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否定,相當於“不”。不敢跨門。
——劉唐宗元《兒童區傳》2。表示警告。不要;沒有;不能不謹慎。
——《魚臺新詩·古詩為焦仲卿妻》3。表示推測。也許吧;關於;是不是像:不可能(可能);徐默(也許)4。沒有人;沒有什麽東西是留不住的。
——《墨子公伯》第二,作為名詞1。傳“膜”。“腦髓不足,爪不足。
——《漢詩傳·卷十》卷二。通過“沙漠”。大漠茫茫,金為都。
——《國語於今》3。傳“幕”。關於墨脫省的書。
——《史記·李將軍列傳》4。“傳話下去個".苦難,疾病處處觀察,百姓求援。
——《詩雅帝易》三。用動詞1。傳“莫”。聖人是唯壹能畫大秩的人。
——《詩·瀟雅·妙詞》2。傳“嘿”。刀能磨就閑著。
——《管子系統》3。傳“慕”。向往君子就是向往世界,沒有它的位置,也就沒有莫也。
——《論語·立人》第四,作為形容詞(1)給“漠”。廣袤無垠的荒野。
——《莊子逍遙遊》(二)傳《大漠》。在安靜的田野裏,不要背對著鳥兒。
——《管子·小匡》。
2.文言虛詞“莫”的用法文言虛詞有以下三種用法:
1,用作未特指代詞,充當主語。
(壹)代,相當於“沒人”“沒人”。
宮女都是私王...(《鄒忌諷刺王琦不才》)
士紳、博士、學者都是從左丞相府裏抽出來的,不知道是什麽計劃。(《南方指南》序言)
(2)代入事物時,相當於“無”
2,& lt;否定副詞>;不,不要
《出埃及記》當前位置莫愁面前沒有知己。——唐·高適《唐冬達》
再比如:誰也進不去;不怪(不怪);不教(停教不讓);莫德(休德,號);莫道(休說,不說了)
3,& lt;否定副詞>;不,比如說,不認識。——劉唐宗元《三誡》
“莫”字在文言文中多用作否定副詞。
3.古漢語對“莫”字的所有解釋都讀作“莫迷”。
1.不要:~哭。
2.不不:~大。~沒有~名字很奇妙(也叫“莫名其妙”)。
3.不可以:~比如。~逆。~肯定有。有壹點是(不能得出壹致的結論)。愛可以幫助。
4.古老的“沙漠”廣闊無垠。
5.姓氏。
-
莫發音米
◎古代和《暮光之城》壹樣。
4.虛詞“莫”在文言文中的用法是“莫”。
1.用作未特指的代詞,如主語。
(壹)代,相當於“沒人”“沒人”。
宮女都是私王...(《鄒忌諷刺王琦不才》)
士紳、博士、學者都是從左丞相府裏抽出來的,不知道是什麽計劃。(《南方指南》序言)
(2)代入事物時,相當於“無”。
人要的無非是命,為什麽不用能活的人呢?(“我要我想要的”)
手的摸,肩的靠,腳的走,膝的靠,突然的趨勢,突然的出刀,都是中音...(《知牛》)
2.用作否定副詞。
(壹)置於動詞或形容詞前,表示否定,相當於“沒有”。
今天是妳的計劃,我就把心留給東方,用* * *,幫助世界。(赤壁之戰)
近壹段時間來,科萊公爵奢侈了壹陣子,卻大有作為,無人能比。(“節儉訓練以示健康”)
(2)放在動詞前面,表示勸誡或禁止,相當於“不要”、“不能”。
希望早點做個大規劃,不要用大家的討論!(赤壁之戰)
貧富之道,勿取之,巧者有余,拙者不足。(《貨殖傳》序言)
5.莫在文言文中是什麽意思?莫既有代詞又有副詞。
壹、代詞“莫”字本來就是壹個否定代詞,可以單獨充當主語,具有指稱人和事物的功能,表示“沒有人”、“沒有”、“什麽都沒有”等等。例:(1)我什麽都不知道!(《論語?賢文) (二)任軍,莫仁;易軍,所有的正義。
