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資料整理臺灣省目前有14位原住民,姓名如下:
阿美族、泰雅族、、夏塞、布農族、魯凱族、排灣族、北南族、鄒族、邵族、格馬蘭族、太魯閣族、薩奇萊雅族、塞德克族。
更正賽德克人的名字,既尊重國家意誌,又符合國家政策的公平性。請原民會依原住民族基本法相關法令,協助塞德克族獨立永續發展。請教育部將賽德克族的特色、文化、歷史納入本土文化教材,讓臺灣省的社會族群更加多元,文化更加豐富。
薩其萊雅族原本分布在奇萊平原(花蓮平原),相當於現在花蓮的市區。花蓮曾被稱為奇萊,源自阿美族人的“奇萊”音。崎屋的含義傾向於“真人”,是特定的人群,使得崎屋人屬於母系社會,采用多余的婚姻,與妻子生活在壹起。因為主要分布在花蓮奇萊平原,所以也有漁獵等經濟產業。到了近代,因為早期接觸到卡爾馬蘭人,並向他們學習水田耕作,所以水稻種植的歷史很早。
使用的語言也被稱為“Sakizaya”。Sachilaiya聚居地主要分布在臺灣省東部,大致在今天的花蓮縣。Sachilaiya人相信祖先靈魂的存在。根據日本文獻的記載和老年人的口述,早期的Sachilaiya節日以小米為中心,根據小米的生長季節分為小米播種、捕魚、收獲、收割和收集。
“卡瑪蘭”是壹個民族名稱,也是依蘭古老的地名。在漢人來宜蘭墾荒之前,樂天知命的卡瑪蘭人是遷入楊瀾平原的主要族群。卡爾馬蘭人自稱“平原人”,是壹個熱愛水的人,天生喜歡親近水。過去,他們居住的地方大多在依蘭河流域的韋莊鄉、蕉溪鄉和依蘭市,以及東山河流域的吳潔鄉、東山鄉和羅東鎮。
“太魯閣族”壹般分布在花蓮縣北部的和平溪到南部的紅葉、太平溪,即花蓮縣的林岫鄉、萬榮鄉和現行行政體制下的濯溪鄉的少量裏山、山侖。作為壹個小家庭組織結構的男權社會,男性權威在家庭或親屬中占主導地位。
阿美族是臺灣省人數最多、規模最大的原住民族群,屬於母系社會,每年7月至9月舉行為期7天的豐收節。其祭祀意義:有思飲水思源,不忘祖德的意義。
泰雅族-臺灣省第二大族群。在原住民中,泰雅族和夏塞有“鯨魚面”的習俗。
排灣族是臺灣省第三大原住民族群。分布在屏東縣和臺東縣。每五年舉行壹次“竹祭”(又稱五年祭)是最重要的節日。竹祭為期五天,壹般在65438年10月25日(下壹次預計在1997年)。
布農族——典型的高山民族,為宗法社會運行著壹個龐大的家族體系。原住民中的第四族群主要以農業為生,也從事狩獵、采集等活動,而精湛的紡織技術更是首推文化成就。壹年壹度的重要節日是“打耳節”,通常在四月舉行。
*原住民中,布農族以八聲部合唱享譽國際。
亞米籍——住臺東縣藍雨鄉,近年有意改名為大武。它的飛魚節從五月到七月舉行。
夏塞——多分布在苗栗縣南莊鄉,文化代代相傳,傳統祭祀點眾多,其中以祈天祭和短靈祭最為著名(壹年壹小祭,隔年壹大祭)。短靈祭場位於苗栗縣南莊鄉東河村。
北南族群——大部分分布在臺東縣北南鄉,是東臺灣省原住民族群中人數最少的。近幾年的年節活動,從猴節、狩獵節到聯合年節,大約持續8~10天,從65438+2月24日夜間持續到元旦。
陸凱——主要分布在高雄縣和臺東縣,以五臺為大本營。五臺鄉是正規控制的山區。如果要去文德村,必須提前辦理A類進山證。其社會階層分為大首領、貴族、學者、平民四個階層。
陸凱民族的家花是“百合”,只有擅長狩獵的勇士和貞潔的女性才能佩戴。其文化以刺繡和木雕為主,人物、臉譜和百步蛇是木雕中常見的題材,百步蛇是貴族特有的紋飾。
鄒族——又名曹族,主要是阿裏山鄉的原住民。每年的戰爭節在15年2月舉行,每年的節日從15年8月開始舉行,為期3天,固定在國歷中。
邵族是臺灣省原住民中人口最少、漢化程度最高的族群。主要集中在日月村的德化社。它壹年到頭都有犧牲;最大的節日是農歷八月15左右的豐收節(正好是日月潭水沙蓮旅遊旺季的日子)。其他重要的節日包括三月的播種節和七月的狩獵節。部落組織以“首領”為中心,首領就是首領,可以繼承。參考資料:
/site/rnhualianzixunwangzhan/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