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大禹治水傳說入選我國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大禹治水傳說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反映大禹在我國中部長江流域治水的神話故事,具有數千年的歷史,這個傳說不僅體現了古代人們對自然災害的認知和抗擊精神,還彰顯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勇於開拓的精神。大禹治水的傳說最早出現在山海經等古籍中,後來被史記等正史所記載,流傳至今。
這個傳說講述了大禹為了治理洪水,歷經千辛萬苦,三過家門而不入,最終成功治理洪水的故事。大禹的形象被描繪為勤勉、勇敢、無私、智慧,深受人們的敬仰和崇拜。2021年,大禹治水傳說入選我國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這個傳說的入選不僅是對大禹精神的傳承和弘揚,更是對古代文化的保護和傳承的重視。
歷史意義
禹是治理洪水的最高領導人,但他為天下萬民興利除害,躬親勞苦,手執工具,與下民壹起櫛風沐雨,同洪水搏鬥,大禹治水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起重要作用,在治水過程中,大禹依靠艱苦奮鬥、因勢利導、科學治水、以人為本的理念,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取得了治水的成功。由此形成以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為邦本、科學創新等為內涵的大禹治水精神。
大禹治水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源頭和象征,後代人們感念他的功績,為他修廟築殿,尊他為禹神,我們的整個中國也被稱為禹域,也就是說,這裏是大禹曾經治理過的地方。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大禹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