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妳是面試官,妳面前有兩個面試官。其中壹個是這樣介紹自己的:我是壹個完美主義者,領導讓我做什麽我都會做到極致,確保不出錯;另壹個是:領導讓我做什麽,我就盡力去做。遇到問題會及時向前輩請教和學習。如果工作中有錯誤,我會虛心接受並積極改正,並保證下次不會再犯。
妳會選擇哪壹個?換句話說,妳更相信哪壹個?
其實我們並沒有想象中那麽相信完美主義,因為它並不存在。完美主義是積極的缺點,不完美是這個世界的本質。如果妳太完美,對方會認為妳不夠誠實,他的自我價值會受到威脅,因為他會想到自己的不完美。
而且我們所追求的完美主義,其實蘊含著巨大的殺傷力和破壞性。它會讓我們呆在家裏,無限期的拖延,放棄嘗試,貶低自己,更可怕的是,它會讓我們逐漸失去真實的自己。
單純的表達自己的完美,是因為無法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畢竟,只有不完美的人才能容忍生活中的不完美。暢銷書《微習慣》(Micro Habits)的作者斯蒂芬·加斯(Stephen Gass)在《如何做壹個不完美的人》(How to be a perfective)壹書中,揭示了完美主義的危害,探討了完美主義的好處,並指導我們如何成為壹個快樂的完美主義者。
在今天的文章中,我們將談論如何因為不完美而變得更加完美。
完美主義,顧名思義,指的是不能接受任何不完美事物的特質。純粹的完美主義者無法生活在現實世界中。大部分追求完美卻能過正常生活的人,只是因為他們降低了生活質量。比如有強迫癥的人,走之前會回去反復檢查門鎖,以至於錯過了時間。
如果妳在嘗試之前總是擔心自己做不好,如果妳總是害怕犯錯,如果妳總是對自己目前的狀態不滿意,那麽妳可能是壹個完美主義者。完美主義有四個原因,壹起來看看。
第壹,缺乏安全感。壹般來說,對自己有安全感的人不容易成為完美主義者,因為他們有積極的判斷傾向,往往會先看到好的方面,然後再去彌補不好的方面。比如在沙漠中迷路後,他們會覺得:太好了,有了這半瓶水,他們或許還能堅持走出沙漠;完美主義者會想:為什麽只有半瓶水?喝了之後該怎麽辦?
可見完美主義者缺乏安全感是因為深深的恐懼和猶豫。他們害怕的不是喝水的結果,而是喝了水之後仍然可能因為缺水而筋疲力盡的預期。所以他們會遠離自己害怕的東西來獲得安全感。比如,再渴也不要喝那半瓶水。
此外,他們也害怕失敗的意義和象征。比如他們走不出沙漠,就會覺得那是因為沒有提前做好準備,或者沒有毅力。而這也就意味著他們自己也是粗心大意,考慮不周,容易放棄的。壹次失敗就足以讓他們否定自己的人生。
完美主義正好可以掩蓋這壹切。比如我走不出沙漠,因為我沒有喝那半瓶水。
第二,自卑。自卑,在網絡字典裏的定義是:因為當事人真的或主觀的認為自己在某個領域存在缺陷,從而錯誤的得出自己無用的結論,有時會以攻擊性的行動來補償。自卑有兩種形式,壹種是付出超常的努力,偶爾攻擊別人;要麽選擇自我封閉,不斷否定自己。
自卑的人特別關註自己的缺點,對這些缺點高度敏感,無限放大自己的錯誤,傾向於做出消極的判斷。最明顯的壹點就是他們對自己非常苛刻。不管他們在某壹方面取得了多大的成就,他們都喜歡向上攀比,然後得出自己永遠都是窮人的結論。
而為了避免失敗,他們會放棄開始。因為比起接受表揚,他們更害怕被批評。所以他們總是想盡辦法降低自己的存在感,希望別人看不到他們。這樣至少不會出錯,自然完美。
第三,對現狀的不滿。每個人對生活的需求最低,對理想的追求最高。前者是地板,後者是天花板。我們總是在兩者之間,不停地移動。但是完美主義者不壹樣。他們把完美當做腳下的地板。顯然,他們沒有上限。
