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精通佛教詞典

精通佛教詞典

學期末,認為是按照壇經上的誦經來修行。

頌歌:

居安思危何苦持戒直?妳為什麽練禪?為什麽要對養父母表現出孝心?為什麽會覺得對不起對方?

讓我們謙遜和諧,萬惡不爭。如果我們能鉆木取火,泥巴就會生出紅蓮。

苦味是良藥,不愉快的建議是好建議,智慧是為保護自己的弱點而生的。

日常修行饒毅的開悟不是從給錢到菩提,而是從內心到外在。

聽說照此修習天道只是目前。

請看老大師景清的指示:

這裏有四句半(十八句)詩,教導我們修自性凈土,也是修而不亂的道理。

第壹首詩:“平靜時何苦守戒,直時何苦修習禪定?”。恩是親養父母,義是憐。“這首詩和中國古代先賢的教導壹模壹樣。第壹句:‘心平氣和又何必持戒’。安心,講的是‘道’;中國古人教導的原則是‘德、仁、禮’。這句話教導我們,持戒的目的是為了達到內心的平靜。如果嚴格遵守戒律,頭腦就不可能平等。換句話說,持戒的方向和目標是錯誤的。佛教戒智慧三學,因為可以克制,可以開悟。想壹想:如果妳不快樂,妳怎麽能有所成就?心態平等,自然成就。所以,這句話才是真正的大道。我們讀《禮記》,讀的是‘德、仁、義、禮’。我們可以用六祖的話來解釋這五個字怎麽說。心平氣和才是道。不僅是世間的道,也是世間最高的道。佛菩薩沒有兩條路,大道即平等。

第二句:‘既然是直人,為什麽還要修行禪’。這句話講的是‘德’,就是直。行為包括的範圍非常廣,身體的動作,嘴裏的話,心裏的想法都叫行為。行為正直。行為正直,創始人說。打坐有什麽用?可見禪的目的是為了表現行為的整體性。所以焦媛的儒家經典都說,禪就是真誠,真誠行事就是禪,直行才是真禪。

第三句:‘妳善良了,就和養父母親近了’。這句話講的是‘仁’,仁和孝是做人的根本,是成佛菩薩的根本。從孝敬養父母,擴展到孝敬壹切眾生。儒家是這麽教我們的,佛也是這麽教我們的。

第四句:‘義引憐’。義就是盡自己的責任,而不是付出。凡事註重回報不叫義。比義低壹級,這是講禮的,禮有交換才有報酬。所謂“禮尚往來”之謂。可見,禮是人生標準的最低層次。上去了就不說人脈了。妳只盡自己的責任,不要求別人回報。這是第壹首詩,講的是‘道義’。

第二首:“讓我們謙遜和諧,而忍則萬惡不出聲。若能鉆木生火,泥必生紅蓮。”這首歌的前兩句講的是‘禮’,禮就是放棄。第壹句:‘讓我們互相尊重,和諧相處’。讓大眾和諧相處,互幫互助。第二句:‘忍氣吞聲’。這講的是“忍”,即佛教中的“波羅蜜之忍”。如果人能忍辱負重,壹切都好解決。忍耐是世間的壹種美德,大乘佛教特別重視這個詞。所謂‘忍’,能成就功德,維持功德而不喪失功德。在隱忍中,尤為重要的是‘不報愚昧無知’,愚癡眾生,糊塗眾生,因為愚者不講道德。這樣的人我們可以原諒,不必報復。第三句:‘如果我們能鉆木取火’。這句話的意思是要勤奮,要勤奮。果不其然,如果妳能勤勤懇懇,壹定會出類拔萃。第四句:‘泥生紅蓮’。‘泥’代表普通人,‘紅蓮’代表聖人、佛、菩薩。這句話的意思是妳可以從凡夫提升到佛菩薩的境界。

第三首詩:“苦味是良藥,疾言必是忠言,悔悟必成智,以防心中之惡。”這四句是普賢菩薩的“除業障”,在學習的過程中非常重要。如果有因緣,我們就看不到道;我們要見道證道,就要先滅業。消除業障,首先要親近良師益友。良師益友用直言不諱的語氣糾正我們的錯誤。所謂“苦口婆心,苦口婆心”,我們應該能夠接受,我們應該心存感激,我們應該真正尋求改過自新。改過自新的人是聰明的人;遮掩自己過錯的人,當然不是聖賢。這是鼓勵我們真正的悔改,真正的悔改是改變。

第四首詩:“不是每日給錢修行,菩提只求發自內心,何苦從外求玄學?”這首詩可以說是普通菩薩日常生活的標準。第壹句:‘日常練習總是有益的’。饒是豐裕,利是利益;日常生活中,壹定要以眾生利益待人,不僅要利益眾生,還要給眾生最大最滿意的利益。這叫饒毅。佛教中的利益並不關註當下,但佛教特別關註當下。如果眾生現在受益,將來還會受益。這叫真正的原諒。如果當下利益眾生,以後就有害了,這不叫利益眾生。換句話說,目前看起來對眾生的利益不大,甚至有些不便,但將來對眾生的利益會很大,可以算是真正的利益。我們必須明白這些道理,這是菩薩的標準。第二句:‘不是靠給錢來達到目的’。單靠布施是無法成就道業的。道因緣是修心正業。賄賂佛菩薩,用壹點錢討好那些神仙,都是迷信。這是混亂和顛倒的。非但沒有成功,反而制造了無盡的罪惡。第三句:‘菩提只看心’。這是說出真相的方式。我們經常講八萬四千佛門,無量佛門。佛法的修行雖然無邊無際,但方向和原則只有壹個,就是要‘修心’。禪宗講‘直心為道場’,不壹定要心外求法,以坦白說達到無上菩提。第四句:‘何苦求形而上之外’。這是指心外求,這是不對的。從心外求法,在佛教中被視為異端。佛教講異端,並不是說佛教以外的其他宗教都叫異端,這是不對的。如果是這樣的話,意義就太狹隘了,不是佛教的本意。佛教所說的“內外”,是指“內”和“外”。我們住在凈土,念阿彌陀佛。我們認為心外有阿彌陀佛,這也是不對的,我們也是從外求玄學。我們無法證明壹心,住在凈土。這壹點壹定要記住。

後半句有兩句話,是結論:“聽說照此修行,天只在眼前。”這兩句話是總結,也是勸誡。聽力是我們自己的,我們自己聽老師的。“說”就是我們教育眾生,就是我們告訴別人佛教的道理和方法。我們在聽自己說、告訴別人的時候,都要按照這個原則去修行,這樣結果自然是值得的,所以有‘天只現’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