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先秦散文·論語·陳司敗問》原文鑒賞

《先秦散文·論語·陳司敗問》原文鑒賞

《先秦散文·論語·陳司敗問》原文鑒賞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①?”孔子曰:“知禮。”

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②,曰:“吾聞君子不黨③,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④,為同姓⑤,謂之吳孟子⑥。君而知禮,孰不知禮?”

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⑦,茍有過⑧,人必知之。”

註釋 ①陳司敗:人名,或以“司敗”為官名。昭公:即魯昭公。 ②揖:作揖。巫馬期:孔子學生,姓巫馬,名施,字子期。進:走近。 ③黨:偏袒。 ④取:用作“娶”。吳:當時國名。哀公時,為越所滅。 ⑤為同姓:魯為周公之後,姬姓;吳為太伯之後,也姬姓。 ⑥吳孟子:春秋時,國君夫人的稱號壹般為所生之國名加其本姓。魯娶於吳,應稱為吳姬。但“同姓不婚”為此才改為“吳孟子”,以示未違背“同姓不婚”的禮制。 ⑦幸:幸運。 ⑧茍:如果,假如。

今譯 陳司敗向孔子詢問魯昭公懂不懂禮,孔子回答說:“懂禮。”

孔子走出來之後,陳司敗向巫馬期作了個揖,讓他走近自己,然後說:“我聽說君子無所偏袒,難道君子竟然也有偏袒嗎?魯君從吳國娶了位夫人,吳和魯是同姓諸侯國,因為不便稱她為吳姬,於是就叫她吳孟子。如果說魯君懂得禮,那還有誰是不懂禮的人嗎?”

巫馬期把陳司敗的話轉告給孔子。孔子說:“我孔丘真幸運,如果犯了過錯,別人壹定知道並給指出來。”

集評 清·牛運震《論語隨筆》:“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只發問之意便已不善,早挾壹孟子之事而來者也。對詞只‘知禮’二字,因是隨口語,卻極渾融,極園活,政自有斟在。孔子退,只是壹答之後,抽身便退,早知司敗不可與卒談矣。……末三句有蹙然惻然,無限忠悱,纏綿欷歔欲絕之意,莫但作尋常認過看。”

清·於光華《論語集益》:“既不誣天下之公論,又不失在己之忠厚,‘幸’不是喜,有懍然惶懼意。”

總案 本文見於《論語·述而》,記述了孔子和陳司敗關於魯昭公知禮與否的討論。史載魯昭公曾娶吳國女子為夫人,魯為周公之後,吳為太伯之後,都是姬姓諸侯國,魯昭公娶於吳,事實上已違犯了周朝“同姓不婚”的禮法。孔子是以尊崇周禮而著稱的,陳司敗以“昭公知禮乎”來問孔子,這件事本身就給孔子出了難題。因為在孔子看來,禮是君子須臾不可離開的,他主張“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但同時他又認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甚至主張“臣不可言君親之惡,為諱者禮也。”由前者出發,昭公娶於吳無疑是非禮之舉;從後者出發,孔子稱昭公為“知禮”又並非違禮。邏輯的互推或許並不十分悖謬,但事實上是非已經壹目了然了。所以當孔子因首鼠兩端而蒙“亦黨”之譏的時候,反而慶幸自己的幸運。《論語·子張》載:“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這才是孔子的真正性格,也才是他的真正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