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和我們說話完全不壹樣,古人要是復活我們肯定聽不懂他們說什麽,現在的南方方言更接近古代口語,保留了壹小部分古音方法,所以南方方言很難聽懂,比如吳語、粵語。當然古代也有方言之分的。
古代也有官話,就是相當於現在的普通話的壹種***通語,是做官的人便於行政交流必須學習的語言,所以叫官話,壹般百姓如果活動範圍廣也要使用官話,便於交流。當然官話我們也聽不懂。
具體到書面語,妳所說的文言文是古代統壹的書面語,是古代讀書人統壹使用的書面文字,妳說的史官有可能是說民間很多人不會讀書寫字,有文化的人根據他們口語的意思記錄下來。提醒壹下,古代史官寫史不是民間采集,只是從古籍中選材料,妳說的從事民間語言采集的人可能是詩官,就是統治者派往民間收集民間詩歌的官員,《詩經》就是靠這些詩官做成的,他們寫下的基本還是民間的本色語言,但不排除做了文學加工的可能。
總之,簡單的說,官話寫下來就是文言文。古代也有不用官話寫的作品,比如《海上花列傳》是用吳語寫成。
2. 古代人說文言文嗎古人說的是文言文,還記得史記上的記的陳勝說的那句話嗎?“嗟呼,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這裏是引用陳勝做平民時的原話。越是古老的時候平民說的話越是難懂,《木蘭辭》是南北朝時期的民歌,《三國》和《水滸》就是明時的白話文,就跟現在的語言差不多了。
其實,現在所說的文言文,是遠古時期人們說話,成文當然與口語稍有不同,但差別應該不大。後來,在文章中沿用下來,而口語變化較大。到唐宋時代,文言與白話的差別就比較大了。後來在壹些文學作品中就用了當時的白話。白話文的普遍使用是在近現代。
其實現在還有壹此地方方言中殘留古人說話的影子,以廈門話為例,“吃了沒有?”,廈門話只說“食未?”。“有沒有?”只需說“有無?”如果問得詳細些:“到底是有還是沒有?”廈門話則說“到底有抑無?”
3. 古代人說話都說文言文嗎、先秦時文言和口語基本壹致中古漢語口語研究尚不足 大約在先秦時期,文言文還是和當時的口語壹致的,與現在傾向使用雙音節詞不同,當時的漢語裏單音節詞占據上風。
《論語》《孟子》這類,可以說就是當時口語的實錄。“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當時說話,就是這麽個腔調。
但是由於書面語本身的保守性,加之以文言文為載體的儒家著作經典地位的確立,以及漢字對於漢語的巨大影響,文言文和口語很快就進入了漫長的雙軌發展時期。大約在兩漢時期,口語和文言文就有了壹定的距離。
中國第壹部方言著作、西漢揚雄的《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除了以通語解釋方言以外,還註重以今語解釋古語。《方言》卷壹就記錄:假、熾、懷、摧、詹、戾、艐,至也……皆古雅之別語也,今則或同。
[3] (大意為:假、熾、懷、摧、詹、戾、艐這些詞,都是“至”的意思……是從古語分化出來的不同說法,現在有些地方已經通用了。) 雖然文言文和口語都在發展,但前者遠遠跟不上後者的速度,距離越拉越大。
可惜由於反映當時口語文獻遠沒有文言文獻那麽豐富,中古時期漢語口語的研究尚有很大空間。2、唐代出現白話文宋代文言徹底脫節 這種情況在唐朝出現變化,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佛教的大發展。
由於潛在教徒大多是文化水平不高的老百姓,出於方便傳播佛教、吸引教徒的目的,大量翻譯的佛經和佛教故事多使用當時的口語,成為早期白話的重要來源。到了宋朝,文言文和口語已經完全脫節。
當時的讀書人,未必能用文言文表達壹般口語要說的意思。宋呂本中《軒渠錄》記述了這麽個故事:族嬸陳氏頃寓巖州,諸子宦遊未歸。
偶族侄大琮過州。陳嬸令作代書寄其子,因口授雲:“孩兒要劣妳子,以鬩鬩霍霍地,且買壹把小剪子來,要剪腳上骨出兒胳胝兒也。”
(應為開封地區方言,大意為:要給孩子買把小剪刀,剪去腳上的硬皮和老繭。) 大琮遲疑不能下筆。
