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
《關雎》這首詩寫的是皇後的美德。這是《國風》第壹篇,用來教育天下百姓,使夫妻關系端正,所以鄉醫用它來教育百姓,王公用它來教育大臣。
“風”,風也,教也,風在動,教在化。詩人,有誌向,心中有誌向,以詩為言,以詞傳情,詞有不足。所以,他們哀嘆自己的短處,所以他們吟頌自己的歌曲,他們不懂得用手跳舞,用腳跳舞。
情出於聲,聲寫為聲,治天下之聲樂,其政也;亂世之聲怒訴,其政為善;亡國之聲哀思,其民困。所以得與失,動與世,感與鬼神,接近於詩。前王向夫妻學習,變得孝順賢惠美麗文明,移風易俗。
所以詩有六層意思:壹是風,二是賦,三是比,四是盛,五是雅,六是頌。上半部風化,下半部風刺。主文諫,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故謂之風。至於君衰,禮義之廢,政教之失,國之外政,家之奇俗,但風變了,雅變了。
國史明得失跡,傷民廢德,哀嘆刑政之嚴酷,吟詠親情,隨風達大事,惜其舊俗。所以,風變得多愁善感,止於禮讓。發乎情,人之天性也;止於禮義,先王之澤也。是以壹國之事,壹人之基,謂之風;談天說地,形成四面八方之風,是壹種優雅。雅,是也,王說由廢興也。政治有大有小,所以有少有雅。贊美,對美麗和美德的描述,也是通過它的成功告訴諸神的。意為四始,詩為最。
但關雎、林芝之變,乃王者之風,故為周公。南,字由北轉南。“鵲巢”“李煜”之德,亦是諸侯之風。已故國王之所以教它是因為它是召公。“周南”和“趙南”是起點,也是王華的基礎。所以《關雎》喜淑女配君子,憂君子而不淫。悲愴婉約,思才而不傷善心。也是關雎的意思。
翻譯:
《風》這首詩是用來諷刺那些高高在上的人,教育底層人民的。用委婉的寓言勸告君主,用勤奮的指示教育人民。詩,是蘊藏在人們心中的情感和抱負。藏在心裏的叫“誌”,表達為語言的是“詩”情緒如果在心裏煩躁,憋不住,就會用文字表達出來。如果語言不夠,他們會通過嘆息來表達。如果哀歌不足以表達,就用歌聲來表達;如果唱歌不足以表達,那就忍不住用舞蹈來表達。
情感是通過五音的配合來表達的,比如宮、上,五音配合形成的節奏就是聲音。治天下的聲音平和悅耳,反映的社會政治是和平的;亂世的聲音憤懣憤怒,反映的社會政治乖戾;亡國之聲悲憂,所反映的百姓生活艱辛。所以,詩歌是糾正人的得失,改變天地之靈,感受鬼神之意的最有效的方法。它被前王用來治理夫妻,實現孝順,誠信人道,以純美教化人,移風易俗。
所以《詩經》有六義,壹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賦。君用“風”來教育臣民,臣民用“風”來勸諫君,含蓄婉轉地批評和規勸樂府之詩,所以說者不會被定罪,聽者足以起到警示作用,故稱“風”。至於王道的衰落,禮法的拋棄,政教的喪失,諸侯國政事的不同,民風的超常,就出現了改風易俗的詩篇。
社稷史家能明辨君臣善惡得失,哀嘆人倫之輕,哀嘆興政之苛,寫詩詠心中之情,委婉諷刺勸誡君臣。這是世界的變化,是對舊習俗的感悟。所以“改風”這首詩是以人情為基礎,以禮為結尾。抒發民情,是訴說人民的性情;止於禮,意謂前王之德,流於後世。壹個國家的政事,屬於壹個人的本意,所以這樣寫出來的詩叫《風》;談論天下政事,觀察發現四方風土人情,這樣做出來的詩叫“雅”。雅即義,意為廢除王道政治。政治有小有大,都有“小”和“雅”。頌是歌頌天權政教的宏偉狀貌,並以其政教之風的成功,真誠地告誡神靈,瀟雅、雅、頌合稱為“四始”,《詩經》的寓意達到極致。
從關雎到林芝的啟蒙都是王者之風,所以都屬於周公,都叫周南。南方意味著國王的教育從北方傳播到南方。《鵲巢至李煜》中的德是諸侯之風,被前王用來教化百姓,所以都歸召公名下,稱為趙南。“周南”和“趙南”是原路,是王業風化的根源。所以,官居就是妳願意得到壹位女士來配壹位先生,妳擔心提拔壹位賢惠的女士而不是沈溺於美貌。傷心我那窈窕閑適的女兒沒有升官,以為賢惠的人才* * *為君子做事,這樣才不傷良善之心,這才是《關雎》這壹章的精髓。
以上為中華書局2015年王秀梅譯註的《詩經》(全二卷)中《石矛註》關雎前序。以上序言的原文標點和翻譯都是基於譯者的理解。在毛詩註本中,每首詩前都有解決問題的詞句,稱為“詩序”。古人把《詩序》分為“大序”和“小序”。關於《詩序》的大小,主要有四種意見。壹、《關雎序》篇幅最長,合稱《詩序》。除《關雎》外,其他各章之前的序稱為“小序”。其次,《關雎序》分為兩段,從關雎、後妃之德到國家,解釋了關雎的含義,又稱為“小序”,下文稱之為“大序”,在上面的文章中是這樣使用的。第三,每首詩前的第壹句都是小序。以關雎為例,是關雎,後妃之德也是小序,下面是大序,其他文章也是這樣分大序和小序的。第四種觀點認為詩歌的序沒有區別,關雎之前的序不僅僅是關雎的詩,還有整篇文章。
目前使用最多的是第壹種和第二種表達式,第三種和第四種表達式很少使用。這裏,使用第二個表達式。此外,朱的說法在宋代也是獨壹無二的。他認為《關雎,後妃之德》出自《風動,教變》而後面的《關雎林之變》是文章結尾的“小序”,中間的詩人也是“誌”
由於《毛詩序》是後人解讀詩歌最重要的依據,因此對其有壹個全面的了解,對我們閱讀和解讀詩歌大有裨益。《關雎序》作為毛詩詞的總序,首先講的是詩詞是如何產生的,強調人的情感是詩詞的源泉,“內者必形於外”,人的情感必須通過文字、嘆息、歌唱、舞蹈等形式逐漸強烈地表現出來。然後提出了“六義”、“正變”、“美刺”等許多與詩歌相關的理論問題,對我們研究和理解這些詩歌具有啟發意義。《毛詩序》對詩與誌、誌與情的關系、詩在人生中的作用以及詩與政治的關系提出了精辟的見解,對後世的詩歌創作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然而,也有許多理論必須加以區分。
以上是對《毛詩序》內容的簡單介紹,以後再詳細說明。還有關於詩序作者的問題,有興趣的可以關註壹下。
PS:
上面所說的《詩序》是《毛詩話》中所有的《詩序》版本,但需要註意的是,這並不意味著《詩序》的作者就是毛衡和牛膝。《詩序》起源的時間要長得多,其作者尚無定論。
以前詩經的相關內容:
《詩經》中雅頌的分類(二)
論《詩經》雅頌的分類
《詩經》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