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字面上講,所謂的特別就是不壹樣,只是不壹樣。換句話說,特殊只是壹個描述性的詞,本身沒有評價意義。
那麽,孩子的特殊性也是如此。特殊兒童只有描述的意義,沒有評價的功能。壹個孩子特別的時候,只是他和別的孩子不壹樣,而不是他不好或者不好。
當然,我們承認有些特殊的孩子是很不可取的,比如精神有問題的孩子,聽力有問題的孩子,視力有問題的孩子,情緒和行為有問題的孩子。相反,有些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其他類型的特殊孩子,比如智力特別好的孩子,長相特別漂亮的孩子,有藝術天賦的孩子等等。
然而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這件事是古老而困難的。在很多情況下,我們並不總是能夠控制自己想要什麽樣的孩子。即使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也沒有阻止殘疾兒童的誕生。
不管我們承認與否,在現階段,特殊兒童的存在是客觀存在的。或者說,現實中,從可能性上來說,無論誰想當父母,都可能與特殊兒童有關。
所以,如何看待特殊兒童,是每個人都必須重視的問題。
1.承認特殊兒童的存在是客觀的。
我們所說的特殊兒童,其實包括兩類。
壹類包括智力超常的孩子和有特殊天賦的孩子。
壹類是殘疾和殘障兒童,包括智力低下、失明、耳聾和情緒行為異常。
無論是哪種特殊兒童,從宏觀和學術的角度來看,他們的存在都是客觀的。是特殊構成了普遍性,特殊是事物存在的必然方式。
我們有各種不同凡響的孩子,只能說明我們在擇偶、優生、優育等方面做得很好;相反,如果我們有了殘疾或殘障的孩子,那只是我們在擇偶、優生、育兒、生活方式上做得不好,並不是上帝對我們的懲罰。
2.用平常心看孩子
所以,不管我們有什麽樣的特殊孩子,都要像對待普通孩子壹樣,用壹顆平常心去對待。有了非凡的孩子,妳可以短時間內欣喜若狂,但絕不能長期沾沾自喜;相反,有殘疾或障礙的孩子,可以痛苦、難過壹小段時間,卻永遠感受不到終身的痛苦。
不管是什麽孩子,都是孩子。我們都需要用壹顆平常心來冷靜。
不平凡的孩子是鮮艷的花朵,平凡的孩子是平凡的花朵,殘疾的孩子是被蟲子咬過的花朵。但都是花。不同的花有不同的美。我們沒有理由不以平常心平等對待他們。
3.知道每個人都可能有特殊的教育需求。
每個特殊教育工作者都知道,所謂特殊兒童,從某種角度來說,就是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兒童。
其實每個人都可能在人生的某個階段或者某些事情上有特殊的需求。這個時候,妳可能需要用特殊的方法來幫助他們。比如對於剛生完孩子的女性,因為體內激素水平的變化,可能會導致分娩時抑郁。這時候我們可以通過喝男性雞湯來進行幹預。在這裏,抑郁癥是壹種特殊的癥狀,喝雞湯是壹種特殊的需要。
特殊兒童的特殊需求更多體現在教育上,或者說我們更關註教育的特殊需求。對於特殊孩子的家長來說,在理解以平常心對待孩子的同時,也清楚教育中可能需要壹些特殊或特殊的方法、內容或措施,或者普通孩子不太用。
第二,醫學的結束是教育的開始。
與超常兒童相比,殘疾或殘障兒童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可能面臨更大的挑戰。殘疾兒童的父母,無論是小學還是中學,在發現自己的孩子有殘疾或殘疾時,往往會經歷以下心理歷程:
震驚
有些家長發現孩子有問題時,往往會表現出休克,而且問題越嚴重,休克越嚴重。他們往往不相信也不願意承認眼前的事實,而是懷疑是不是有錯。這是很多家長在面對殘疾和殘疾孩子時都經歷過的過程。
2.絕望
當確認問題確實存在時,壹些家長開始絕望。有壹種每天都不應該打電話的感覺,無效。有些咨詢的家長往往在孩子幾歲甚至初中的時候就表現出絕望,說幾句就哭。
3.亂看病
絕望之余,壹些家長如恍然大悟,立即走上了為孩子求醫問藥的道路。
應該說,求醫沒有錯。但對於大多數殘疾或殘疾兒童來說,壹旦確定了癥狀,很多醫生或醫院都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然而,壹些家長卻非理性地常年奔波求醫,甚至走上無序求醫的道路,不僅浪費了大量的精力和金錢,更重要的是失去了教育孩子的寶貴時間和機會。
這些醫療咨詢不僅包括去醫院,還包括去其他機構,甚至向神佛祈福,結果可想而知。
放棄
有些家長在確定孩子有問題或者求醫無望後,選擇放棄。這樣的例子在大城市,在農村;在發達和落後的民族地區並不少見。
