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黃芩的功效與作用,黃芩的功效與作用點

黃芩的功效與作用,黃芩的功效與作用點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黃芩的功效與作用圖片,以及黃芩的圖片功效與作用點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錄壹覽:1、黃芩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哪些人適宜食用黃芩2、黃芩的功效和作用是什麽?3、黃芩的功效與作用4、黃芩中藥的功效與作用5、黃芩長啥樣6、黃芩的功效?黃芩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哪些人適宜食用黃芩黃芩的功效與作用

性味:苦,寒。

歸經:歸肺、膽、脾、胃[2]、大腸、小腸經。

主治功能: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降血壓。

用於濕溫、暑溫胸悶嘔惡,濕熱痞滿,瀉痢,黃疸,肺熱咳嗽,高熱煩渴,血熱吐衄,癰腫瘡毒,胎動不安。

藥物禁忌

1、保持良好的作息習慣,盡量避免熬夜。

2、少吃辛辣或者刺激性食物。

擴展資料

其它作用

黃芩素10,20mg/kg靜脈註射,對麻醉犬有利尿作用。

黃芩煎劑4g/kg灌胃,對大鼠半乳糖性白內障有防治作用,可延緩白內障的形成。

黃芩甙對大鼠晶體醛糖還原酶有抑制作用,其ID50為1.81×10(-3)mg/ml。

黃芩甙150mg/kg灌胃,對鏈黑黴素引起的糖尿病大鼠血糖水平無明顯下降,但紅細胞山梨醇含量於治療後顯著降低,提示在動物體內也有抑制醛糖酶的作用,有可能用於糖尿病性並發癥的防治。

人民網-細說黃芩的功效與作用可抗癌降血脂

黃芩的功效和作用是什麽?性味:苦,寒。

歸經:歸肺、膽、脾、胃、大腸、小腸經。

主治功能: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降血壓。

用於濕溫、暑溫胸悶嘔惡,濕熱痞滿,瀉痢,黃疸,肺熱咳嗽,高熱煩渴,血熱吐衄,癰腫瘡毒,胎動不安。

黃芩的根是壹種草藥,味苦、性寒,能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

主治溫熱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熱咳嗽、濕熱黃疸、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動不安、高血壓、癰腫癤瘡等癥。

