大部分大陸架脫水裸露在海面上,大陸向東延伸數百公裏。臺灣省和這個省的島嶼與大陸相連。自15000開始,海面開始上升,上升過程中有幾次停頓,形成幾個水下階地;14440年前,海面上升至-115米;14000年前上升到-100米;12000之前會漲到-50 ~-60米;11300年左右,上升到-18米。海水已經影響到閩江口,當時閩江流域比現在低15 ~ 20m。

8000年前,海平面約為-5米;7000 ~ 6000年間,海面達到現在的高度;6000 ~ 5000年間,海平面上升到最大高度,比現在的海平面高3 ~ 4米,福州盆地成為壹個海灣。從大約2600年前開始,海平面逐漸降低,直到今天的位置。這種海侵被稱為“長樂海侵”,盆地內沈積了幾米到十幾米厚的淤泥層。福州盆地有許多地名以“於”命名,如、、、、南嶼、番禺、國嶼等。,而貝丘,壹座甘蔗山,也證明了這壹歷史事實。

據考古學家考證,從商周到漢初,福州市區還是內海和沼澤,屏山、吳山、玉山還是島嶼。所謂的玉山是因為越國的壹個分支於越遷到這裏而得名。如果時間可以倒流,那時候的福州大概可以用“福州灣”來形容,就像今天的湄洲灣、羅源灣壹樣。西周晚期(約770年前),閩人已在福州中部(今臺江區吉祥山)的丘陵和山谷中活動。可惜當時的吉祥山只是福州灣的壹個小島,那麽小,甚至可能經常被閩江的洪峰淹沒,不可能是我們祖先的聚落。

相反,“福州灣”北部和仙辛店壹帶是平坦的高原,這裏的地形成為先民定居的第壹站,也奠定了福州城的第壹塊基石。據調查,閩越先民所建古城遺址位於新店蓮花峰下古城山南側至赤邊村北側,夾在八壹水庫岸邊的巖流和阪頂水庫岸邊的半頂流之間。如今離那裏較近的別墅有翠湖別墅和水庫對岸的古城別墅。古城遺址位於宓妃路以東150米處。以今天的眼光來看,最多也就壹個山寨大小。當然不生產大眾化的“山寨機”。

古城村,位於福州郊區新店鄉,距福州市區約5公裏。城址呈長方形,南向為東經10度,南北長,東西窄。東、西、北三面墻還在,南墻已被鏟平。城寬365,438+00米,長約600米。可辨認的墻體碎片共計275米,墻厚10.5米,高約1米。城墻是夯土建築,呈褐色,又粘又硬。上世紀50年代初,有的城墻有壹人多高,後來因為蓋房子、平整土地,逐漸被破壞。上世紀70年代,土地被平整後,當地人還出土了壹批布花磚。當地人把城墻內側稱為“古城內”,西城遺址外側稱為“古城外”,城東南側的壹塊平地稱為“校場”。城址以北200多米處,有壹座海拔128.9米的小山,名曰“古城山”。1988 65438+10月,在古城山南麓古城附近的山坡上,出土了壹件漢代格紋硬陶罐。該遺址於1986被列為福州郊區文物保護單位。

新店遺址自1996+00年6月以來經歷了多次考古發掘,發掘出的許多文物可以證明,該古城至今仍是福建省發現最早的城市。這個區域可以算是福州發展的龍頭。東周王獻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越王(勾踐六世之孫)被楚威王打敗,越國崩潰。他的後裔和臣民散居在東南,壹部分進入福建,逐漸與土著閩人融合,形成閩粵族群。這種人口遷移無疑促進了福州古城的發展,比如冶煉技術,自然有利於農業發展。

隨著地殼的變化,周圍山泥和山洪的沖刷淤積,岷江帶來的泥沙沈積,市區內的土地逐漸形成。越王的無邊界疆域也傳到了吳渚,吳渚先是自立為閩越王,後在秦朝被廢為君主。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吳竹被漢高祖恢復為閩越王。據推測,當時的古城舊址開發極其緩慢,可能是因為寒冷的北風或周圍山區的泥石和山洪的威脅。所謂“樹移則死,人移則生”也不例外。他在金平南麓的冶山建城建都,這是福州城墻的起點。

