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推崇《內經》中的《雜病論》。外感發熱用假千層塔、烏。臨床治療提倡循經而不墨守成規,學法而不墨守成規。正所謂:用兵則能攻能守,知變則常,機動靈活,從我而切,唯勝。胡壹生閱讀了大量中醫古籍,尤其重視中醫古籍的理論研究,壹生致力於中醫理論的探索、整理和完善,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壹直堅持認為,中醫不僅有豐富的臨床經驗,而且有相當完整的理論體系。針對社會上“中醫沒有理論”、“中醫不科學”的觀點,他深刻指出,中醫是經過億萬人民幾千年實踐檢驗的科學,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做出了巨大貢獻。實踐證明,“道法更榮千年”,中醫不僅有其系統的理論體系,而且蘊含著深刻的整體觀、唯物論和辯證法,是自然形成的中醫理論體系。這是中醫最珍貴的部分。在發熱的診治中,提倡“表裏”、“透”,提出新的感受使表裏通透,不讓進,藏氣使表裏通透,促進其外達。“表”和“透”的方法重在祛邪,所以在衛氣養血的各個階段,要想祛邪,或者由內而外導邪,離不開這兩種方法,而豆豉和豆卷既有表又有透,是最合適的。根據這壹學術觀點,在治療過敏性亞敗血癥和巨細胞病毒感染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至於慢性胃炎,王老師指出,作為胃痛的壹種癥狀,歷代醫家多以寒為主,寒則氣滯,不通則痛。但從臨床觀察和脈象證候分析,慢性胃炎應該是熱郁氣滯證,或寒熱錯雜證。因此,調肝理氣、和胃清熱、聯系胃黏膜病變和腺體萎縮、支持滋養活血、輔助祛瘀消癰的方法,打破了慢性萎縮性胃炎胃黏膜腺體萎縮不可逆的觀念,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關註。在醫學繼承與發展的問題上,胡認為沒有繼承就沒有基礎,而沒有創新就沒有生命力。既要重視中醫經典著作和各種學說的闡述,又要忽視運用現代科學方法繼承、發揚、補充、創新醫學的重要性。胡運用胃鏡觀察胃粘膜顏色、形態的病理變化,實驗室檢查,血常規中紅細胞、白細胞及蛋白質、管型、腎功能的測定,擴大了“觀察”的範圍,豐富了慢性萎縮性胃炎、慢性腎炎的辨證內容,為治療提供了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