擴展資料

藥物禁忌

1、保持良好的作息習慣,盡量避免熬夜。

2、少吃辛辣或者刺激性食物。

3、積極參加戶外運動,放松心情。

4、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學會合理減壓。

5、本品苦寒傷胃,脾胃虛寒者不宜使用。

凡中寒作泄,中寒腹痛,肝腎虛而少腹痛,血虛腹痛,脾虛泄瀉,腎虛溏瀉,脾虛水腫,血枯經閉,氣虛小水不利,肺受寒邪喘咳,及血虛胎不安,陰虛淋露,法並禁用。

人民網——細說黃芩的功效與作用可抗癌降血脂

黃芩的功效與作用性味:苦,寒。

①《本經》:味苦,平。

②《別錄》:大寒,無毒。

③《藥性論》:味苦甘。

歸經:入心、肺、膽、大腸經。

①《品匯精要》:行手太陰、陽明經。

②《綱目》:入手少陰、陽明,手足太陰、少陽六經。

③《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肺、大腸、膀胱、膽四經。

功能主治

瀉實火,除濕熱,止血,安胎。

治壯熱煩渴,肺熱咳嗽,濕熱瀉痢,黃疸,熱淋,吐、衄、崩、漏,目赤腫痛,胎動不安,癰腫疔瘡。

①《本經》:主諸熱黃疸,腸_,泄利,逐水,下血閉,(治)惡瘡,疽蝕,火瘍。

②《別錄》:療痰熱,胃中熱,小腹絞痛,消谷,利小腸,女子血閉,淋露下血,小兒腹痛。

③陶弘景:治奔豚,臍下熱痛。

④《藥性論》:能治熱毒,骨蒸,寒熱往來,腸胃不利,破壅氣,治五淋,令人宣暢,去關節煩悶,解熱渴,治熱腹中_痛,心腹堅脹。

⑤《日華子本草》:下氣,主天行熱疾,疔瘡,排膿。

治乳癰,發背。

⑥《珍珠囊》:除陽有余,涼心去熱,通寒格。

⑦李杲:治發熱口苦。

⑧《滇南本草》:上行瀉肺火,下行瀉膀胱火,(治)男子五淋,女子暴崩,調經清熱,胎有火熱不安,清胎熱,除六經實火實熱。

⑨《綱目》:治風熱濕熱頭疼,奔豚熱痛,火咳,肺痿喉腥,諸失血。

⑩《本草正》: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氣,定喘嗽,止失血,退往來寒熱,風熱濕熱,頭痛,解瘟疫,清咽,療肺痿肺癰,乳癰發背,尤祛肌表之熱,故治斑疹、鼠瘺,瘡瘍、赤眼;實者涼下焦之熱,能除赤痢,熱蓄膀胱,五淋澀痛,大腸閉結,便血、漏血。

⑾《科學的民間藥草》:外洗創口,有防腐作用。

擴展資料:

民間傳說

李時珍生於明朝嘉靖年間,自幼聰明伶俐,好學上進,小小年紀就立誌考取功名。

光耀門庭。

可是天有不測風雲,在李時珍十、六歲時,他突患急病,咳嗽不止,並且久冶不愈。

隨著病情加劇,他每日吐痰碗余,煩、渴引飲,骨蒸勞熱,六脈浮洪,雖服用柴胡、麥冬、荊芥、竹瀝等解表退熱、潤肺清心、清熱化痰之劑卻並無效果。

方圓百裏的名醫都束手無策,認為其已無藥可救。

眼看小時珍生命危在旦夕。

正在李時珍的父母悲傷絕望之際,村子裏來了壹位從遠方雲遊到此的道士,這位道人白發長髯,頗有壹種仙風道骨的味道。

聞言道人專治疑難雜癥,小時珍的父母急忙把道人請到家中給他看病。

道士給小時珍號了脈象後,捋捋長髯說:“不妨,不妨,此病只需服用黃芩30克,加水兩盅,煎至壹盅,服用半月即可痊愈。

時珍的父母半信半疑地按方煎藥。

奇跡出現了。

半月之後,小時珍身熱全退,痰多咳嗽的癥狀也消失了,身體逐漸恢復健康。

壹味黃芩居然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治療效果。

李時珍深感中國醫學的神奇,更對這位身懷絕技的道士欽佩不已,從此,便跟隨道人刻苦鉆研醫學,讀遍歷代醫書,踏遍高山大川。

功夫不負有心人,李時珍終於在醫學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為醫林壹代宗師。

在他編著的《本草綱目》中,李時珍對救了他性命的黃芩這味中藥推崇備加,稱之為“藥中肯綮,如鼓應桴,醫中之妙,有如此哉!

參考資料:

黃芩(唇形科植物)_百度百科

黃芩中藥的功效與作用黃芩中藥的功效與作用

黃芩中藥的功效與作用,這種食物是大家所熟知的,它可以幫助我們調理身體,平時我們也可以將它泡水喝,了解壹下它的功效和作用對我們有好處,下面是黃芩中藥的功效與作用。

黃芩中藥的功效與作用1

黃芩的功效與作用

1、解熱。

動物實驗證實有解熱作用。

2、利尿。

作用明顯,有效成分主要為黃芩素。

煎劑也有利尿作用。

3、抗菌。

體外試驗黃芩對痢疾桿菌、傷寒桿菌、綠膿桿菌、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等有較強的抗菌作用,有效成分為黃芩。

4、抗病毒。

黃芩對甲型流行性感冒病毒PR3有抑制作用。

又發現動物(鼠)感染流感後,黃芩可有壹定治療作用。

5、抗真菌。

體外試驗黃芩煎劑對多種皮膚真菌(如腹股溝表皮癬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6、鎮靜和降壓。