(《孟子?《離婁論》)(3)我有壹個老父親,我死了也無法贍養他。(“都搞定了?”五刺”)(4)保民為王,不可抗拒。
(《孟子?惠亮·王上”)(5)天下,是國王的土地嗎?(《詩經》?瀟雅?北山”)(6)不可能患三病,身常無罪。
(《莊子?天地)(7)沒有人犯過錯誤,但是可以改,而且是不好的。(《左傳?關於例(5)、(6)中“莫”字前的先行詞,朱先生認為:“‘莫’字及其先行詞* * *都是主語,‘莫’字是指它的壹部分。”
我們不同意這種觀點。楊樹達先生指出“莫”的先行詞是“省略了中間詞的名詞”,因為“莫”的先行詞不是主語,而是限定“莫”所否定和指稱的範圍的狀語,是確定的解。
賈艷麗(1997)拍《群臣不正》(《戰國策?《楚策》)反對“莫”作為代詞,認為如果“莫”是代詞,那麽“莫”就是“諸侯”的意思,然後兩者構成同位語成分,但實際上並不具備同位語成分的條件。因為同位語成分可以省略,意義不變;而兩者之間又不能插入任何其他成分,這是與“莫”這個代詞對立的壹個矛盾。
從先生的角度,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作為代詞的“莫”在語法意義上確實包含了“諸侯”的指稱意義;但在語法結構上,它們不構成同位語成分,因為“王子”不充當主語,而是充當“莫”的狀語,限制了其指稱和否定的範圍。需要強調的是,作為代詞的“莫”既有指稱功能,也有否定功能。
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麽“莫”在謂語後面有使代詞前置賓語的功能。具體來說,“莫”的指稱功能使其成為主語,而它的否定功能使以“莫”為主語的句子具有否定句的特征,所以代詞賓語可以前置。
這就反駁了周生亞先生的觀點,即“莫”只能作為否定副詞作後置代詞介詞賓語(《中國語文》第4期,1964)“莫”字性質質疑)。二、“莫”作副詞“莫”作副詞由來已久。“莫”在作副詞,在董的《兩周虛詞集》中被引用,在《國語》、《詩經》和中也有使用。
再細分,有否定副詞、禁止副詞和表示程度的疑問副詞。如:(8)何斯違斯,所以不敢或猶豫。
(“詩?趙南?尹啟坤)(9)碩碩碩,無食我在。多年辛苦服侍妳,妳卻不關心我。
(“詩?馮偉?碩鼠(10)人知道壹個,不知道其他的。(“詩?瀟雅?肖敏)(11)早期的照片都不見了。
(《左傳?六年喪公)(12)德聲不違,同歸於盡。(“詩?颶風?谷峰)(13)不要做賊!不要殺人。
(《莊子?澤洋”)(14)***去毛剛,不要覺得它值得欽佩;除了錢,不要把它當成利潤。(“韓曙?王莽傳(中)(15),莫五還是人嗎?(《論語?《舒兒》)(16)陽不克,莫會積?(《左傳?召公二十四年)(17)莫真沒有才華?(《漢墓變與敦煌變文集》第36頁)以上例(8)~(11)表示“莫”的否定,用在動詞前,同“不”。
例(12)~(13)“莫”分別用在“違反”和“行為”之前,表示禁止或勸阻,同“不要”。例(14)“莫”和“不”對立出現,說明是否定副詞。
例(15)~(17)中“莫”表量的用法在先秦文獻中並不多見,只有零星的用例。三、關於“莫”作動詞“莫”作動詞是先生提出來的,有兩組句子為證:(18)什麽東西讓人比死人還難受,能為病人做些什麽?
