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
夏有《連山》,殷有《歸藏》,周有《周易》。
《連山》、《歸藏》兩部已經失傳 是秦始皇焚書坑儒使之失傳
《周易》都知道
《隋書·經籍誌》說:“《歸藏》,漢初已亡,晉《中經》有之,唯載蔔筮,不似聖人之旨。以本卦尚存,故取貫於《周易》之首,以備殷易之缺。”
《歸藏》是傳說中的古《易》書,與《連山》、《周易》統稱為《三易》,但《連山》和《歸藏》這兩個名目並不可信,實是漢代劉歆的偽造[1],今所傳《歸藏》,最早見著錄於《隋書·經籍誌》,十三卷,晉司馬參軍薛貞註,並雲:“《歸藏》已亡,按:晉《中經》有之”,晉《中經》都是從汲冢裏挖掘出來的古書,所以郭沫若認為《歸藏》是晉代汲冢出土的竹書之壹種,即《易繇陰陽卦》,是荀勗等人在整理汲冢竹書時將它擬定為《歸藏》的,並認為它是與《周易》同時代或更早的壹種古代《易》書[2]。此書對《易》學研究有著極為重要的參考價值。其書宋代已佚,其《中興書目》曰:“《歸藏》,隋世有十三篇,今但存《初經》、《齊母經》、《本蓍》三篇,文多闕亂,不可訓釋”,可知宋代《歸藏》尚有三篇存留,只是已經殘缺訛亂得不能誦讀了,所以此後再無人問津,遂致失傳。後人鑒於其重要的參考價值,多有輯錄整理,唯清代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之較為詳備,但仍有許多未諦之問題,這裏就想據之談談《歸藏》的篇目問題。
今之《歸藏》,郭沫若認為即汲冢出土的《易繇陰陽卦》,這個本來無可疑,但其篇目是有問題的。據《晉書·束皙傳》所載:“《易繇陰陽卦》二篇,與《周易》略同,繇辭則異”,則原《易繇陰陽卦》的形式當與《周易》上下經同,即有六十四卦,分為上下二篇(上下經),而無《十翼》(據《束皙傳》,汲冢出土的書籍中有《易經》二篇,與《周易》上下經同,亦無《十翼》)。而《玉函山房輯佚書》所輯《歸藏》中卻有《初經》、《六十四卦》、《十二辟卦》、《齊母經》、《鄭母經》、《本蓍篇》、《啟筮》等七篇,這個數目已經遠遠超出了《束皙傳》所說的“二篇”之數,而《隋書·經籍誌》更說它有十三卷,《中興書目》說它有十三篇,可見它的卷帙很大,所以說《歸藏》僅僅是《易繇陰陽卦》還是有問題的。
不過,馬國翰的輯本中有些篇目不可信,首先說《十二辟卦》就不可信,《歸藏》出自汲冢,是戰國時代的古書,而十二辟卦是漢代孟氏易卦氣學說的產物,非戰國時代所能有,馬國翰所輯的《歸藏》十二辟卦根據的是明代徐善的《四易》,徐善在《四易》中論《歸藏》,多是在前人論說的基礎上敷衍成文,皆為空口白話,即沒有引用《歸藏》之文,又沒提《歸藏》之卦,其雲《歸藏》之“十二辟卦”為:
“子復,醜臨,卯大壯,辰夬,巳乾,午姤,未遯,申否,酉觀,戌剝,亥坤。”
實際上,《歸藏》卦名之臨作“林禍”,夬作“規”,遯作◎(辶+彖),剝作“仆”,坤作◎(六去掉上面壹點+申,應當是“臾”之古文,讀若蕢,與坤雙聲音近而假,下面就用“臾”字代替),字皆與《周易》異,而徐善所引者全與《周易》相同,說明他根本沒有見過《歸藏》原書,他所謂的“十二辟卦”是根據漢代人關於《周易》的十二辟卦附會於《歸藏》的,故此篇不足據信。
“六十四卦”也不當單獨立為壹篇,馬輯本的“六十四卦”根據的是宋代李過的《西溪易說》,這本書是目前所能知道的最早記錄《歸藏》六十四卦卦名的古籍,為保留《歸藏》的卦名立下了壹大功勞,可惜李過記錄的《歸藏》卦名不全,只有六十卦,遺失了四卦。《西溪易說》把這六十卦是放在《歸藏·齊母經》條下的,先說“曰:舊言之擇,新言之念”,然後就排列了自幹至未濟六十個卦名,可見這六十個卦名是屬於《齊母經》的,而不是單獨的壹篇。
所以,目前能知道的《歸藏》篇名有《初經》、《齊母經》、《鄭母經》、《啟筮》和《本蓍》五篇,和其原書的十三篇相比,還不到壹半,另外八篇的篇名失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