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叔湘先生於2月24日出生於江蘇省丹陽縣。1926畢業於國立東南大學外語系。65438-0936年赴英國留學,先後在牛津大學人類學系和倫敦大學圖書館學習。65438年至0938年回國後,在雲南大學文史系任副教授,後任華西協和大學中國研究所研究員、金陵大學中國研究所研究員、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明凱書店編輯。解放後,從1952任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從1977調入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語言研究所副所長、所長、名譽所長。1978-1985任中國語言雜誌主編,1980-1985任中國語言學會會長。1980至今美國語言學會榮譽會員。1987被香港中文大學授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1994年4月被聘為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他是第三屆至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法律事務委員會委員,第二屆、第三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委員。1983年5月,攢了多年的6萬元作為社科院青年語言學家獎的基金。呂叔湘先生是中國語言學大師。他70多年來孜孜不倦地從事語言教學和語言研究,涉及領域廣泛,如普通語言學、國學、文字改革、漢語教學、寫作與文體、辭書編纂、古籍整理等。
呂叔湘先生的研究重點是漢語語法。主要著作有《中國語法概論》、《語法修辭論》(與朱合著)、《漢語語法分析》、《漢語語法論文集》(修訂版)等。呂叔湘先生參與了《現代漢語語法講義》的編寫和修訂,並直接參與了初步的漢語教學語法體系的制定。呂叔湘先生是中國最具影響力的詞典《現代漢語詞典》的早期主編,也是中國第壹部語法詞典《現代漢語八百字》的主編。這些著作例證豐富,分析準確,在漢語語法體系、理論和方法的建設上具有開拓性意義,成為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國現代漢語語法研究中最有影響、最重要的成果。呂叔湘先生是中國現代國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從40年代出版的專著到80年代出版的《現代漢語代詞》(江藍生增刊),代表了呂叔湘先生在現代漢語研究方面的整體成果,不僅填補了白話文語法研究的空白,而且具有方法論的示範意義。
新中國成立後,呂叔湘先生親自主持和參與了許多重大的語言文字活動和語言文字工作規劃的制定。1955期間,與羅昌培先生共同做了現代漢語標準化的重要報告。呂叔湘先生在1980中國語言學會成立大會開幕式上所作的《把漢語科學推向前進》學術報告中,提出要處理好中外關系、虛與實關系、動與靜關系、通與專的關系,為漢語學科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呂叔湘先生的學術態度非常嚴謹。他強調廣泛的尋例、歸納和組織,反對無根的新奇和散漫。呂叔湘先生壹生的作品,無論長短,都很好地體現了他務實創新的精神。呂叔湘先生歷來重視語言實踐的研究,總是從具體的語言材料出發,努力探索漢語的特點和規律;我們既註重中國語言學傳統的傳承,又積極借鑒和研究外國語言學理論和方法,重視古今語言和中外語言的比較,在更廣闊的視野中不斷揭示漢語的規律。
呂叔湘先生非常重視漢語教學,積極普及漢語知識。1951與朱合作撰寫的《語法修辭演講》,在《人民日報》連載以來,在社會上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呂叔湘先生非常關心中學語文教學,他對語文教學的意見和建議受到了教育界的廣泛重視。65438年至0954年,呂叔湘先生參與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壹部憲法的起草工作。作為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法律事務委員會委員和中央文獻研究室顧問,魯先生還對法律和黨內文件的內容提出了壹些重要建議。
2003年9月,為紀念呂叔湘先生,呂叔湘先生曾經工作過的丹陽高級中學更名為“呂叔湘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