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法華塔位於嘉定區嘉定鎮中心,又名金沙塔。法華塔建於南宋禧年間(1205 ~ 1207)。當時,它還被稱為“李安琪城”。十年後,嘉定設縣。這座塔是縣城建築的中心,因為它是城市的最高點,在東西南北四條街的中心。塔建成後,第壹年重建(1308)。幾經盛廢,明代萬歷年間損毀尤為嚴重,只剩下底層比較完整。萬歷三十六年(1608),知縣陳以遠集資重修,仍復建七層塔,四面壺門,磚木結構,高40.83米,每層平座、欄桿、腰檐,層間飛檐翹起,檐鈴垂下,風鈴大作,清脆悅耳。“金沙落日”是當時嘉定的文化景點之壹。明末書法家、嘉定四先生之壹樓鑒題寫“法華塔”匾額。塔傳到民國時期,又枯萎了。民國十三年(1924),市民戴思恭集資大修,將底層遊廊、各層腰檐欄桿、七樓頂部改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新中國成立後,嘉定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和嘉定縣政府決定聯合撥款近200萬元,對傾斜嚴重(中心位移達120 cm)的法華塔進行修復,並對周邊居民和商鋪進行搬遷。2月,先對塔樓下的地宮和六層塔室中的壁龕進行清理,清理出宋以前的古錢幣、元代錢幣、玉人、玉雕動物、石像、銀盒、青銅器、瓷器、古籍等數萬件宋元明時期的文物。修復期間,壹批當代珍品“世紀寶鼎”子鼎、展現修復前法華塔風貌的高檔紫砂茶壺、“申光”鐳射玻璃、“三陽開泰”精品瓷器、“清代壽山石對章”鄧散木印章、銀質2000型桑塔。
嘉定法華塔1(17照片)以汽車和金燈泡模型、南翔小籠包玉雕、金盾、銀燈、雕竹、黃楊木雕等為特色。,被關進了地宮。1996年底完成。經經緯儀測量,塔身總體“直立”,符合規定要求。而且恢復了古塔固有的典雅,為其設置了立體泛光照明,讓“四角發光”的傳說成真。每個塔樓都有樓梯,可以俯瞰整個城市。蜿蜒的小河、幽深的街道、塔下古樸的老房子,構成了嘉定的壹景。嘉定法華塔傳說:俗名文筆峰,意為祈福科舉中國風。法華塔旁邊沒有寺廟,高高地矗立在繁華的街道上。有壹個傳說是嘉定建了壹座塔。據說當時嘉定文人之名衰落,於是有人提議在橫瀝河和李安琪河交匯處的街道上建壹座塔,取名法華,寓意能讓人獲得佛般的智慧,激勵文人上進。塔建好後,嘉定真正成為了“枝名”,於是寶塔被視為嘉定文風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