鄴城北部有壹座森林茂密的王越山,因為它像屏風壹樣擋住了北方的寒冷,也被稱為平山。其東麓為冶山,又名泉山,是壹座小山。山環水繞,百泉匯聚池中。據說歐冶子在這裏鑄劍,所以叫歐冶池。潭面十余裏,四周林樹茂盛,土地肥沃,既可防洪,又可灌溉周圍田地。葉城的具體方位大致是南起顧平路與湖東路的東路口,北至屏山,以藕葉池為中心,四面環山。東邊七星井壹帶比較平坦肥沃,可以耕種。鄴城建立後,福建和越南禁止在屏山砍柴,以維持樹木的水源,使屏山成為鄴城的寶庫。用今天的眼光來看,鄴城大概類似於“水泊梁山”,沒有它也算是“以山為王”了。同時也接受了漢高祖劉邦的“拉攏”,後來宋江給了“盜版”。

據《杜敏紀》記載,“漢高祖五年,無物封為閩越王,都耶。”。因位於葉山附近,故名葉城。西周以來,封建王侯都城的面積是有限的:“最大的只有300只野雞”(即周圍只有900尺)。清代郭白蒼寫《嘉公草堂集》:“相傳漢朝時,海航在珍珠門外”,鄴城以南為水患區,故城為小土城,主要居住皇室官吏和士兵。這座古城,據三山誌記載:“福建為古城,今府治北二百五十步。”鄭德《撫州府誌》:“治東北在此府二百五十步。”《杜敏紀》:“壹冶山,位於閩越古城宮媛西南。”榮成考古簡介:“據諸說,應在古山南,城隍廟北”,即顧平路、錢塘巷省財政廳。1989鼓樓區城直街21號、22號廚房旁發現“冶山古跡”摩崖石刻。1990期間,顧平路發現有漢代的瓦、瓦、管,七星井地區發現有漢代遺址、遺跡。綜上所述,證實了《榮成考古大綱》所記載的內容。

元代薩提亞希有《王月山》詩為證:“王月故國四面環山,雲猶在虎豹關。青銅獸隨秋露啼,海鴉背夕陽。壹時風塵人物,千古英雄坎坷。鷓鴣暮啼更急,野竹滿雨。這首詩雖然充滿了懷舊和傷感,但卻客觀地描述了前人重視城市風水,使城市居民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當然,福州盆地還沒有形成。從現在來看,福州只是壹個漁村。這個“漁村”就是今天福州的雛形,就像當初的深圳漁村壹樣,只是深圳的建設速度讓它少了壹些歷史的厚重。

此後,復州城墻自漢冶城起,先後五次遷擴建,分別為漢冶城、晉子城、羅棠城、五代嘉城、宋元外城。我們的祖先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城市建設中的規劃和風水。從漢代開始,鄴城就建在屏山南麓,坐北朝南,吃南方風水。回平山,左至孤山,右至岐山,靠之;面對三橫案(吉祥山、高蓋山、五湖山),掌管所有人的生命力。我們有理由說,這是歷代領導人和建設者精心設計的壹條城市中軸線,也就是今天的八壹路,從中也可以看出福州的“來龍去脈”。

這條中軸線起於坪山,經顧平路、東街口風景名勝區、南街、南門兜、茶亭街、羊頭口、仲婷街,實際上貫穿了福州整個城市發展軌跡。這種勝利形式2200多年來壹直未變,即使近代增加了許多新的線路,也脫離不了這種局面。

在這個風水寶地建城之後,閩越國發展迅速。到漢武帝時,閩越王王贏以強大的國力包圍東甌,進攻南海,並向東北和西南擴張,嚴重威脅了漢朝的中央集權統治。二十年後,東嶽王虞山與漢作戰。元豐元年(公元前110),漢武帝出兵平叛,滅閩越,拆冶城,遷居民於中原。福州古城曾壹度荒蕪。

沈寂400年後,晉太康元年(280年),司馬炎在建安縣增設晉安縣,相當於現在的福建東南沿海地區。太康三年,高燕被任命為濟南都督。當高燕到達時,他發現舊城區太小,無法聚集足夠的人口,於是他著手選擇壹個新的地點。他原本打算把新城建在白天渡,沒想到是朝南的,於是用地形圖向著名的地理風水先生郭璞求教。郭璞指著老城南邊的小土堆說:“這是翼城,最近五百年才興盛起來。”

