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縣崖》為什麽“年輕人學儒中年人學道老年人學佛”?儒釋道各有什麽特點?

《縣崖》為什麽“年輕人學儒中年人學道老年人學佛”?儒釋道各有什麽特點?

今天日歷學習網小編給大家帶來為什麽“年輕人學儒家,中年人學道家,老年人學佛教”?希望能幫到妳。

儒釋道,簡稱“儒釋道”,是中國三大傳統宗教。儒家的創始人是春秋末期的孔子,以“仁”為最高信仰,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宗教。道教的創始人是春秋末期的老子,他以“道”為最高信仰,倡導“無為而治”的道教核心思想,也是中國本土宗教。

佛教的創始人是印度的釋迦牟尼,所以也叫“佛教”。漢代佛教由印度傳入中國,魏晉南北朝佛教盛行。但是隨著歷史的發展,中國佛教吸收了儒家的心性,中庸,道家的自然無為,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隋唐時期的——教派中國佛教!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兼容並蓄,取長補短。到了元明清時期,“三教”甚至融合成了“三教合壹”,也就是在道德標準上有了融合的趨勢!於是,人們得出“道教根植於儒家,佛家留花,三教本是壹家”的結論。我們去看看那些大學作家、大思想家,他們大多是儒釋道三大家,比如王陽明、南懷瑾。

儒釋道都有值得學習的思想精華。我們處在不同的時代,那麽儒釋道三教應該如何選擇呢?其實我們最好年輕的時候學儒家,中年的時候學道家,老年的時候學佛教,這樣更符合自然規律。正如鬼谷子老師所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1.年輕人學習儒學,積極行動,奮發向上;

千百年來,讀書人潛心研究儒學,熟讀“四書五經”,寒窗苦讀十余年,只為做狀元,正所謂“學而優則仕”,年輕人將個人榮辱融入社會和國家的發展,最終實現儒家倡導的“修身、治國、平天下”的積極人生目標。

年輕人應該充滿活力,希望,鬥誌,積極行動,努力工作,努力創造自己的天空。正如壹位偉人所說:“世界是妳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歸根結底是妳們的。妳們年輕人朝氣蓬勃,正處於盛世,像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妳身上。”

國學大師梁啟超寫的《少年中國說》更是激勵人心:“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家強,少年獨立則國家獨立;少年自由是民族自由;青少年的進步意味著國家的進步;如果青少年比歐洲優秀,那麽中國比歐洲優秀;如果壹個少年是地球的男性,那麽壹個國家就是地球的男性。”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的新年齡組,年輕人的年齡上限已提高到44歲。所以,在44歲之前,我們要精神飽滿,銳意進取,以飽滿的激情努力工作,充實自己的生活,多做壹些有意義的事情,不辜負自己的青春!

如何檢查自己是否達到了這種狀態?相比國學大師王國維《人生三界》的前兩個境界,“昨夜西風雕碧樹。登上高樓,望見天涯”,“衣闊任怨,為伊憔悴”。

2.中年學道家,學會看淡,學會樂觀出世;

孔子在《論語》年說過,“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即三十歲以後,有自己的價值觀;40歲以後,我有了自己的判斷,不再感到迷茫。其實人到中年,最迷茫,因為年輕的時候欲望太多。W

正如主持人白所說,“中國有句話,40不糊塗,30是減法,40糊塗,不糊塗!我覺得40歲是這個時代最迷茫的。壹般人到了三六十歲就開始迷茫了。我做這壹切值得嗎?有意義嗎?我到底要做什麽?30歲的時候妳發現很多幸福目標都是和物質掛鉤的,但是40歲就很難了!”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的新年齡段,45到64歲,屬於中年。白恰好屬於中年階層,所以這幾年在演講中經常談到《道德經》,這也說明他積極開明,學會看淡人生,看好自己的出身。

但我們不可能生來就像古人壹樣瀟灑。畢竟要養家糊口,要照顧老婆孩子。所以只能在出生和入世之間來回轉換角色,舒服的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和豁達!

鹹豐7年,46歲的曾國藩在家守孝,被鹹豐帝冷落。曾國藩情緒低落,經常對家人發脾氣,但他很快反思自己,回想過去的處事方式是否妥當。最後借助道家思想,開悟了。貧窮會改變,改變是有意義的。通則長!