(《孟子?高子尚)(19)人民的憔悴並不比此時更慘。(《孟子?《公孫醜》)(20)命是我所欲,我所欲多於生者,所以不欲;如果厭惡中沒有比死亡更多的東西,那麽怎樣做才能避免可以用來逃避惡的惡呢?
(《孟子?高子尚)(21)如果人除了生活別無所求,那麽能生活的人就不需要;搞得人比死人還慘,那誰能治病誰就無能為力了。(《孟子?Gaozishang)從字面上看,例(18)(19)“Mo”對應“No”,實際上並不構成對應關系。
因為我們知道,在“為”字句中,“有……著”是古漢語中的固定結構,表示人或物的存在,不能拆解。“為”是副詞,否定其後的結構。
類似地,示例(20)的用法與示例(19)相同。綜上,可以得出以下結論:1。古漢語中,“莫”作為否定代詞,可以作主語,表示“沒人”、“無”、“無”。
2.“莫”還可以作副詞,表示否定、禁止或度量,也可以作狀語。3.“莫”前面有時加先行詞,但壹般不是主語,而是“莫”的狀語,限制了“莫”的否定範圍。
4.“莫”不能做動詞。(南京師範大學學院楊輝)。
6.莫在文言文中是什麽意思?莫米
釋義:
1表示沒有,相當於“沒有”。
互不相識——劉唐宗元的“三誡”
不敢跨門。——劉唐宗元《兒童區傳》
所以,不可能知道。——蘇頌施《石鐘山紀》
拿不到。——《史記·魏公子列傳》
2.表示勸誡。不要;沒有;我不能。
註意不要停留。——《魚臺心怡,古詩為焦仲卿妻》
莫愁沒有知己。——唐·高適《唐冬達》
不要用大家的討論。——《紫同治劍》
代表意義:
1,沒人;(地方或事物)什麽也沒有。
留不住。——《墨子失傳》
不要答應。-《三國與諸葛亮傳》
不敢違背。——《紫同治·吉劍堂》
就是這樣。——劉明嵇的《禹離子千裏馬》
名詞含義:
1,傳“膜”。有機體內部薄的皮膚組織。
“腦髓不足,爪不足。——《朝鮮詩歌傳》卷十
2.通過“沙漠”。沙漠。
帝都莫,都於金。——《官話晉語》
3.傳“幕”。幕府時代
關於墨脫省的書。——《史記·李列傳》
4.“傳話下去丨".苦難;惡心。
環顧四周,向人們求助。——《詩雅帝易》
辭職的話對人民來說太過分了。——《詩·雅·板》
動詞含義:
1,傳“莫”。莫派。
對於聖人來說等級太高了。——《詩·瀟雅·妙詞》
2.“傳話下去廈".停。
而刀可以莫貼,則刃遊之間。-“制管”
3.傳“慕”。思慕;向往。
君子在世間,而他不知所措,沒有莫也。——《論語·立人》
形容詞含義:
1,傳“沙漠”。巨大的。
茫茫莫的曠野。——《莊子逍遙遊》
2.通過“沙漠”。沈默。
墨田沒有看到鳥,然後轉身。——《管子·小匡》
莫米
名詞含義:
1,認識字。甲骨文字形。壹天天(mǎng)。太陽在草地上落下,表示晚上天漸漸黑了。是“黃昏”的原詞。本義:日落時。
莫,天也是鬼。——《說文》
莫,夜也。——《廣雅》
如果沒有,就不要。——《詩·奇峰·東方未知》
不成功誰知道?——《詩雅內斂》
維摩泉。——《詩·周松·官作》
而莫也是聖潔的。——《禮記·王文世子》
天天吃。——《戰國策與齊策》
星星不壹樣。——《書洪範》
莫夜月明。——蘇頌施《石鐘山紀》
莫春哲。——《論語進階》
2.傳“幕”。幕府。
3.姓
7.“之”字在文言文中的所有用法初中語文課本的文言文中,有很多用法比較復雜的“之”,用作代詞、助詞、動詞;也很難區分。
如果死記硬背的話,時間很長,效果也不好。筆者在教學中摸索出壹套區分“之”用法的有效方法,與大家共勉。
1.“之”作代詞教材中“之”作代詞的用法很多,如下面的“之”:1。遵循政策,直面政策,說“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馬碩》)2。名字是誰?山的和尚也是智慧的,不朽的。