據宋亮客家《三山誌》記載:“晉太康三年(282年),治郡,命嚴高治老城,上告前朝人後裔。聚集的人還不夠,所以我們就搬到了白天渡,不是往南,是郭璞。他指著它的山丘說:“這是翼城,它將在未來500年內繁榮昌盛。”所以我搬家了。王銘應山《杜敏集》載:“福建自無建國以來就是壹個城市,時間也從來不長。晉太康三年,治郡以樹牧,治市以狹。太守嚴詢於郭璞,始於越王單誌南。”馮《榮成考古》載:“司馬炎治郡前,在太康三年。過於嚴格遵守冶城的規章制度,懷疑移白天渡是向南(懷疑是“不向南”的錯誤)。是為了向郭璞求教。蒲指的是壹座小山丘,從越王單誌南遷到子城,從晉代到六朝還在。”以上都是說高遷居淄城時,請教過郭璞。

郭璞是壹個真實的人,他是歷史上的名人。在眾多關於郭璞的資料中,《辭海》1989版簡潔而權威。《辭海》載:“郭璞(276-324)東晉文學家、訓詁家。字景春河東聞喜(今山西)人。學識淵博,擅長古文字和異體字,愛好陰陽占蔔。東晉初做左郎,後來王敦仁參軍做文員。敦要造反,命他預言。溥說他會失敗,被敦殺死。王敦平,追贈弘農總督。擅長詩詞賦。今《郭弘農傳》為明人所編。”根據這些記載,郭璞還是壹個硬漢,人品可嘉。他直言王敦造反會失敗,這引起了王敦的不滿。王敦問他:“清壽幾何?”回答:“我今天會死。”(這裏是福州說白天是“日中”的依據)他知道王敦馬上要殺他,但他還是不改初衷,而且他才48歲。

高曉雲《八敏新記》中的《高燕與吉果》說得更具體:“郭璞擅經,博學多才,但有口吃的毛病。他談艾艾,卻寫千言萬語。辭賦是東晉復興之冠,以符江、南郊賦最為著名,他推崇江南風光之美……”這說明。所以,他有資格為福州城看風水。

上面提到的白天都在哪裏?《長樂劉麗芝》解釋,白田山位於岷縣親仁裏,即晉縣嚴欲遷郡。原生芭蕉草可以布。坑叫香蕉坑,溪叫香蕉溪。據《杜敏紀》記載,白田渡在白田山腳下,左有壹口麻江,名為通江。潮水經過龍門、坑田、浪尾、杜東、白田,與蕉溪、大溪相連。在白天山和白天都之間有許多村莊,稱為白田村。白田村,俗稱“白田”,至今仍口頭流傳,但寫成“玉田”,顯然是壹個雅號的屬地名稱。《長樂劉麗芝》有“玉田為白田”的記載,就是佐證。玉田村,即今天長樂玉田鎮所在地,是福州平原的中心。可惜雖然有靠譜的山,但是面朝北方,冬天擋不住北風。

言歸正傳,據《撫州府誌》卷四《城》記載,郭璞在《遷城記》中寫道:“桑田為海,人事變遷...鳥是空的,它將持續壹千年。”前面雙眉,濃妝。小溪來了,都流向大海。主關心他的客人,客人住在主裏面。東天穩,山鎮村...".

在這裏,郭璞用風水理論解釋了福州的城建位置,大意是大海變成桑田,可以聚集更多的人居住,可以化貧瘠為繁榮。樹上有鳥,樹上有鳥才有美好的生活環境。這是千百年不變的真理,破壞樹木花草鳥類是絕對不可能的。城前有兩座山,烏石山和玉山,如眉。山上的樹必須得到很好的保護。樹木郁郁蔥蔥,就像又化了妝,讓溪水保持清澈,流向大海。人類和環境就像主人和客人壹樣,主人對客人好,客人住的安全,就很舒服。太陽從東方升起,照耀著山下的城鎮。這裏是壹片繁榮景象。

高燕得到郭璞的建議後,著手建設晉安郡。它北起顧平路的小山包,南至八壹七北路的胡潔路口。東起湖東路李文廣場口,西至古曦路杜集口。五門,城外有護城河,比鄴城還大。後人因城擴大而稱子城。