因此,他們要求壹切都是最好的,永遠不會滿足。雖然我對現在的生活很不滿意,但我還是裝作很好。他們壹直活在自己的幻想中。為了假裝堅強,避免任何尷尬的情況,他們通常什麽都不做。他們以為什麽都不做能更好的證明自己的巨大潛力,其實只會淹沒妳的潛力。
完美是有資格的,不完美還不如不做,因為只有完美才能讓他們對生活滿意。
第四,學校教育的負面影響。長期以來,傳統的教育模式壹直用分數來衡量學生的能力。為了得到全A,我們必須設定完美的目標。我們認為如果我們想要得到理想的結果,我們必須設定理想的目標。只要妳盡力了,妳就能取得優異的成績。但事實是,最大的努力只會使目標的實現成為可能。
過分追求正確讓我們害怕犯錯。當某些東西不是必須的時候,我們寧願呆在舒適區,也不願走出壹步,直到我們的天賦被奪走。為了完美的成績,我們看不到真實的自己。
當我們成為完美主義者的時候,我們也會給自己制定嚴格的標準,包括三個方面。首先是形勢,即天時、地利、人和。比如妳要去健身,周三或者周五晚上壹定要穿運動服和跑鞋,去小區最近的公園。如果不是這次,或者妳沒換衣服,或者妳去了別的地方,就不行了。
第二是質量,質量必須達標。比如每次打掃衛生,地板都要壹塵不染,多壹根頭發都不行;或者家裏的所有東西都要放在固定的位置,即使動了也要恢復原狀,再小也要知道。
第三是數量,只要數量符合預期,就合格。比如每天做100個仰臥起坐,不管姿勢對不對,不管中間停頓多少次,只要達到100,就認為合格。這個標準忽略了過程,只看結果。
列夫·托爾斯泰說:如果妳追求完美,妳永遠不會滿足。哈裏特·布萊克也說過:勵誌的優秀可以成為妳的動力,但追求完美只會讓妳身心俱疲。因為完美主義者只看重宏大、順利、完美的成功,接受不了微小的價值或進步,所以根本意識不到問題的存在。
完美主義會導致壹系列的精神問題,因為它讓生活中所有不完美的事情都變成了令人生畏、難以逾越的障礙,摧毀了我們不斷進步、享受生活的能力,讓我們因為理想與現實的巨大落差而崩潰。比如厭食癥是因為身體焦慮導致過度減肥,抑郁癥是因為無法接受和承擔目前的生活。
壹項對450名老年人長達6年的研究表明,在此期間,有完美主義傾向的人死亡率比其他人高51%。另壹項研究表明,完美主義與精神抑郁和自殺率的增加密切相關,其風險尚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對於普通人來說,完美主義主要有以下危害:
第壹,被動生活。完美主義者總是期望最好的結果,所以他們的壓力很大,這將驅使他們選擇零風險或無意義的替代任務來填補時間。比如有的人明明有重要任務沒完成,卻還把時間花在打遊戲、刷視頻等不重要的事情上,好像非做不可。
因為這些被動的行為是萬無壹失的,而且它們更簡單,更容易,更令人愉快,這對完美主義者來說是安全的,並且有回報和萬無壹失的成就。所以,完美主義者總是難以抵擋手機的誘惑,並以此來拖延任務,逃避生活。
第二,影響發揮。因為完美主義會限制妳的意識,幹擾潛意識的活動,對創造力、專註力和潛意識主導的活動產生負面影響。越追求完美越緊張,越緊張就越糟糕。
比如我現在告訴妳,不要去想象壹頭豬,妳壹定會想到壹頭豬。因為妳越是試圖擺脫壹個想法,它就越會復發,持續更久。妳越是試圖避免犯錯誤,妳就越有可能犯錯誤。正如Kelly Magnegel在《自我控制》壹書中所說,研究表明,妳越是試圖遏制負面想法,妳就越有可能抑郁。如果妳想表現得更好,那是在妳放松之後。
事實上,最好的結果來自於平時的練習,而不是完美的表現。刻意的練習可以讓妳的技巧達到本能(潛意識)的水平,那麽妳的意識就可以放松,從而更加集中註意力,高效地完成任務。完美主義是阻礙妳修行的罪魁禍首。
第三,自我限制。完美主義會讓妳渴望成功,同時又否認失敗的意義。俗話說,失敗是成功之母。沒有反復的失敗,怎麽可能壹次成功?
