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庵翁,名叫誌求,字文健,息庵是他的別號。他的先人是江西清江縣人,後來到了明朝洪武年間到了蘇州,就在蘇州安家了。息庵翁的祖父貽令先生因為擅長書法而在吳中很有名。息庵翁還是個小孩子的時候,在他祖父身邊磨墨,伺候祖父寫字,仿著祖父的字體寫字,字寫得很有精神且遒勁。他祖父非常驚訝,就教授他寫字的方法。息庵翁為人清廉、正直,不符合禮法規定的不說、不做,親朋好友都特別尊敬他。
息庵翁特別喜歡看書,壹旦知道別人有好的古籍善本,就馬上去借閱。他把自己的小屋裝飾好後獨自居住,在桌上點壹爐香,放壹瓶水,早晚抄錄借來的書籍。然而息庵翁心中有雄心壯誌,為自己不能及時有所作為而感到羞恥,聽到秋風就不禁為這蕭瑟所感染,馬上扔掉筆站起身來,在屋子裏來回走動。等心情平復後卻又繼續抄書,最後也只是在家中郁郁不得誌,他在雍正四年去世,被安葬在黃山。息庵翁由壹個兒子、三個女兒,他的子孫都很貧困,他的墳因此得不到修繕兒破敗,墳周圍種的樹也很少,後人也很少去拜祭,但是息庵翁壹生所抄錄的書籍卻都完好保存。
2. 求助,翻譯..謝謝啦.是列女,賢明傳的內容(黔婁)先生死,曾子與門黔婁先生去世了,曾子和他的弟子前去吊唁.黔婁的妻子出門迎接,曾子慰問她.曾子哭著問:"哎,先生去世了,用什麽作為他的謚號呢?"黔婁的妻子說:"用"康"作為他的謚號."曾子說:"先生活著的時候,吃不飽,衣不蔽體.死去了也沒有厚斂,旁邊也沒有酒肉之類的祭品.活著沒有好的享受,死去了沒有得到什麽榮耀,有什麽樂趣,把謚號定為"康"呢"黔婁的妻子說:"往日君主想把政務交給我家先生,拜他做相,我家先生辭謝了,不願意做,這算是貴有余了.君王曾經賜給我家先生三十鐘粟,我家先生也辭謝了沒有接受,這算是富有余了.我家先生,甘於普通的物質生活,身份卑微也很安然.不為貧賤而憂心忡忡,不熱中於發財做官.追求仁,就得仁,追求義,就得到義.他的謚號是"康",不也很適宜嗎!"有版本是寫作“不汲汲於富貴的”.。
3. 吳孝子傳文言文翻譯李孝子傳
嘉定的曲江裏有個孝子叫李維煌,字是裕光。他的父親李巖士,在孝子出生十年後就去世了。家裏沒有貯藏的食物,母親靠縫補衣物來供應孝子到外塾讀書,(孝子)哭著說:“贍養(供養)父母,是兒女的職責。做兒子的不能供養母親,卻要憑借(依靠)母親養活兒子,兒子怎麽能心安!”於是就舍棄了學業,努力耕種,買珍稀食物,給母親吃,而自己情願吃素淡的食物。母親的喉嚨有疾病,他就用勺子餵食。但是母親連續三晝夜壹餵就吐,食物難以咽下。孝子呼天求救,他母親夢見神人用針刺著她說:“我是哀憐妳兒子的孝心啊。”壹覺醒來,出了壹身大汗就好了。雍正七年秋天,突然刮起了海風,城中洪濤滾滾。孝子家的房子本來就有洞漏雨,半夜裏屋就搖晃起來。孝子趕忙背起母親,趴到案幾下面。不壹會兒,前前後後的屋舍全崩塌了,只有他們躲避的地方完好無事。
孝子的父親去世壹年多,祖父也去世了。等到祖父下葬的時候,正值嚴冬時節,孝子的身體本來就羸弱,手跟炭土壹個顏色,凍僵在大雪中。幾個負責修築墳冢的匠人,點燃麻繩暖和他,再用熱水浸泡,他這才蘇醒索還。五十五歲那年去世。死前抱著母親悲慟大哭,叮囑他的孩子壹定要好好地侍奉祖母。
相傳他幼小時,在為父親服喪期間,在苫塊中睡覺,哀哭了三年。每次出門,鄰人指點著他議論說:小孝子,小孝子。大概他的天性就是這樣(有孝心)啊。乾隆三十年,大吏向朝庭稟告了他的孝行,在曲江裏建了牌坊,在牌坊旁立了禮堂。
評論:《孝經》這本書,聖人用來教化孩子的內容已經達到了極致了。不過,世人正用讀書來求得孝心,但李家的孩子獨因孝心而廢棄了讀書,這是為什麽呢?《中庸》裏說:“遵循自然本性叫做道,學習遵循自然本性叫做教。”古代那些能遵循本性做事的人,是不用等待教化(教育)的。否則,慈鳥反哺母鳥,羔羊跪著吃奶,他們讀了什麽書呢?