(《醉亭序》)3。因為它的疆域太清晰了,妳不能久留,但要記住它。(《小史·池塘紀》)4。聽到水聲,如唱響了鈴聲,讓妳心情愉悅。
(《小史·池塘紀》)5。把屏幕拿下來看看。就是壹人壹桌壹椅壹扇壹尺。(《口技》)6。看看它,再看看它。
(曹劌辯)從上面的例子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當“之”用在動詞之後時,“之”作代詞,充當它前面的動詞的賓語。第二,“之”作動詞用。請看下面的例子:1。我想要的南海呢?(《勸學》)2。去揚州途中再會孟浩然(《去揚州途中再會孟浩然》)3。送別杜副都督赴蜀赴任。
(陳涉家族)從上面的例子,我們知道“之”做動詞是有規律可循的。動詞“之”後面通常跟壹個地點名詞,如例句中的“南海”、“廣陵”、“周樹”和“朗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稱代詞,如例中的“我”、“孟浩然”、“杜少甫”。雖然在例4中沒有直接的名字,但是很明顯陳涉在繼承中被省略了。
整句應該是“有人去某處”。三、“之”作助詞“之”作助詞的用法比較復雜。初中大致有三種:1。“之”作為結構助詞“的”的解。
如:①看到壹個小東西,壹定要仔細審視它的質感,所以時不時會覺得有趣。(《童趣》)2以老年之力,不可滅山壹毛。像泥土和石頭是什麽?(《愚公藝山》)三關關雉鳩,在河洲。
(《關羽》)4大小獄,雖不可察,必有情。(《曹劌論辯》)⑤失子的意圖只是為了殺死大臣。
(《失傳》)6我要以五百裏之地安逸安陵,安陵君可以答應我!從上面的例子分析可以看出,當“之”後的詞是名詞(如“趣”、“周”、“獄”、“意”、“地”)或名詞短語(如“毛”)時,“之”作結構助詞。2.“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不翻譯。
如:(1)很尷尬,妳不受益!(《愚公·藝山》)2徐公不如君子美。(《鄒忌諷刺齊王哈布爾》)③孩子不是魚,卻知魚之樂?(《莊子·惠子遊浩良》)(4)隨心所欲取天下,攻親族。
(《得道多助,得道少助》)5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當“之”用在名詞或代詞(主語)和動詞或形容詞(謂語)之間時,“之”是不翻譯的。
3.“之”起調節音節的作用,不翻譯。這種用法在初中很少見,比如:①時間長了,眼神好像也淡了,很閑。
(《狼》)2在耕田的田埂上,我惋惜了很久。(陳涉家)可見,這種“之”常用於時間副詞後,用以調整音節,不作翻譯。
用作代詞時,分為幾種情況:(1)可以代替人、物、物。代是第三人稱。
翻譯成“他”(他們)和“它”(他們)。做壹個賓語或者兼職語,而不是主語。
比如寫“世說”使之持久。(《世說》,充當賓語。)
讓它發生。(“鼓勵學習”是事物的替代品,是兼職用語。)
人不是生來就知道的。(《世說》,代物,為物。)
(2)指示代詞,表示近指。可以翻譯成“this”,通常用作復數定語。
如:第二種政策。(《廉頗藺相如傳》)2。用作助詞,也有幾種情況:(1)結構助詞,定語的標誌。
用在定語和中心詞(名詞)之間,可以翻譯成“的”,有的不能翻譯。比如說,如果能以吳越的群眾與中國抗衡。
(《赤壁之戰》)道的存在也是師的存在(《世說》)(2)結構助詞和補語的標誌。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以翻譯成“的”。
比如古人的天地觀、山川觀、草木觀、鳥獸觀,往往有所收獲,無壹例外地尋求思維的深度。(遊寶蟾)③結構助詞,介詞賓語的象征。