與此同時,高燕在西北部山區疏導水流。他利用東北和西北郊區因建城取土而挖深的窪地,挖到東湖和西湖,每個湖周圍20裏。西湖東臨城墻,西南有大蒙山、香山,西北有五峰山。農田夾雜其中,既是防洪又是防旱。西北山區的溪流匯聚成湖泊,灌溉農田。東湖位於城市的東北部,在新店、秦婷和鬥門周圍。富村山是東湖的中心,千戶和湖城村是東湖留下的地名,湖已經消失了。兩湖以五峰山連續脈龍瑤山為界,如兩顆綠珍珠,調節氣候,綠化環境,生產食物。這是當時最大的水利工程,不僅使福州西北部的山峰成為風水和龍脈的寶庫,而且充分利用了水資源。從此,福州成為了壹個風景優美、物產豐富的地方。有鑒於此,福洲目前計劃在秦婷地區挖壹個東湖也就不足為奇了,這在風水上應該是有利的(所以萬科金域榮郡也“不失時機”地利用了東湖)。

實際上,真正讓福州繁榮起來的,是建城後永平至永嘉(2965,438+0 ~ 365,438+03)期間,為中央政府進行了長達65,438+06年的“八王之亂”,導致政府崩潰,戰亂不斷,驅使中原士紳百姓紛紛南逃,壹部分遷居福建。這是北方漢人第壹次大量進入福建。史載“自永嘉敗亡,中原動蕩,江左右族林、陳、黃、鄭、戰、秋、賀、胡八姓遷入福建。”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冠中過南”。同時,北方的漢人帶來了絲綢業,此後福建也生產了彩緞。

此後,隨著城市的繁榮,福州不斷擴大。尤其是唐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造成“北三河亂,四海如永嘉南奔”的悲慘局面,大批北方人經浙江、江西進入福建。僅貞元十四年(788年),跑到福建的僧尼、學者壹次就達5000人。北方人的第二次南遷,為福州的發展提供了契機。

到了唐朝中期(約882年),經濟繁榮,人口大增。福建觀察讓鄭毅對東南角進行了大範圍的修繕,北起顧平路符曉,南至八壹七北路胡潔路口,東至金湖東路李文坊口,西至古曦路杜集口。有六座城門,城外皆有護城河,南面有虎門,城外有大杭橋,俗稱大橋,位於今八壹七北路虎門街路口。安定門東南有名,門外有仁愛橋。這座橋位於開元路的南端和廟巷的東端,也就是今天的錢偉街。康泰門得名於東,上面建有東山樓,門外是東康橋,橋在湖東路中山路口之間,也就是現在的李文坊。西峰樂門,門內宜興門,門外宜興橋,金谷西路過雞嘴。清泰門在西南很有名,上面有清泰樓。門外有壹座雅俗共賞的橋,俗稱洋橋。橋在今天大明路的亞良裏和葛厝壟附近。擴建後,副城面積比老城區大,城內官辦分設。縣衙在北中部,北面靠近城邊,南面設儀門,儀門在顧平路與湖東路的東路口。同時在烏石山西麓挖南湖,然後西湖的水流入南湖,灌溉城市西南的田地。

子城擴張期間,唐光啟元年(885年),河南光州固始人王超、王兄弟隨王緒農民軍入閩,有三萬余人。此後,中原人陸續南下,娶福建、越南女子為妻,人口迅速倍增,再次實現了大規模的民族融合。據《岷縣地方誌》記載,“唐王來閩,其後三十六姓”。第三次北人南遷,進壹步發展了福州的城市建設。

唐玄宗光復年(約901),浩浩蕩蕩的大軍使王建雒城,故雒城又叫“浩浩蕩蕩的軍城”,將分城圍為內城。這座城市是壹個不規則的弧形,在方圓大約40英裏,高20英尺,厚65,438+07英尺,它包圍了晉安縣。北面,葉山被包圍,成為城市的制高點。安泰河是南面的界限。羅城以大航橋河為界,北面是政治中心和貴族,南面是平民居住區和商業經濟區。同時強調中軸線的對稱,城北中軸線大道兩側都變成了寫字樓;城南中軸線兩側,分段修建高墻。這些居住區成為坊巷的開端,進而逐漸形成“三坊七巷”布局的雛形。羅城城墻全部用磚砌成,城磚上印有“威武之師造”的字樣。磚的尺寸是“以開元尺為準,長壹尺八寸,厚三寸”。城門8座,李楠涉及城門,即今天的安泰橋北岸;東海的雁門,也就是今天東小治五壹路的澳橋西端;東南的金門,也就是今天的金門路高捷路口;東北延轅門,即中山路北端宮媛門前附近,北院後方;北永安門,即今天的北門錢塘巷永安門;西山華門,即今天的西門鬥山花坊口;西南面的清源門,即廣陸坊澳門路澳門大橋以北;西北安山門。