嬸笑雲:“元來這廝兒也不識字!”[4] 宋朝的文人和學者們有時也使用白話文。譬如蘇軾最愛用“呵呵”,在給摯友兼親家文與可寫信時、在給同事和文友鮮於子駿寫信時、在給“河東獅吼”男主角陳季常寫信時,都在末尾加上壹句:“呵呵。”
[5]大儒朱熹在《朱子語類》中點評史書時也是壹口白話:“南北史除了通鑒所取者,其余只是壹部好笑底小說。”[6]宋人的日常對話,就是這麽通俗。
3、皇帝也愛說大白話:成吉思汗和朱元璋的聖旨 到了元代,由於漢語並非統治者的母語,很多時候連皇帝的詔書也直錄當時的口語。《長春真人西遊記》記錄了壹篇成吉思汗寫給丘處機的詔書,全文如下:宣差都元帥賈昌傳奉成吉思皇帝聖旨:丘神仙,妳春月行程別來至夏日,路上炎熱艱難來,沿路好底鋪馬得騎來麽?路裏飲食廣多不少來麽?妳到宣德州等處,官員好覷妳來麽?下頭百姓得來麽?妳起身心裏好麽?我這裏常思量著神仙妳,我不曾忘了妳,妳休忘了我者。
其實“麽”這個現當代漢語常用的語氣詞,早在唐就出現了,來源是“無”。敦煌寫本中寫作與“無”語音相近的“磨”“摩”,宋代以後寫作“麼”“末”,慢慢地演化成“麽”。
至於“麽”變成現代更常用的“嗎”,那是清代的事情了。明清,白話小說諸如《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金瓶梅》等等,不勝枚舉。
皇帝批復奏章用大白話也不是稀奇事。明太祖朱元璋,聽說沿海有倭寇來犯,怒而下詔:“告訴百姓每(們),準備好刀子,這幫家夥來了,殺了再說。
欽此。” 相比之下,雍正對年羹堯的那壹份表白,是不是顯得柔腸百折了許多。
4、五四白話文運動白話文取代文言文 書面語和口語發展的雙軌發展,文言文和白話文對立的局面,直到五四新文化運動才終結。胡適《文學改良芻議》主張“不摹仿古人”“不避俗字俗語”等,吹響“白話文運動”的號角,終於讓白話文代替文言文,成為了漢民族的***同書面語。
這裏有個段子:胡適和黃侃打賭文言文和白話文誰更簡潔。胡適對學生說,前幾天行政院有位朋友給我發信,邀我去做行政院秘書,我不願從政,便發電報拒絕了。
復電便是用白話文寫的,而且非常省錢。同學們如有興趣,可代我用文言文擬壹則電文,看看是白話文省錢,還是文言文省錢。
學生們絞盡腦汁擬定了電報,挑出字數最少的壹份,寫的是:“才學疏淺,恐難勝任,恕不從命。”胡適念畢,不無幽默地說:“這份電稿僅12個字,算是言簡意賅,但還是太長了。
我用白話文只須5個字:“幹不了,謝謝。” 二、對古人的誤解源於重文言、輕白話 梳理了從先秦到五四,書面語和口語、文言和白話的發展,我們不難發現,最早在唐宋時,當時古人的口語就和我們現在的差不多了。
為什麽我們總有壹種錯覺,覺得古人說話都是那麽佶屈聱牙呢?原因大致有二:壹是白話文出現時間晚,且被傳統社會認為不登大雅之堂。雖然使用先秦口語的“十三經”到了後世已經成了難懂的文言,連漢人的批註對唐宋人來說也很古奧。
可是,儒家經典是士子必修,要想參加科舉就不得不學。除了功利的需要,正史、正式的文章、書信,也都必須使用文言文。
語錄體的《朱子語類》裏,朱。
4. 古代人都說文言文麽這麽難怎麽理解啊希望妳能采納歡迎繼續追問
怎樣學好文言文的文章
文言文學習方法
雖然文言文不是現實中的語言,今天的學習和生活中都已不再使用,但它是現代文的源泉,還在以各種方式影響著我們現在使用的語言。所以,要學好現代文,必須有堅實的文言基礎。
1.掌握基本知識結構
文言文大體上可以分為詞和句。詞可以分為實詞和虛詞兩大類。其中,實詞又可以分為五類:①單音詞和雙音詞。文言文以單音詞居多,現代漢語以雙音詞居多。如“妻子”壹詞在現代文中是壹個雙音詞,意指老婆,而在文言文中則是兩個單音詞,是指老婆和孩子。②古今異義。包括同義擴大、詞義縮小、詞義轉移、感 *** 彩改變和名稱說法改變等。③壹詞多義。如“引”字,本義為開弓,引申義有五種之多:延長、伸長;拖、拉;引導、帶領;拿、引用;後退、退卻。④通假。包括通用、假借和古今字。其基本規律是“同音代替”。⑤詞類活用。包括:名詞活用作狀語;名詞活用作動詞;形容詞作名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使動用法、能動用法、意動用法和為動用法。 句也可分為五大類: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固定句式。其中倒裝句又可分為主謂倒裝句、動賓倒裝句、賓語後置句和狀語後置句。