4. 毛荀傳文言文翻譯毛洵,字子仁,吉州吉水人。天聖二年進士,又中拔萃科。性至孝,凡守四官,再以親疾解任,執藥調膳,嘗而後進,三月不之寢室。父應佺通判太平州,卒官,母高繼卒於池陽舟次。持鍤荷土以為墳,手胝面黔,親友不能識,廬於墓凡二十壹月,朝夕哭踴,食裁脫粟。諸生請問經義,對之流涕,未嘗言文。抱疾歸,數日而卒。郡以孝聞,賜其家帛五十匹、米五十斛。兄溥,字文祖,亦以哀毀卒於舟中。
毛洵,字子仁,吉州吉水人。天聖二年的進士,又考中拔萃科。為人至孝,當了四次官,每次都因為雙親生病的原因解職。他送藥做飯,每次都要親自嘗了才送給高堂,曾有三月不進自己的臥室的事跡。他的父親毛應佺在太平州任通判,在任上去世了,母親高氏跟著在乘船經過池陽的途中辭世。他親自拿鍤擔土來做墳,手起了繭,臉曬黑了,親友都認不出他了,他又在墓邊搭了草廬守墓達二十壹個月,朝夕哭啊念啊,每餐只吃糙米。弟子們向他請教經書的文義,毛洵只能對著他們流淚,從來不談文字。後來他因為生病而回家,過了幾天就去世了。郡裏聽說了他的孝道,賜給他家帛五十匹、米五十斛。他的兄長毛溥,字文祖,也因為哀傷過度在舟中去世。
5. 張塤傳全文翻譯(《清史稿》)張塤字牖如,江蘇長洲人。
康熙十七年,被授予登封知縣,壹個人騎馬上任。到縣三天,發誓不收壹分錢的賄賂,不冤枉壹個好人。
衙門前立壹塊巨石,上面刻著四個字:“永除私派。”設收集意見的櫃子,百姓自己封好信件投進去,從來沒有剩余的信件。
他招集流亡的人,督促他們耕種田地。他考察那裏土地的狀況適宜栽種什麽作物,然後督促百姓種植木棉及各種果樹。
又大修學堂,修復了嵩陽書院——嵩陽書院是宋代四大書院之壹。張塤聘請耿介做老師,用程朱理學教導學生。
從縣城到邊遠地區,建立學校二十壹所。他考察學生,按時巡視,校正學生的句讀,用揖讓進退的禮節來教導他們。
空閑時間,他騎著毛驢到各地訪貧問苦。有小的爭執,就在田間解決。
縣西邊呂店這個地方,壹向好打官司。張塤審查裏長張文約賢能,推薦他做鄉約,使他教化引導百姓,不淳厚的民風完全改變了。
裏長申爾瑞欠稅將受杖刑,路上拾到別人用來交稅的稅金,就歸還給人家,寧願受責備,也不拿人家的錢財獲利。張塤認為他品德高尚,登門表揚他。
農民高鵬舉死了,他妻子孟氏年輕,公公想強行把她嫁出去。孟氏在丈夫墓前哭泣,將要自縊。
張塤恰巧改變服裝出行,問他哭的原因,了解情況後,送給她錢和米,讓她回家,免除了她的徭役。每年都要慰問她,使她保全節操。
縣衙門裏過去有很多差役,當時官司壹天天減少了,奸邪欺詐的事沒有容身之地,小官吏大多回家了。那些輪換執掌儀仗的,沒有事情的時候,回家就拿起農具做農活,因為在官府裏沒有辦法掙到錢。
張塤在任五年,百姓知道走正道,生活積蓄壹天天多起來,就在門額上寫下“官清民樂”四個大字。耿介曾感嘆道:“近年來嵩、洛壹帶仿佛變成另壹個世界了!”康熙二十二年,張塤因為才能卓越而被推薦提拔做南寧通判。
離開的那壹天,百姓攔路哭,在各處給他建祠堂,為他塑像祭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