通過加強皮層抑制過程而鎮靜,通過輕度擴張血管而降壓,其作用已經運動實驗和臨床觀察而證實。

此外,黃芩能使血糖上升,並有利膽、抑制腸管運動和抗過敏的作用。

炮制:切片前用沸水湯10分鐘或蒸1小時悶軟切片。

生用、酒炒、炒炭。

性味:苦寒。

歸經:入肺、脾、膽、大小腸徑。

功能:清熱燥濕,止血安胎。

主治:肺熱咳嗽,血熱妄行,濕熱下痢,胎動不安。

臨床應用:主要為清瀉肺火。

1、用於治療肺熱咳嗽(上呼吸道炎、急性支氣管炎、肺炎所致的'咳嗽)。

配桑白皮、浙貝母、麥冬等。

2、用於治療急性炎癥性熱病。

在清熱方劑內,黃芩廣泛應用。

3、用於治療濕熱下痢。

有裏急後重而屬菌痢或腸炎者,配白芍,方如黃芩湯,或配葛根、黃連。

4、用於治療因有熱而致胎動不安。

用黃芩配白術以清熱安胎,如當歸湯;偏血虛的或與四物湯同服。

5、用於治療動脈硬化、高血壓、植物神經官能癥。

屬肝陽亢盛,有頭痛、目赤、口苦、面紅、心煩等癥狀者,可用黃芩清熱降壓,有助於消除頭痛、失眠等癥狀,並可降壓,即使長期服用也沒有什麽毒性。

常配菊花等同用,方如黃芩夏菊湯。

6、治療小腹絞痛而屬熱痛者,配川厚樸、黃連。

此外,在治療由濕熱所致的便血、血淋(尿血)時,在去濕清熱的方劑內,可加入黃芩。

使用註意:1、壹般用嫩黃芩較多。

嫩黃芩與枯芩(片芩)功效大同小異。

壹般治熱痢,清內熱多用嫩黃芩;瀉肺熱,清肌表之熱可用枯芩。

2、小兒平日脾胃較弱者,服苦寒之黃芩要防其對胃腸刺激過甚,可酌量配黨參同服。

用量:6~15g。

二歲以下小兒可用1.5g至4.5g。

處方舉例:1、黃芩湯(《傷寒論》):黃芩9g,白芍6g,甘草6g,大棗5枚,水煎服。

2、當歸湯(《金匱要略》):黃芩6g,當歸9g,白芍6g,白術9g,川芎1.5g,水煎服。

3、黃芩夏菊湯:黃芩9g,夏枯草15g,菊花9g,水煎服。

註:

1、以河北承德,內蒙古昭盟產品根條堅實,色黃,較光滑,習稱“熱河黃芩”質量最佳。

山東產品稱“東芩”根細長而堅實,呈黃綠色,江浙地區認為質佳。

2、黃芩由於生長年限不同,性狀大小不壹,商品分為四個等級:

(1)大枝芩:體形粗大,空心多。

(2)枝芩:體型較小,空心少。

(3)尖芩:體型細小及折斷的尾部。

(4)瓣芩:破碎的片塊。

3、成分:含黃芩甙及黃芩素。

4、實驗證明:黃芩遇冷水變綠的原因,是由於黃芩中含有的酶,在壹定的濕度和濕度下,可以酶解黃芩中兩種甙,即黃芩甙和漢黃芩甙,產生葡萄糖醛酸與兩種甙元,即黃芩素與漢黃芩素。