曾國藩在給家人的壹封信中反省自己時說:“最近,我看到了天地之道。剛柔並濟,不可偏廢。太軟了就弱,太硬了就壞了!”這句話說明曾國藩知道自己錯了。以前他壹生太強,徹底了就沒徒弟了。以後他要剛柔並濟。

他還請左為自己寫了壹副勵誌對聯,“尊勝而惰,義為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時刻提醒自己用道家和儒家思想來引導自己做事。果不其然,曾國藩在鹹豐8年歸山後,改變了以往的處事方式,在事業上更加靈活、得寵、成功。

所以,如果我們人到中年,遇到人生困惑,不妨多了解道教,借助古人的智慧,把問題看透徹,這樣我們就會豁然開朗,豁然開朗,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其次,通過學習道家,我們可以學會看淡:壹是看淡名利,擡高境界和格局,自得其樂,逗留或無心逗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無欲則剛,淡泊智慧等等;二是飲食清淡,保持身體健康,俗話說“真味淡而已”。人到中年,平平淡淡的生活是最幸福的!

3、老年學佛教,學會看淡,善良;

當今社會,有些人很小就成為“佛教徒”,無欲無求,無悲無喜,雲淡風輕,追求壹種內心平和的態度。其實這是非常錯誤和不理智的。年輕人應該有責任和擔當。他們不要太貪圖安逸,用學佛來逃避現實。所以國學大師南懷瑾強調:“不建議年輕人學佛!”

學佛需要悟性,悟性來自於生活經驗。年紀輕輕看透紅塵,其實是井底之蛙,自以為是,理所當然。世界那麽大,妳沒見過。妳怎麽知道它看起來像什麽?

古語有雲,“讀萬卷書不如萬裏路,閱人無數不如萬裏路;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點,名師指點不如自己。”年輕人如果沒有讀過萬卷書,走過萬裏路,看過無數人,經歷過人生的種種悲涼和艱難,又怎麽可能理解得清楚透徹呢?

正如莊子所說,“井蛙不能對海說話,是因為它的視野受限於它狹小的棲居地;夏蟲談不上冰,因為它們的眼界受到季節的限制。妳不能和壹個見識淺薄的人談大道理,因為他的眼界被他的學歷束縛了。”。年輕人沒有足夠的經驗和缺乏

白還在壹個節目中勸告“佛教青年”。他說,“人們總是教導我們要拿得起放得下,但如果我們放下壹切,就不會有進步的動力和欲望。許多年輕的佛教徒成為佛教徒是因為他們放下了。沒關系。是這樣嗎?佛教青年應該是——的另壹種解讀,來構建妳的內佛。但卻被很多人解讀為:從二十幾歲開始,我們面前只有枸杞和藏紅花。以後不要抱怨,那不是佛青年,因為我很少聽到佛抱怨。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當然,但最終,妳要為妳的選擇付出代價。”

所以年輕人不適合學佛。奮鬥的年紀請不要選擇安逸!否則,當父母需要妳的時候,妳除了眼淚什麽都沒有;當孩子需要妳的時候,妳除了羞愧壹無所有;當妳回顧過去的時候,妳仍然壹無所有,除了浪費的時間!

年輕人不適合學佛,但是老年人特別適合學佛,因為學佛可以讓人學會看淡,變得身心愉悅,與人為善,進而延年益壽。正如孔子所說:“人老了,血氣就弱了,就應該戒掉。”年紀大了,血氣弱了,最重要的是戒貪。

老人學佛,學會修心,學會放下世間各種紛爭和利益。不管情況是好是壞,他們都很滿意。他們想公開看跌。兒孫自有兒孫之福,不要為他們做牛馬!

以曾國藩為例。晚年也開始學佛,變得渴望匱乏,珍惜幸福,追求“花未全開,月未圓”的最佳人生狀態。他還稱自己的研究為“饑謹齋戒”,不求完美,只希望能發現壹些缺陷。所以他晚年有福,不貪名利,能夠死得其所。

南懷瑾大師也告訴大家:在這個有缺陷的世界裏,沒有壹個人的人生是完美的,如果是完美的,他早就死了,因為佛陀所說的世界是有缺陷的世界;所以還是保留壹些缺陷比較好。所以晚年學佛,有助於老人培養良好的心態,靜心,修心,學會看淡,與人為善。而這才是人生最大的福氣和福氣!

結論:

學習青年儒學,積極行動,打造事業基礎;學中年道學,學會看透光明,保持吉祥;向老佛教徒學習,學會看淡,心態好,延年益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