開平元年(907),五代後梁(說:二年,後郡記相繼),王擴大橢圓南北兩端,將雒城夾在其中,故稱“嘉城”,命名南北月城,二十六裏。南北夾城建成後,包括洛城,略呈圓形,南端從南門裏舍門延伸至寧嶽門,北端從永安門延伸至嶽王山(屏山)東麓的延生門和艾毅門。嘉城,也被稱為南月城和北月城,周長26英裏,4800英尺。南越城有兩個城門:寧越門(今南門鬥)和梅花門(原寬城街),開此城門是為了保護城市,連接江湖。北嶽城還有兩個門:延生門(今華林寺東段)和艾毅門(今北門)。當時城南有1內城門,名為水部門,在原水部蔡頭橋。北城也有兩個門,壹個是井樓門,在今井路七星井附近;壹個應縣門今天在西門。嘉城建成後將與羅城相連,將屏山、五山、玉山三個制高點圍在城內,提高福州防禦能力。當時鼓山有七塔(只有定光塔和劍龍塔,俗稱白塔、烏塔)和白雲峰湧泉院(明代永樂年間改名湧泉寺)。

北宋開寶七年(974年),福州刺史錢瑜在東南築城,加強防禦。從南到西,城池長329英尺,有6座門樓和30座敵樓;東起東吳門(興春門,今稱東門),北有道安、臨江2門,婁樓3門,敵樓5棟;有2個側門(唐靜門和造船廠門),9個了望塔,274英尺在城市裏,2900英尺沿著何澄河。東吳門往南,有3座門樓,24座敵樓,城池365,438+00尺,城河沿岸3600尺,高65,438+0.6尺,厚8尺,以實心石為墻基,磚墻為屋頂。敵塔是歷代福州城墻修建中第壹次修建。從當時外城的幾個城門舊址就可以看出它的擴張範圍。南擴至和順,名遠南,後改平順,今西馬橋以北;東南拓展至通仙門,現與仙境相連;東至春門(又名東吳門),今晉安橋以西;東北延伸至唐景門,即現在的唐景鬥和船廠門;西南擴至義山門,應縣門外,今西門堆。

宋太平復興三年(987),宋太宗統壹福建,但宋朝心存疑慮,下令拆毀城墻,只留下幾尺高。宋熙寧年間(1068 ~ 1077),程師孟知道了福州,次年開始修建福州城,在子城舊址恢復。程師孟恢復副城時,將西門延至西鼓路元帥廟河邊,命名為豐樂門,門外有定遠橋,將都倉(今稱老米倉)圍在城內,並在城上建了九個亭子,分別是:樊玄樓、西湖樓、五雲樓、三山樓、清暉樓、泰山樓、對宇樓、慢帶樓、坐雲樓。同時進行清淤護城,修建橋梁12座:虎門橋、清泰門雅俗橋、法廟橋、義和橋、邱毅橋、昌黎橋、仁愛橋、樂遊橋、樂群橋、開通橋、便民橋、宜興門橋。元朝再次下令摧毀福州城墻。

北宋靖康元年(1126),金兵大舉南侵,北方人口陸續南遷,形成福州歷史上第四次移民高潮。據宋代三山誌記載,南宋惜春九年(1182)復州戶數從太平興國時期的94475戶增加到321284戶,2000年增加了226809戶,增加了2-3倍多,其中以2168戶為主。在人口增長的壓力下,於南宋鹹淳年間(1265 ~ 1274)建於外城。