而其中的黃芩素,是壹種鄰位的三羥基黃酮,本身不穩定,容易氧化而變綠。

因冷浸後降低了有效成份。

影響療效。

5、四川、雲南、貴州所產的黃芩,其來源為唇形科植物西南黃芩的根。

商品性狀較彎曲,常有分歧。

斷面黃綠色明顯,僅在當地習銷。

黃芩中藥的功效與作用2

《藥對》:黃芩,得厚樸、黃連止腹痛:得五味子、牡蒙、牡蠣令人有子;得黃芪、白蘞、赤小豆療鼠瘺。

《本草經》:張仲景治傷寒心下痞滿,瀉心湯四方皆用黃芩,以其主諸熱,利小腸故也。

又太陽病下之利不止,有葛根黃芩黃連湯;及主妊娠安胎散,亦多用黃芩。

《醫學啟源》:黃芩,治肺中濕熱,療上熱目中腫赤,瘀血壟盛,必用之藥。

泄肺中火邪上逆於隔上,補膀胱之寒水不足,乃滋其化源。

《本經》:主諸熱黃疸,腸僻,泄利,逐水,下血閉,(治)惡瘡,疽蝕,火瘍。

《別錄》:療痰熱,胃中熱,小腹絞痛,消谷,利小腸,女子血閉,淋露下血,小兒腹痛。

《滇南本草》:上行瀉肺火,下行瀉膀胱火,(治)男子五淋,女子暴崩,調經清熱,胎有火熱不安,清胎熱,除六經實火實熱。

《綱目》:治風熱濕熱頭疼,奔豚熱痛,火咳,肺痿喉,諸失血。

《本草正》: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氣,定喘嗽,止失血,退往來寒熱,風熱濕熱,頭痛,解瘟疫,清咽,療肺痿肺癰,乳癰發背,尤法肌表之熱,故治斑疹、鼠瘺,瘡瘍、赤眼;實者涼下焦之熱,能除赤痢,熱蓄膀胱,五淋澀痛,大腸閉結,便血、漏血。

黃芩長啥樣看看黃芩長什麽樣

黃芩的根入藥,味苦、性寒,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

主治溫熱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熱咳嗽、濕熱黃膽、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動不安、高血壓、癰腫癤瘡等癥。

黃芩的臨床抗菌性比黃連好,而且不...

黃芩的根入藥,味苦、性寒,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

主治溫熱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熱咳嗽、濕熱黃膽、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動不安、高血壓、癰腫癤瘡等癥。

黃芩的臨床抗菌性比黃連好,而且不產生抗藥性。

下面讓我們來看看黃芩,看看黃芩到底長什麽樣?

壹、黃芩

1、形態特征多年生草本;根莖肥厚,肉質,徑達2厘米,伸長而分枝。

莖基部伏地,上升,高30~120厘米,基部徑2.5-3毫米,鈍四棱形,具細條紋,近無毛或被上曲至開展的微柔毛,綠色或帶紫色,自基部多分枝。

葉堅紙質,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長1.5~4.5厘米,寬0.5~1.2厘米,頂端鈍,基部圓形,全緣,上面暗綠色,無毛或疏被貼生至開展的微柔毛,下面色較淡,無毛或沿中脈疏被微柔毛,密被下陷的腺點,側脈4對,與中脈上面下陷下面凸出;葉柄短,長2毫米,腹凹背凸,被微柔毛。

花序在莖及枝上頂生,總狀,長7~15厘米,常再於莖頂聚成圓錐花序;花梗長3毫米,與序軸均被微柔毛;苞片下部者似葉,上部者遠較小,卵圓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長4~11毫米,近於無毛。

花萼開花時長4毫米,盾片高1.5毫米,外面密被微柔毛,萼緣被疏柔毛,內面無毛,果時花萼長5毫米,有高4毫米的盾片。

花冠紫、紫紅至藍色,長2.3~3厘米,外面密被具腺短柔毛,內面在囊狀膨大處被短柔毛;冠筒近基部明顯膝曲,中部徑1.5毫米,至喉部寬達6毫米;冠檐2唇形,上唇盔狀,先端微缺,下唇中裂片三角狀卵圓形,寬7.5毫米,兩側裂片向上唇靠合。