完美主義者經常在開始行動前就給自己的行動設限,作為準備的借口。比如賽跑的時候,因為沒有把握而故意落後於別人。如果妳真的失敗了,那是因為妳起步慢,而不是因為妳跑不快。
對於完美主義者來說,失敗往往是有原因的。他們會通過設定極限來偽裝自己,努力維持壹個完美的人的設計,而不是苦苦掙紮。畢竟,接受壹切都是有原因的,比盡力而為仍然失敗更容易。
而且,不是什麽都會被限制,只有自己在乎的,完美主義者才會限制自己。比如有些人在拒絕社交的時候會說自己性格內向,不善交際,但其實他們比任何人都渴望自由自在地與不同的人打交道。在這種情況下,完美主義者做的事情和自己想做的事情完全相反,他們會因為完美的借口而錯過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完美主義傷害那麽大,為了身心健康,自然要選擇好處多多的不完美。因為不完美是我們的自然狀態,它會給我們帶來無限的自由。
需要註意的是,不完美並不意味著懶惰、敷衍、低標準、自滿、不上進或者對世界漠不關心。相反,從本質上來說,不完美也追求美,采取積極的行動,但並不要求完美,更不要說把完美當成自然的結果。不完美主義不僅僅是目標完美,結果還可以更完美;但只有接受不完美,我們才能更完美。
不完美可以讓我們變得更強大。完美主義者害怕試錯。他們總是希望第壹次嘗試就能成功,但那是不可能的。不完美主義者總是積極嘗試,勇敢地接受每壹次失敗。在經驗的積累中,他們最終會成功。
不完美主義允許我們在任何時候采取行動。完美主義者總是憂心忡忡,但成功的壓力讓他們望而卻步,他們選擇在開始前放棄,自我安慰。而不完美主義者就沒有那麽多要求了。他們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改正自己做錯的地方,不斷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從而減輕行動的壓力,最終取得更大的成績。
不完美主義讓我們充分享受生活的樂趣。完美主義者總是斤斤計較,既要求自己也要求別人。在他們心目中,只有完美才有資格,其他的都不值壹提。不完美主義者,恰恰相反,對他們來說,哪怕是壹個小小的成就,也是對自己的肯定。他們把每壹步都當成自己價值的體現,即使錯了,也是成功的基石。只有知足了,才能積極看待事情的方向,最終得到圓滿的結局。
不完美主義可以讓我們更容易接近。完美主義者要求每件事都做到最好,在別人面前表現得無可挑剔,總是讓人覺得無地自容。其實沒必要。如果太完美,就會顯得虛假不真實。相對來說,人們更喜歡接觸做不完美事情的不完美的人。因為人性是不完美的,我們更喜歡真誠表達自己的人。其實壹個人越是在巨大的成就面前保持低調,就越顯得偉大。不完美者謙遜,註重努力的過程而不是完美的結果,顯然更有吸引力。
雖然每個人都向往完美主義,但只有不完美才能讓人活得更好。《如何成為壹個不完美的人》這本書告訴我們不完美的規律。
第壹,看清自己。妳追求完美主義還是不完美,主要看妳真正在乎的是什麽。如果妳看重的是結果,動作是否正確,時機是否合適,問題本身是否有價值,別人的看法以及失敗帶來的尷尬,那麽妳可以選擇完美主義。畢竟,這讓妳適應能力更強,也更舒服。
但如果妳更關註過程,關註行動是否開始,關註任務本身帶來的收獲,關註問題解決的程度,關註妳的真實想法和自己的進步與經驗積累,那麽不完美就是妳最好的選擇。記住,妳的關註點決定了妳的視角。
只有當我們不那麽在乎條件和結果,而是在乎我們能做什麽來控制自己的身份和生活,我們才能積極地前進。因為當我們對某件事不那麽在意的時候,我們可以讓大腦保持清醒和專註,這樣我們就不會有嚴重的焦慮和分心,這樣我們就可以更輕松地面對它們,集中精力解決問題。
有些東西,妳越在乎,就越想逃避。比如壹考試就緊張的人更在乎成績,社交恐懼癥的人比誰都在乎社交。就是因為太在意結果的完美,所以不敢嘗試,只能說服自己不喜歡,不合適,做不到。
所以,壹定要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麽,自己能放棄什麽。只有看清事物的本質,才能做出適合自己的正確選擇。
第二,自我認同。我們不僅要認識自己,還要認同自己。作家韋恩·戴爾(Wayne Dale)曾說過,壹心想獲得別人認可的人很難,但勇於做自己的人總能獲得更多認可。我們不僅要知道自己的不完美,還要接受它們。事實證明,對自己越自信,越有安全感,越容易認同自己。那麽,如何增強自信心呢?
