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結字不同,它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演繹出新的點線切分。也許“代代相傳”的意思是拼寫會隨著時代、風俗、個人口味、愛好、審美的不同而不同。
作為藝術家的傑出代表,趙萌對書法當然有自己的理解。他曾說:“書以筆為綱,結構也須苦讀。”下面將著重分析《前後赤壁賦》的特點
1.水平取勢
趙孟頫得了“二王”的稱號,但他的字跡不如西河清晰,卻獨具壹格。
縱觀這壹卷,他的書多為橫書,寬厚的體格讓字寫得舒舒服服。書法家們展開橫勢的方法極為巧妙,如附圖中“時”、“曹”二字突出橫長方向,“放”、“翼”二字縱情作畫,“能”、“俯”二字收縮豎筆,“雄”、“豐”二字中間留白。
當然,這種橫向的走向只是其字法的主旋律,也有許多方形或長形的結構穿插其中。“執著於結構”的趙孟頫不會忽視這壹點。他用字與字之間的大間距,生動多變的字形,適時的豎勢,偶爾參差不齊的草書,使這種橫勢成為美妙的音符。
作者特別註重作品中的個體“之”(見圖),書法家有意將其寫成豎勢,其狹長的造型和連續的線條很好地調節了作品的節奏。
2.細心和諧
與王羲之的《聖教序》相比,趙書傳達了壹種清麗飄逸的美。
這種美感的獲得,應該得益於趙詞的細致和諧。接下來面試的幾個案例分析;
附圖中“玉”和“喜鵲”兩個字的點畫比較復雜,但密處不遮擋,疏處相當均勻自由,書寫的輕重、位置、收筆動作都很準確。
附圖中“苗”字左輕右重,但書法家在書寫時左壓右擡,壹下子達到了視覺上的平衡。
附圖中“金”字中間的橫、豎位置恰到好處,用尺子量出的分割空間對稱。
附圖中“陵”字有意寫成左縮、兩邊緊湊、中間稀疏,使字有趣。同理,還有“萌”字,只不過是密密麻麻的上下對著稀疏的中間。
3.混雜物
如何給壹絲不茍甚至結字增添靈動自由的氣息,除了上面提到的草法運用,還有錯落有致的講究。
《前後赤壁賦》中,左右結構的人物使其有長有短,有高有低,如右圖中的“旗”字;上下結構中的字使其廣而多變,如“經”字;專著使其點畫凹凸不平,筆畫生動,如“葉”“葉”二字。
4.動態和靜態對比
這種字法的特點,給趙看似平靜自然的文字註入了幾分靈動。
本卷的動靜背景包括構圖處理中對線和草的納入,以及字法的運用。“靜”無非是指筆畫安靜,處理方法如楷書;當然,“動”指的是筆飛,用草書的筆觸。如右圖中的“順”“靜”兩個字,用半靜半動的線筆,豐富了寫法的表現力。
輕重結合
如果從構圖上來看,本卷中線條之間的輕重轉換非常清晰;在講究寫法的同時,輕重線條無處不在。
通過用筆按壓,或左右對比,或上下有別,或內外有別來達到輕重之分,從右圖的“境”字可以看出。
當然,這種寫法要註意處理的自然恰當,切忌過於機械。壹般來說,部首應視為壹個單位,筆畫不應視為壹拍。寫字用筆有輕重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