應該說發現孩子癥狀後的震驚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絕望、濫醫、放棄都是錯誤的、不可取的行為。
特殊教育有句行話,醫學的結束就是教育的開始。也就是說,當醫療工作結束後,最有效的就是教育。
所以,我們的任務就是讓家長明白,要盡快跨越這些誤區,盡快擺脫不良經歷,盡快走上正確對待孩子的道路。在這裏,除了正確的教育訓練,沒有更好的對策和方法。這是每壹個殘疾孩子的家長都必須知道的。
不要相信某種營養品甚至藥物就能讓智障變正常;不要相信練氣功會恢復孩子的聽力。
第三,壹把鑰匙開壹把鎖
特殊兒童教育需要因材施教。可以說壹把鑰匙可以開壹把鎖,瓜苗可以結瓜,椒苗可以結椒。這樣,人們就可以得到他們想要的,並且不再後悔。
當然,具體的教育過程可能是艱巨的。但是,家長要明白,這種有意識的教育越早,對孩子的發展越有利。
遺憾的是,中國的殘疾和殘障兒童的早期教育並沒有普通兒童和超常兒童那麽重要。很多時候,父母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有三個問題是家長必須註意的。
1.行為改變技術的廣泛使用
行為改變技術適用於所有人。但對於幼兒或有殘疾或障礙的兒童,有意識地使用行為改變技術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當然,行為改變技術不僅用於培養孩子的良好行為,在語言訓練、生活能力訓練、文化成績的提高、孩子缺陷行為的矯正等方面也有非常顯著的效果。
2.壹般發展與特殊發展相結合
對殘疾兒童進行教育或因材施教,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
比如聾兒的聽力、語言、手語訓練,盲童的早期辨別方向、定向行走訓練,盲文訓練。對智障兒童進行生活能力訓練,對情緒行為異常的兒童進行矯正。這些發展也被稱為特殊發展或專業化發展。
但是,孩子首先是孩子,然後才是特殊的孩子。所以,我們在進行專項訓練的時候,壹定不要忘記,孩子需要的是壹般的發展,也就是壹般的訓練。
如果需要養成良好的人格,需要有健康的身體和精神,需要壹般的文化科學知識。這些培訓是壹般的培訓或教育,對應的發展是壹般的發展。
無論是殘疾兒童教育還是超常兒童教育,都需要把普通發展和特殊發展結合起來,也就是把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是正確的教育,孩子才能從中受益。現實中忽視教育的例子太多了。最後孩子吃虧,對社會不好。
3.與學校的密切合作。
壹旦孩子上了有資質的學校或幼兒園,家長要和學校密切配合。
但現實中,也有壹些令人遺憾的例子。有些家長和學校不僅不能配合,還互相埋怨。這對孩子的發展極為不利。
當然,學校和家長配合不好的原因有很多。而上述家長的心理距離,讓部分家長對孩子產生了壹些不正確的看法。有些人有過度保護的心態,不“承認”自己的孩子有問題,更不允許別人——自然也包括學校——說自己的孩子有問題。比如壹個自閉癥家長的行為,壹些智障孩子家長的行為等等。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和學校有不同意見很正常,但是要溝通協商解決。否則會影響孩子的發育。
第四,團結起來撫養特殊兒童成長
對特殊兒童有壹個正確的看法,盡早開始正確的教育或培養,也需要家長團結起來,讓孩子健康成長。
1.開放思想
首先,家長要有開放的心態。不要認為有壹個特殊的孩子,尤其是壹個殘疾的孩子是壹件可恥的事情。妳要有正常的開放心態,盡量給孩子提供廣闊的活動和教育空間。努力為自己尋找更多的盟友。
在國外,在中國、臺灣省、香港甚至上海,人們帶著他們的殘疾孩子參加會議。這種開放的心態對孩子有好處。
2.交流的行為
必須有溝通。中國的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沒有開誠布公的溝通,特殊兒童尤其是殘疾兒童的家長溝通不夠。每個人都應該為了孩子的發展和家庭、國家的利益組織起來,就廣泛的內容進行廣泛的交流。
3.合作措施
也要采取壹些措施,比如成立家長會、家長聯誼會,定期舉辦活動,享受孩子發展的樂趣,好好溝通,為孩子爭取權益。
我相信,有了家長的參與,中國的特殊兒童教育將會有壹個更加美好的未來。
(作者分別來自北京聯合大學特殊教育學院特殊教育系和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院特殊教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