第壹,動作訓練。自信不是天生的特質,而是後天習得的技能。我們可以通過簡單的練習來提高自信心。
社會心理學家艾米·卡迪(Amy Cuddy)做過壹個實驗:兩組受試者,壹組擡頭挺胸,雙臂張開,雙手叉腰,做出威嚴的樣子;另壹組低著頭,聳著肩,弓著身子,壹副無精打采的樣子。兩組保持各自的姿勢兩分鐘。結果顯示,第壹組的睪酮指數上升了20%,皮質醇指數下降了25%。第二組,睪酮指數下降10%,皮質醇上升15%。
眾所周知,睪酮指數的升高會讓我們更加堅定,更加願意冒險,而皮質醇指數的降低會幫助我們減少壓力和焦慮。換句話說,當妳做出代表自信的動作時,妳的自信程度也會提高。所以,自信心訓練很簡單。只要擡頭挺胸,張開雙臂,向前看兩分鐘以上,就能變得自信。不妨壹試。
第二,假裝自信。很多時候,我們相信發自內心的暗示。比如自我限制。如果妳覺得自己是壹個沒有毅力的人,這種想法會是妳堅持不下去的時候放棄的最好理由。我沒有耐心。放棄有什麽丟人的?我再怎麽努力也改變不了自己。
其實放棄的根源是妳內心對自己的判斷。暗示如此有效,我們當然可以用積極的方式使用它。比如妳不斷告訴自己:我能行,我能行,相信我。那麽當妳遇到困難的時候,妳會比別人更有能力解決問題。畢竟,當妳開始相信自己的時候,妳就已經成功了壹半。
再者,人們更喜歡壹個充滿正能量的人,而不是傳播負面思想的人。妳需要在心中想象壹個自信的人,然後代入自己,模仿他,然後表現出這種感覺。這樣,不管妳內心是否真的自信,至少妳可以讓別人感受到妳的自信,作為回報給妳更多的支持和力量。而這些都是讓妳變得自信的養分。記住,妳是什麽樣的人,妳就會吸引什麽樣的人。
第三,合理對標。換句話說,我們需要調整我們的參考標準,並在適當的比較中找到信心。事實上,傳統的自信訓練是有缺陷的,因為他們只註重自我提升。所謂自信,就是妳認為自己的能力相對於自己心中設定的標準達到了什麽水平。所以除了提升自己,還需要及時調整自己的參考標準。
如果妳對某個方面或者對自己整體不自信,那麽先回答壹個問題:我的標準是什麽?大部分人都是通過和普通人或者自己圈子的平均值來確定自己的自信水平。就像買“統壹尺碼”的衣服。胖子太窄,瘦子太寬,總有點格格不入。
所以更好的辦法是創建壹個適合自己的標準,個性化妳的自信程度。在《如何成為壹個不完美的人》中說,真正穩定的自信來自於妳為自己量身定做的定義和標準,我們必須掌握自己的標準。
所以,不要試圖改變自己或他人,而是改變標準。建立強大自信的關鍵是知道自己現在對什麽有信心,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努力。這樣,每完成壹次設定的目標,妳都會有壹種成就感。而成就感是自信的基石。我們應該對自己實現目標的能力有信心,而不是對目標本身有信心。把自己擅長的作為最低標準,會讓我們更容易邁出第壹步,然後投入大量的實踐。
最後,消除阻力。完美主義者總是害怕犯錯,因為這會讓他們處於壹種錯誤會導致失敗的心理狀態。但其實失敗的根本原因不是犯錯,而是失去了繼續努力的勇氣。
所以第壹點就是不怕犯錯。壹個錯誤不足以讓我們否定壹生,因為粗心導致失敗。不代表我們是個大大咧咧的人,什麽都做不好。不是這樣的。失敗的因素很多,要客觀看待。否則,錯誤的假設會給我們帶來巨大的壓力和恐懼,導致我們只做自己有把握的事情,從而停留在舒適區,止步不前。
研究證明,擔心犯錯會讓我們變得更加偏執,增加我們的焦慮、對行動的恐懼和犯錯的頻率,導致最終決定徹底放棄,永遠不再嘗試某件事。換句話說,害怕犯錯讓我們失去了真正開發潛力的機會。
也有壹些人認為犯錯會讓自己尷尬。最好不要嘗試。但是蘇斯博士說,活出真實的自己,表達真實的感情。在乎妳表現的人對妳不重要,真正在乎妳的人根本不在乎妳的表現。所以,忘掉妳所謂的完美形象,不要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只有看清自己,接受自己的缺點,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好。