2.斷句
古人寫文章,沒有標點符號,因此,如何斷句直接影響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正確斷句,要註意以下幾點:首先,要準確把握文言文的基礎知識,理解關鍵的詞語,判斷清楚詞與詞之間的關系。其次,要了解壹定的古代文化常識。如人名、地名、官職名等的表達方法,委婉、避諱的行文習慣等。第三,掌握文中對話、轉述、引用的壹些規律等。如文中常以“曰”、“雲”、“謂”等詞語作為引用、轉述內容前的標誌。第四,根據常用於句首、句尾的詞語來判斷。如常用於句首的詞有蓋、夫、是時、後、既而、然且、然則、公、竊、寡人等詞。常用於句尾的有與、邪、乎、哉等語氣助詞和奈何、也夫、矣哉、雲爾、雲雲等復音虛詞。還有常用於句首的相對獨立的嘆詞,如嗟夫、嗟乎、嗚呼、嘻等等。第五,還可以根據句中常見的慣用詞語來斷句。如表示序數和表示順序的詞語,表示疑問的詞語。此外,還可以根據常用句式、固定句式或修辭手法來斷句。
3.掌握正確的翻譯方法
人們通常以“信、達、雅”作為衡量壹篇譯文好壞的標準,文言文的翻譯也是如此。好的譯文能夠將壹篇文章在另壹種語言環境中真實、完美地再現出來。如果將壹篇寓意深刻、很有文采的文章翻譯得幹巴生硬,或艱澀難懂,就沒有完全達到翻譯的目的,同時也歪曲了原作。可見,翻譯不僅是文言文綜合水平的體現,也反映出譯者的表達能力和寫作水平。 “忠實原作、字字敲定、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是翻譯文言文時應遵循的總原則。具體來說,翻譯時要註意以下幾點:①補充省略的部分。原文中省略的部分,如謂語、主語、賓語等,要視情況補充完整。②調整語序。文言文中有很多倒裝句,如謂語前置、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等,都與現代漢語的語序不同,翻譯時應調整過來。③適當增減。有些文言文的語句,非常精練,言簡意豐,翻譯時應做適當擴充,以充分表達原文的意思。相反,有的文章為增加氣勢,強化效果,故意用壹串有同樣意思而說法不同的句子,這時,翻譯就要合並凝縮。此外,還要註意句子的語氣、句子間的關系、修辭手法等,翻譯時要完整貼切地表達出來。
4.多讀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多讀,尤其是反復誦讀。是學好文言文的法寶,脫離語言環境,幹巴巴地去記壹些語法規則是很難達到效果的,最好是在閱讀過程中,掌握詞語的用法及重要的語法現象。多讀可以鞏固加深課堂所學的知識,培養語感,以達到能夠熟練閱讀其他古代作品的目的。放聲的反復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功之壹,它可以使我們對文言文有豐富的感性知識。而且,古代的作品很講究內在的韻律和節奏,反復閱讀可以充分地領略古文的音樂美,增加學習的興趣。
習慣就好古人寫文言文小菜壹碟
文言文是中國的壹種書面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俗稱“之乎者也”。春秋、戰國時期,用於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發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而絲綢價格昂貴、竹簡笨重且記錄的字數有限,為了能在“壹卷”竹簡上記下更多的事情,就需要將不重要的字刪掉。可以說“文言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記錄“壓縮”格式。後來當“紙”大規模使用時,統治階級的來往“公文”使用習慣已經定型,會用“文言文”已經演變成讀書識字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