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的《史記》載有五帝、夏本紀、殷本紀、周本紀等的傳記。然而,多年來,史學界只承認夏商周為歷史,而認為五帝為傳奇時代。這種認識的結果是,中國的文明史只有四千多年,無法對應五千年的古文明。大量考古資料證實,中國的文明史遠不止4000年,甚至達到5000年前。為了解決這壹明顯的矛盾,將《五帝年譜》與其他傳記並列作為第壹章是合理的。不能因為研究不夠,看不懂,就稱之為傳說時代。我們要尊重五帝編年史,稱之為五帝時代。
《五帝年譜》中的五帝,即黃帝、顓頊、帝嚳、堯舜,被認為是自上而下繼承的發展關系。然而,史書中記載的五帝並不只是這種說法,還有太昊、顏地、黃帝、堯舜。少昊、列文、高辛、堯舜是五帝。太昊、顏地、黃帝、少昊和顓頊是五帝。以上三種說法可能各有依據,但也有學者把太昊和伏羲合二為壹,把顏地和神農合二為壹,歸為“黃三”。關於少昊,有的學者認為他是太昊的繼承人,有的則認為他是黃帝的兒子。司馬遷並沒有全部采納上述說法,而是采納了《戴五帝德》和《國語·魯豫商》中提到的五帝,既代表了這個時代的秩序,又沒有太多的糾葛。我主張以《五帝史記》為依據。去研究五帝時代。
司馬遷認可五帝不僅是皇位的繼承,更是他們的血緣關系。如《史記·三代誌》說:“黃帝生昌邑,昌邑生顓頊。”“黃帝生玄奘,玄奘生偏激,生偏激,生堯。”“顓頊生於,窮蟬生於靖康,康生看著判。句子看了看牛,牛生在,瞽叟生在順。”從這裏可以看出,所謂五帝,都屬於黃帝的血脈系統。但是,有壹個明顯的問題。我們知道堯舜是同時代的人。顓頊與舜之間有五代:窮蟬、靖康、、牛、,而顓頊與舜同時出生。五代擠在哪裏?作為顓頊的後代,繼承了顓頊,但與舜同時代的是生了堯。四代擠在哪裏?事實上,五帝並不壹定是世代相傳傳下來的血緣關系,因為他們不是壹個特定的人,而是壹個部落,或者壹個部落的祖先神。在古代,人們的名字和部落的名字往往是統壹的。比如《國語·於今》說:“從前有壹對年輕夫婦,嫁了壹個姓,生了黃帝和顏地。”說明黃帝和顏地是同時代的兩個人,但是《皇帝的世紀》說顏地在龔宇經過八代到530年,黃帝代替了顏地,擁有了天下。如果把黃帝看成壹個具體的人,怎麽可能用500年的時間取代炎帝而擁有天下?顯然是指部落。《五帝年譜》說:“黃帝是小典之子。”《史記·秦本紀》說:“秦以前,顓頊帝的苗裔孫嶽,有生兒育女的大業,大業娶了少典之子,說她是漢室女子。”少典生了黃帝,黃帝的孫子是顓頊,女秀是顓頊的苗孫子,但女秀的兒子絕對不可能娶黃帝的妹妹和孩子。只有把少典當成壹個部落,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我們來看看* * *工作者的身影。《淮南子兵略訓》說:“顓頊欲與* * *公爭”,又說:“* * *公與高辛(帝嚳)爭帝。”《韓非子·外儲韓非子》中說:“(姚)也在調兵遣將,在幽州首府工作。”從帝嚳、顓頊到石爻有* * *工人,最後* * *工人被殺。* * *工人死了。然而,在《荀並篇》中,卻有這樣壹段話:“余攻擊* * *工。”* * *工人又活過來了。* * *工人被殺是真的,後來有* * *工人也是真的。因為對於這樣壹個人物,我們不僅要把他理解為壹個部落,更要把他理解為壹個人。這個人是普通人,但卻是部落酋長或者部落首領。所以這個角色的名字有雙重含義。殺了壹個* * *工,又殺了壹個* * *工,這是部落酋長名字延續的結果。即部落中幾代之後,首領可以更換,但首領的名字始終不變。比如* * *實業集團的第壹代領導人叫* * *工人,* * *實業集團的第二代、第三代領導人都叫* * *工人。