雄蕊4,稍露出,前對較長,具半藥,退化半藥不明顯,後對較短,具全藥,藥室裂口具白色髯毛,背部具泡狀毛;花絲扁平,中部以下前對在內側後對在兩側被小疏柔毛。

花柱細長,先端銳尖,微裂。

花盤環狀,高0.75毫米,前方稍增大,後方延伸成極短子房柄。

子房褐色,無毛。

小堅果卵球形,高1.5毫米,徑1毫米,黑褐色,具瘤,腹面近基部具果臍。

花期7-8月,果期8-9月。

2、生長習性1)根的生長:黃芩為直根系,主根在前三年生長正常,其主根長度、粗度、鮮重和幹重均逐年增加,主根中黃芩苷含量較高。

第四年以後,生長速度開始變慢,部分主根開始出現枯心,以後逐年加重,八年生的家重黃芩幾乎所有主根及較粗的側根全部枯心,而且黃芩苷的含量也大幅度降低。

2)莖、葉生長:出苗後,主莖逐漸長高,葉數逐漸增加,隨後形成分枝並現蕾、開花、結實。

5~6月為莖葉生長期,壹年生黃芩主莖約可長出30對葉,其中前五對葉每4~6天長出1對,其後葉片每2~3天長出1對。

3)開花結果:壹年生植株壹般出苗後2個月開始現蕾,二年生及其以後的黃芩,多於返青出苗後70~80天開始現蕾,現蕾後10天左右開始開花,40天左右果實開始成熟,如環境條件適宜黃芩開花結實可持續到霜枯期。

3、生長環境生於向陽草坡地、休荒地上,海拔60~1300(1700~2000)米。

黃芩野生於山頂、山坡、林緣、路旁等向陽較幹燥的地方。

喜溫暖,耐嚴寒,成年植株地下部分在-35℃低溫下仍能安全越冬,35℃高溫不致枯死,但不能經受40℃以上連續高溫天氣。

耐旱怕澇,地內積水或雨水過多,生長不良,重者爛根死亡。

排水不良的土地不宜種植。

土壤以壤土和沙質壤士,酸堿度以中性和微堿性為好,忌連作。

二、中藥黃芩為唇形科植物黃芩ScutellariabaicalensisGeorgi的幹燥根。

主產於河北、山西、內蒙古、河南、陜西等地。

春、秋兩季采挖,去除須根及泥沙,曬後撞去粗皮,蒸透或開水潤透切片,曬幹。

生用、酒炙或炒炭用。

藥性苦,寒。

歸肺、膽、脾、胃、大腸、小腸經。

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

應用1.濕溫、暑濕、胸悶嘔惡,濕熱痞滿、黃疸瀉痢。

本品性味苦寒,功能清熱燥濕,善清肺胃膽及大腸之濕熱,尤長於清中上焦濕熱。

治濕溫、暑濕證,濕熱阻遏氣機而致胸悶惡心嘔吐、身熱不揚、舌苔黃膩者,常配滑石、白豆蔻、通草等藥用,如黃芩滑石湯(《溫病條辨》);若配黃連、幹姜、半夏等,可治濕熱中阻,痞滿嘔吐,如半夏瀉心湯(《傷寒論》);若配黃連、葛根等藥用,可治大腸濕熱之泄瀉、痢疾,如葛根黃芩黃連湯(《傷寒論》);若配茵陳、梔子,可治濕熱黃疸。

2.肺熱咳嗽、高熱煩渴。

本品主入肺經,善清瀉肺火及上焦實熱,用治肺熱壅遏所致咳嗽痰稠,可單用,如清金丸(《丹溪心法》);若配苦杏仁、桑白皮、蘇子,可治肺熱咳嗽氣喘,如清肺湯(《萬病回春》);若配法夏,可治肺熱咳嗽痰多,如黃芩半夏丸(《袖珍方大全》)。

本品苦寒,清熱瀉火力強,配薄荷、梔子、大黃等,可用治外感熱病,中上焦熱盛所致之高熱煩渴、面赤唇燥、尿赤便秘、苔黃脈數者,如涼膈散(《和劑局方》)。

3.血熱吐衄。

本品能清熱瀉火以涼血止血,可用治火毒熾盛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等證,常配大黃用,如大黃湯(《聖濟總錄》)。