明朝洪武四年(1371),朱元璋命徐校尉王恭修建福州老城。王恭在福州(另壹位風水師)對風水做了詳細的考察,認為要使城市生態完好,必須將屏山、五山、玉山圍在城內,於是用石頭築墻,北過屏山主峰,外城圍繞五山、玉山築墻,寬十裏,基本呈圓形,風水奇妙。重建時,在屏山山頂建了壹座瞭望塔,作為各門樓的樣本,故名“樣本樓”。從這座建築可以看到大海,這座建築也被稱為鎮海樓。城墻東、西、南三面按宋代外城遺址復原。南部的城墻被群山和烏石山麓所環繞,方圓長10英裏,周邊地區長3340英尺。城墻高2.1.0余丈,厚1.7余丈。有62個瞭望塔,98個警店,2164個塔,4085個女墻。

洪武六年(1373),撫州中衛指揮李惠等人多建樓閣,在城內多築橋梁,在城四周加屋頂。為防禦日軍入侵,嘉靖三十八年(1559),城內增設敵臺36座,三面環城,深7.5尺,寬10尺,長3300余尺。嘉靖四十二年(1563),倭寇再次入侵,由於城墻的保護,倭寇被殲滅在城下。郊區的“八十壹樁”據說是當年倭寇的葬身之地。萬歷十年(1582)再次重修。* * *共有七座城門:南門(在酒仙橋)、北門(原嘉城的盛宴門,後被堵上,仁愛門改為北門)、東門(原外城的航春門)、西門(原嘉城的迎仙門)和石城外重要地方的水部(在東南),加上壹個沈重的半圓形甕,也有可以關閉的門。還有四個水閘溝通城內外的河流。

明代學者王世茂在《福建省疏》中寫道:“天下形勢易辨為福州府,山中龍騰,丘坐其中,烏石、九仙(玉山)為魯西兩處。其外東山巍然,遮天蔽日,月出其外,海出其外,謂之孤山。西山略顯簡陋,形似旗幟,名曰旗山以配鼓。眼前的山就像壹個屏風,似乎是人們巧妙的靠泊而成,卻沒有看到水的流逝。當妳爬道山(烏石山)時,妳可以清楚地看到水的大小。大河從西南蜿蜒到房山腳下,南臺河離城稍近。大江自南向北東微微彎曲,南臺河與之匯合。汪洋漫,長樂入東海,其山川在明秀也。”

明代學者王應山在《杜敏集》中寫道:“三峰位於域內,三奇標於戶外。幾粒甜果開出壹朵蓮花。荊江通向湖泊,它在東南與大海匯合。兩潮吞吐,百川溢。所有的山川都很美。每個士兵都沒有混亂,每個饑餓都沒有短缺。沙河路通往入海口和海邊的鄒路,自古以來就被人們銘記。在這壹點上,學者們認為明代福州城的位置是風水最好的,因為其天時、地利、人和。關鍵是要擋風遮水。市內有三座山,樹木茂盛,可以避風。城外有河湖,可以藏水。福州成了人間天堂。

清朝以後基本按照明政府的布局完善。清順治十八年(161),巡撫李為防火,率太守拆換城宅,多築城墻,高2.4尺,厚1.9尺。有264個巢穴,93個堡壘和3000多個垛口。康熙三十年(1691),巡撫郭士龍重修西南兩塔。雍正五年(1727)和雍正九年(1731),女墻相繼重修。乾隆十六年(1751),巡撫卡爾基山、巡撫潘思邈重修。嘉慶二十二年(1817),福建巡撫重修城墻,完工後對山川情況及寺廟、府衙、坊鄉、曲徑、橋梁狀況作了筆記。道光年間(1821 ~ 1850)再次大修城池,但城池範圍並未擴大。

辛亥革命後,為了發展交通,城墻被陸續拆除。還珠門建於五代隆德元年,原名閩臺,又稱桂頭門。清代重建後改名獅子樓,俗稱雙門樓。雙門上有三只用石頭雕刻的大獅子,面朝南,以碾壓五虎山,俗稱“三獅挑五虎”。到了民國時期,改建公路的時候,把它拆了,把三只獅子搬到了鼓樓前的“海天傲珠”牌匾下。1952年,拆除鼓樓墻修建鼓屏路時,將石獅移至南門環島,“文革”中被毀。當然,從那以後,福州城的建設基本限於停頓。

福州地理和風水有很大關系,發生過很多奇怪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