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把關人責任缺失,群體兩極分化
1947年,勒溫在《群體生活的通道》中提出了“看門人”理論。把關人理論認為,只有符合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內容才能進入傳播渠道。但如果把關人把這個閥門放大到未經核實的輿論就能進入的地步,甚至可以說把關人的渠道缺失了,後果不堪設想。
在這個信息高速傳播的時代,把關人也會為了迎合受眾的好奇心而忽略新聞的真實性,甚至在把關人所屬的群體中發表不理智的言論,讓受眾的情緒達到高潮。而觀眾是以“追隨”的姿態關註守門人的。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以看門人為核心的圈子群體關系。人們會在群體意識強烈的信息繭房裏取暖,群體意識容易滋生群體極化,自然會厚顏無恥地發表非理性言論。非理性言論不關註事實本身,自然導致輿論逆轉。
(2)網民心理的復雜性
在這個人人都是麥克風的時代,網民有自己的話語權,想參與到輿論的討論過程中。
如果新聞信息的內容觸動了受眾的敏感神經,就會在短期內形成強大的輿論陣營。觀眾心理很容易被壹些想在這上面做文章的人利用。他們會利用觀眾的同情心來傳播引起觀眾歌唱的話語。而人是壹種傾向動物,天生害怕群體孤獨,尋求群體歸屬感。久而久之,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這個陣營,群體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最終導致輿論逆轉的概率大大增加。
(3)媒體時代的特征
自媒體時代信息廣泛,信息源充足,人人都可以當記者。總會有壹些人在默默關註真相,不像那些戰鬥在壹線的人。他們會關註事情的方方面面,把核實的事實壹壹列出來,這也得益於自媒體時代信息發布門檻的降低。
當然,壹個真相壹旦發布,就會通過快速的自媒體傳播特性,被壹大波人知曉,並能在短時間內覆蓋網絡的每壹個角落,關鍵時刻輿論就會發生逆轉。
輿論逆轉造成的社會影響不容小覷,它不僅反映了新聞失實的本質,而且對媒體、事件相關主體和受眾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1)媒體公信力下降
新聞媒體放任不實言論在網絡上傳播,既沒有及時制止,也沒有及時發布真實言論,這是新聞專業精神的缺失,是對新聞自由的濫用。壹旦受眾認為媒體是發布虛假信息的源頭,就不再信任這個媒體,媒體多年來積累的聲譽和公信力就毀於壹旦。
(2)給有關主體的生活帶來困擾。
人肉搜索和網絡暴力會對當事人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從輿論發酵的那壹刻到輿論逆轉的那壹刻,新聞當事人已經被網民脫光衣服,暴露在人們的視野中,不僅影響當事人,也影響家人朋友。
尤其是新聞錯誤壹方的輿論壓力是不可想象的,有的甚至導致精神崩潰。
(3)網友同情疲勞
每當有什麽事情發生的時候,網友們柔軟的心都會被壹條反轉新聞打磨得像石頭壹樣堅硬。觀眾壹旦產生了同情心,厭倦了,也就冷眼看待世界的變化。在北京八達嶺老虎咬人事件中,人性的冷漠給了受害者及其家屬重重的壹巴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