本品經配伍,也可用治其他出血證,如配地榆、槐花,用治血熱便血;配當歸,用治崩漏,如子芩丸(《古今醫鑒》)。

4.癰腫瘡毒。

本品有清熱瀉火,清解熱毒的作用,可用治火毒熾盛之癰腫瘡毒,常與黃連、黃柏、梔子配伍,如黃連解毒湯(《外臺秘要》)。

若治熱毒壅滯痔瘡熱痛,則常配黃連、大黃、槐花等藥用。

5.胎動不安。

本品具清熱安胎之功,用治血熱胎動不安,可配生地黃、黃柏等藥用,如保陰煎(《景嶽全書》);若配白術用,可治氣虛血熱胎動不安,如芩術湯(《醫學入門》);若配熟地黃、續斷、人參等藥用,可治腎虛有熱胎動不安,如泰山磐石散(《景嶽全書》)。

用法用量煎服,3~10g。

清熱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熱可酒炙用,止血可炒炭用。

使用註意本品苦寒傷胃,脾胃虛寒者不宜使用。

鑒別用藥黃芩分枯芩與子芩。

枯芩為生長年久的宿根,中空而枯,體輕主浮,善清上焦肺火,主治肺熱咳嗽痰黃;子芩為生長年少的子根,體實而堅,質重主降,善瀉大腸濕熱,主治濕熱瀉痢腹痛。

古籍摘要1.《神農本草經》:“主諸熱黃疸,腸_泄痢,逐水,下血閉,惡瘡疽蝕火瘍。

”2.《滇南本草》:“上行瀉肺火,下行瀉膀胱火,男子五淋,女子暴崩,調經清熱,胎有火熱不安,清胎熱,除六經實火實熱。

”3.《本草正》:“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氣,定喘咳,止失血,退往來寒熱,風熱濕熱,頭痛,解瘟疫,清咽,療肺萎、乳癰發背,尤祛肌表之熱,故治斑疹、鼠瘺、瘡瘍、赤眼;實者涼下焦之熱,能除赤痢,熱蓄膀胱,五淋澀痛,大腸閉結,便血,漏血。

現代研究1.化學成分:本品含黃芩苷元、黃芩苷、漢黃芩素、漢黃芩苷、黃芩新素、苯乙酮、棕櫚酸、油酸、脯氨酸、苯甲酸、黃芩酶、β-谷甾醇等。

2.藥理作用:黃芩煎劑在體外對痢疾桿菌、白喉桿菌、綠膿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變形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腦膜炎球菌、霍亂弧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黃芩苷、黃芩苷元對豚鼠離體氣管過敏性收縮及整體動物過敏性氣喘,均有緩解作用,並與麻黃堿有協同作用,能降低小鼠耳毛細血管通透性;本品還有解熱、降壓、鎮靜、保肝、利膽、抑制腸管蠕動、降血脂、抗氧化、調節cAMP水平、抗腫瘤等作用;黃芩水提物對前列腺素生物合成有抑制作用。

3.臨床研究:結合傳統用本品治療肺熱咳嗽,現代臨床常用以治療小兒肺炎、支氣管炎等;用黃芩、金銀花,水煎服,治療麥粒腫150例,壹般1—2日即愈(山東醫藥,1989,1:22);用雙黃連粉針劑(由黃芩、金銀花、連翹組成),加入生理鹽水中緩慢靜脈滴註,治療男性非淋菌性尿道炎33例,痊愈30例(中華皮膚科雜誌,1999,6:412);用以黃芩為主藥,配玄參、麥冬、石斛、三棱制成的皰疹I號口服液口服,治療帶狀皰疹157例,其疼痛緩解及消失時間明顯短於龍膽瀉肝顆粒對照組,後遺癥的發生率亦少於對照組(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1,6:388);此外,臨床上還用黃芩等制劑治療高血壓、病毒性肝炎、流腦帶菌者、沙眼等。

黃芩的功效?黃芩,也稱山茶根、土金茶根等,是中藥材中經常使用的壹種草本藥,歸屬於多年生長草類植物。

在我國北方很多地區都有種植,根部能入藥,有清熱燥濕、清熱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栽培價值非常高。

黃芩的功效與作用圖片的介紹就聊到這裏吧,感謝妳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於黃芩的圖片功效與作用點、黃芩的功效與作用圖片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