摩爾根的《古代社會》壹書在介紹印第安部落時有壹個確切的例子,叫做“世襲酋長姓名”。誰當選酋長就叫這個名字。如果酋長被罷免,他仍然會恢復他的真實姓名。從以上分析的結果可以說,黃帝、顓頊、、堯、舜都代表著壹個民族,他們的傳承表明了他們在不同時期都是中原地區的領袖。但也不能完全否定他們之間的關系。我這裏說的不是嚴格的父子關系,因為都是壹個族群。所謂共生,其實就是族群的壹個分支,分支之後各自形成體系。《史記》中提到的顓頊、、堯、舜、禹、齊、棄子等三代都是黃帝的子孫。史書也說黃帝有二十五子,得十二姓。《山海經》說:“黃帝之孫,初生於北帝。”“黃帝生苗龍,苗龍生我,明了我的人生,明了白狗生...給狗吃的。”北帝和權榮也是黃帝的後代。顓頊本身就是壹個大宗族。《左傳·文公十八年》中說《轉序》有八才子,其實是八子宗親。《山海經》也記載:“虞姬之國,是顓頊之子。”“有壹個國家叫蜀石,是顓頊的兒子。”"有壹個國家叫中倫,是顓頊的兒子.""顓頊生了頭,第壹個生的是苗人."《左公十八年》說也有八個孩子。《山海經》裏說有很多民族,有寬容之國、隱逸之國、白衣之國、黑蚩之國、三體之國、之國、何之國、西周之國,都是出錢的。此外,的兒子姚,壹度繼承了中原領袖的地位。他的次氏族契約是後來商氏族的祖先。子祖棄子,後成為周姓始祖。這些例子只說明了壹個問題。他們真的是壹個很大的族群,而且持續時間很長。否則,就不會有這樣的分支。
從上面描述的情況來看,所謂五帝其實就是五個首領的宗族,五帝的名字就是宗族的名字。所以我們不能相信竹書紀年五帝的記載。《竹書年譜》記載黃帝在位100年,顓頊在位78年,在位63年,堯在位100年,舜在位50年,* * *在位391年。古代人的生活條件不好,壽命也不會很長。他們絕對不可能執政50年、60年、70年甚至100年。只有考慮到各民族世襲首領的名字,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釋。黃帝族、顓頊族、帝嚳族的分支很驚人,很多都是“後郭”。100、70年、60年怎麽可能完成?我的意思是,竹書紀年中提到的五帝時代,不僅可以對應特定的人,也可以對應族群的情況。唯壹可以借鑒的是《舒威集成·春秋生活歷》。盡管《舒威》中有許多令人難以置信的地方,但《春秋生活歷序》中提到的五帝年表還是很有道理的。比如“傳十分於姚”,“傳十分於四百年。”《史記·三代本紀》雲:生姚,故十世傳應包括姚,歷時四百年。如果舜在位50年,那麽從建立夏朝算起,已經有450年了。根據學術界的說法,夏朝的建立大致在公元前21世紀,距今約4100年。據此,向上推算,帝嚳的時代應該始於公元前26世紀,約4550年前。《春秋壽歷序》說:“顓頊傳九(曾說,傳二十)三百五十年。”根據帝嚳的累積年數,可以推斷顓頊的時代始於公元前29世紀,即距今4900年。《春秋紀年》序曰:“黃帝傳十代,歷壹千五百二十年。”根據顓頊的累積年數,黃帝的時代應該始於公元前45世紀,即距今6420年左右。我引用《春秋生活歷序》中的記載,不是說五帝的累積年數絕對準確,充其量只是壹個大概。但這種近似的累積年份比竹書的《春秋》更合理,因為《春秋紀年序》認為黃帝、顓頊、帝嚳代表了幾代人,這個“代”應該理解為重要的領導人更替,而不是具體的壹代人,這與前面介紹的五帝的情況比較接近,可以說得通。所以五帝時代的累積年數可以說是兩千年左右。
五帝時代的社會性質對應的是考古文化,所以我發表了壹篇文章。認為黃帝時代對應仰韶文化的廟底溝、大和村類型,顓頊、帝嚳、堯舜時代對應中原龍山文化早、中、晚期。五帝時代已經進入中國文明社會的初級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