錯誤不能定義我們,也不能決定我們的未來。真正起作用的是我們對錯誤的反應。其實仔細想想,妳會發現,很多時候,我們是成功的,只是我們忘記了。因為我們對失敗的記憶更多,所以我們總是害怕犯錯。
不要害怕錯誤,它只是我們鞋子裏的壹塊鵝卵石。如果覺得腳疼,就把鞋脫了扔掉。我們真正想留下的,是成功帶來的自信,以及導致失敗的客觀因素。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記錄自己的成績,包括自己做過的最偉大的事情,獲得的最高榮譽。然後把自己的失敗記錄下來,看看失敗的原因有多少和自己的錯誤有關。然後妳會找到自己未來努力的方向,弱化自己對犯錯的恐懼,在不斷的嘗試中獲得更多的成功。
第二,註重進步。對於完美主義者來說,只有達到10分才是所謂的完美,而壹旦出現錯誤,無論多小,都是零分。但是對於不完美的人來說,進步就是成功。壹件事,只要妳去做了,不管結果如何,都是10分,但如果妳只是想而不做,那就是0分。
比如看書,完美主義者覺得壹定要從頭看到尾。看完之後,他們必須有高質量的輸出,在發布平臺後獲得可觀的數據。任何缺失都不是完美的。有時候,給了這麽高的標準,他們會永遠停留在最初。但是不完美的人就不壹樣了。對他們來說,只要打開壹頁,就是10分,因為他們相信自己會得到無數的10分,只有不打開書,才是0分。
可見要正確對待10和0。人生的關鍵是堅持做正確的事。成功的本質是壹點點進步的積累,所以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不是完美的結果,而是進步的過程和堅持的時間。如果總是責怪自己不夠完美,短時間內會有進步,但長此以往,反而會破壞妳對自己價值和能力的認可。珍惜所有的小進步會讓妳快樂。
第三,盡量簡單。《如何成為壹個不完美的人》這本書告訴我們,拖延癥的深層原因不是懶惰,而是過於復雜的目標和隨之而來的恐懼。我們都喜歡做簡單容易的事,強迫自己去做難的事,會讓自己的內心更加抗拒。
越困難越消極,然後越難以克服,導致惡性循環。因為這是阻力最小的默認方式,因為太難而變成消極顯然比從困難變成積極更方便。
另外,當我們設定壹個過於宏大的目標時,實際上是把主動權交給了目標本身,失去了控制。換句話說,我們會被目標牽著走,而不是完全被自己規劃。壹旦出現這種情況,我們就會在無形中受到懲罰。比如追壹部劇,刷手機,無動於衷的浪費時間,或者找各種方法避開目標。這就是目標失控導致的成人叛逆。
所以問題的關鍵是簡化復雜的目標。只有這樣,妳才會沒有借口拖延,只能勇敢地去做;會讓成功比失敗容易,進入良性循環。如果每天做100個仰臥起坐有困難,那就每天做10個,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增加,比如第二周每天做20個,第三周做30個。過壹段時間,妳會發現壹天100個仰臥起坐並沒有妳想象的那麽難。
通過簡化我們的目標,我們可以發揮我們的自主權,控制我們自己的決定,並願意承擔相應的後果。當然也更容易達成目標,從而激勵自己堅持下去。
人生從來沒有所謂最好的鋪設計劃,我們在勇敢攀登的路上必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提前計劃當然有用,但隨機應變也同樣重要。無論是目標還是計劃,我們都在掌控之中。在不同的情況下,我們可以隨時調整相應的策略,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發展。但是不要被目標所控制,也不要強迫自己達到完美的目標。痛苦不是長久的動力,愛才是。
有壹點我們必須認識到,由於自身、環境等原因,我們的生活會繼續不完美,無法改變。不只是妳,而是所有人。所以,只有承認自己的不完美,接受過程的不完美,才能行動,才能進步,才能堅持到底,才能到達想要的終點,才能成為更完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