用在高級賓語之後,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翻譯時應省略。如:宋犯了什麽罪?(《公失》,即《宋何罪》)(4)結構助詞。
主謂短語在句子中作主語、賓語或從句時,主謂之間用“之”字,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必翻譯。翻譯也可以省略。
如:師道未久傳!很難被迷惑!(《世說》)兇官來我鄉,鬧事。(《捕蛇者說》)孤中有孔明,魚中有水。
(隆中對)(5)音節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三個詞之間使之成為四個詞,僅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意義,翻譯時應省略。
比如,在壹瞬間,煙燃燒了很久。(《赤壁之戰》)毛老師三寸不爛之舌勝過百萬老師。
(“自薦”)。
8.文言文中“兒”字的用法與“舍身取義”中的“兒”字並列。從語法上看,“兒”連接前後兩個動賓結構是無差別的,不存在遞進和轉折關系。“舍生取義”解釋為舍生擇德。
下面是“和”的用法總結!
但是
(1)第二人稱代詞,(2)壹般用作定語。
在某個地方,我媽媽在這裏。
(2)副詞,翻譯為“就,就”。
但是妳什麽時候會幸福呢?
(3)連詞
坐標關系壹般不翻譯。
螃蟹跪六下,捏兩下。
遞進關系,翻譯為“和”或“與”。
君子博學,而能參天救己。
接管關系,翻譯成“JIU”、“傑”也好。
我們渴望歸來,卻在水上大聲送它。
轉折關系,譯為“但是”或“但是”。
綠色,來自藍色,綠色就是藍色。
假設關系,翻譯過來就是“如果”或者“如果”。
知死時的幾何分離是什麽?
⑥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詞,可以翻譯成“地”,也可以不翻譯。
我整天都在想,不如壹會兒就學會。
因果關系,翻譯過來就是“因此”。
我也很遺憾不能和老公壹起去旅遊。
8表比喻,譯為“喜歡”。軍隊大吃壹驚,情況不妙。
9.文言文1代詞“之”的用法
(1)第三人稱代詞相當於“他”、“他們”、“它”
示例1。寫《世說》使之。(《世說》)
例2。人不是生來就知道的。(《勸學》)
(2)第壹人稱代詞相當於“我”。
例3。不知道將軍有沒有這麽寬大?(《廉頗藺相如傳》)
(3)指示代詞,相當於“這個”和“這個”。
例4。第二項政策是平等。(《廉頗藺相如傳》)
2.助詞
(1)結構助詞,用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相當於“的”。
例5。古代學者必有老師。(《世說》)
(2)結構助詞,用在中心語和補語之間,相當於“的”。
《出埃及記》6.借其尋求思考的深度,無所不在。(《遊寶蟾》)
(3)結構助詞,介詞賓語的符號。
例7。我不知道這句話,但我很困惑。(《世說》)
(4)結構助詞,定語後置的標誌。
例8。蚯蚓沒有爪子那樣的力量,但是有強壯的骨骼和肌肉。(《勸學》)
(5)結構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翻譯。
例9。老師的教導傳下來已經很久了。(《世說》)
示例10。我沒有男人強壯。(《蠟燭之燭》)
(6)音節助詞用在時間詞、不及物動詞或三個詞之間,組成音節。
示例11。久違的遺憾。(《陳涉家族》)
示例12。兒子鼓勵他。(《新盜趙》)
例如:13。百萬名師敲關攻秦。(秦朝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