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的學習,大致可以劃分成以下四個階段:
壹 蒙學階段;
啟蒙是此階段的重點。需要學習的內容,在古代就是醫學三字經、瀕湖脈學、藥性賦與湯頭歌訣這四小經典。現代的中醫教育,已經在內容上更加充實,在結構上更加完善了,分作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中醫內科學這五門核心課程。作為在校學生,是要求系統學習的,無須多說。
對於自學者,無論內容,還是方式,都需要做適當的調整才好。因為在缺少老師指點的情況下,要系統學習上述幾門課程,存在幾個常見的問題:
1 內容枯燥,難以入目。課堂的講解可以是很豐富的,加入很多趣味的東西;而且教師是活的,可以根據學生的狀況,隨時進行調整。這與整天面對壹本死沈沈的教科書是皆然不同的; 2 沒有重點。壹本中醫基礎理論,絕不是每壹個章節都是同等重要的。同是臟象學說,絕不是五臟的位置在任何狀態下都是同等重要的。同是脾臟的生理功能,絕不是對臨證起到相同的指導意義的。所有的這些不同,這些輕重,是需要老師指點的;
, 3 易生誤解。中醫理論,非常崇尚“理解”與“領悟”。而所有的理解和領悟,都需要有壹個認識的平臺,即對概念和關系的基本認識。自學者由於缺少前輩指導,很容易在起點上走偏,從而產生對整個中醫學的偏激認識。 為了最大程度的避免上述種種問題,建議自學中醫者在啟蒙階段,采取以下的學習方法:
1 多讀中醫前輩的傳記,以及他們關於學習方法的論述性文章。他們走過的路,看起來笨拙的很,實際上常常是中醫入門的最佳捷徑。多向前輩學習他們的學習方法,幫助將會是非常大的。這裏強烈推薦壹本書:《名老中醫之路》第壹輯。把這本書熟讀過三遍,不但是學習方法方面可以豁然開朗,在此過程中就可以學習到這些老先生很多寶貴的學習體會,臨證心得
2 利用好豐富的網絡資源。現今信息的時代,已經把學校的大門很大程度上打開了。任何壹個人,在任何壹個角落,都可以比較輕松的得到機會,向各中醫院校的名師學習,收看他們講課的視頻,而且全部免費。這樣的學習,雖比不得在教室的環境裏,聆聽面對面的傳授更有感覺,但比起死讀書本,總要強的多了。 材的選擇要兼顧權威性和趣味性兩項原則。學習,自然是離不開教材和參考書。教材方面,還是主張正規的全日制教材。每本書都是經過幾十位專家嚴格把關,權威性是最好的。至於版本,個人比較傾向於七版教材。除針灸學外,七版教材的整體水平是很高的。如果希望精煉壹些,五版教材也是不錯的選擇。趣味性的參考書,是自學必不可少的調味劑。可以讓學習多些樂趣,少些乏味。感覺目前比較暢銷的幾本養生保健書:《人體使用手冊》、《求醫不如求己》,以及《小說中醫》等,雖然在整個理論構架上,與正規學院派存在不少差異,但是作為調味品,是足可以勝任的。另外,《思考中醫》壹書,更加側重對中醫理論的闡釋發揮,有不少獨到的見解。有余力的朋友可以選讀。4 最後,就是要強調循序漸進的步驟。壹名中醫在校生,學習這幾門課的時間是三年(當然還有其他課程);古代中醫學徒學完更加精簡的四小經典,也需要至少壹年的時間。所以,大家在自學的啟蒙階段,壹定要安排好自己的時間和進度。太緊或太松都會為將來的半途而廢埋下伏筆。
二,四部經典學習階段
經過前期的蒙學階段,有了對中醫學的初步認識,就可以進壹步深入學習中醫的四部經典著作了。也就是《內經》,《傷寒》,《金匱》,《溫病》。有壹些學生認為經典都是過時的老土東西,不過是講中醫怎樣的整體觀、辨證論治嘛;我們已經學習過中醫基礎中醫診斷,還有什麽必要學習這些陳腐的東西呢? 這是壹個非常有趣的問題。我想這樣來回答:
人類歷史發展的過程,有兩個不同的體系:壹個是自然科學的體系;壹個是人文科學的體系。自然科學的發展是壹直向前的,象射出的箭。每壹次科技革命後,新興的科技必然取代原有的,成為學科的主流,直到更新的科技理論出現。但是人文學科的發展是完全不同的。孔子無法替代老子的價值,孟子也無法頂替孔子的位置;朱子也是壹代大儒,卻需要時時從孔孟的學說中汲取營養。後世當然可以發展,而且必須發展,但是經典的價值是無論誰也無法否定的。所以自然科學領域裏,最新的理論永遠受人追捧,但在人文學科裏,想要把握最先進的理論,就意味著需要用最短的時間,重溫古人曾經走過的路,再在實踐中發展創新。
“不幸”的是,醫學更多的是壹門“人學”,醫生研究的,是人,而不是物。這就決定了醫學的性質本身,更趨近於人文學科。經典的價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又有壹些人認為,既然經典是最好的,後人永遠無法超越經典,達到古人的境界,還有什麽必要學習現代的中醫教材,妄走些彎路呢?
這又是另外壹個問題:我們要想與古人交流,向他們學習,至少需要壹個條件,就是我們得知道古人在說什麽。作為現代人,每天生活在美國化的環境裏,生活方式、思維模式全部都是嚴重西化的。這樣的狀態,讓我們與古人之見產生了距離。雖然寫著同樣的文字,說著同樣的語言,卻無法相互理解了。中醫教材的價值,就在於用現代人可以理解的語言,來試著表達古人的思想。也就是說,現代的中醫教材,就是在為我們搭建了這樣壹個語言上的橋梁。讓我們可以比較容易的,與古人的思想發生***鳴。那麽經典的學習,應該註意哪些問題呢? 當老師的都知道,講基礎課是比較容易的,但講經典課就相當的難。難就難在先是需要教室鉆進去,理解古人想要表達的所謂“本意”,接著表達出來給學生。 那麽對於自學學生來理解經典,難度自然就更大了。 對於經典的學習,我提以下幾個建議:
1 明確自己的方向; .
做任何事,都需要首先明確自己的方向,知道面前的路是通向哪裏的。學習經典也是這樣。先假定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增加對中醫理論的認識理解,以取得更好的臨床療效吧。
那麽這種情況下,學習的重點,就在於如何將經典中的思想用於臨床病癥的治療。這樣的話,逐字逐句的鉆研精神未必就是最好的了;許多純粹的理論探討著作也就不壹定適用了。相反有些將經典的內容加以應用,條文下緊隨著治療醫案的書籍文章就要好的多。僅舉例兩本《黃帝臨證切要》(書名不壹定很確切了),《經方實驗錄》。用這樣的說來配合經典的學習,可以更清晰的知道,學習的目的和意義,學起來才會更有動力。 如果是從哲學、史學甚至文學的角度來學習,我這裏就不多說了哦。。
2 從淺到深的學習。
自學者,學習文言文有困難者,不妨先從白話文入手。雖然也會遇到譯文質量不好,影響理解的時候,但畢竟也是經過專家認可,質量相對還是不錯的。誰又能保證自己的理解全都符合“古意”?真的全部符合“古意”就是評判價值的惟壹標準嗎? 翻譯的版本,可參考幾部標題為《××校釋》的書,逐段譯的,質量還可以。
" 3 遇到問題,多參考註家。
閱讀古文,在理解上無論如何都會遇到問題。這時候,多參考幾位註家的註解,是壹個非常明智的選擇。經過千百年的傳承,歷代醫家中,很多是花了畢生精力來鉆研經典的。他們對經典的理解認識,常常可以為我們打開壹片新的天空,開闊我們的思維,形成新的認識。學經典而不讀註解,是不可能完全理解古人的。對經典的註家常以千記,其中非常著名的也有幾十家。這裏不便壹壹介紹。相信在經典學習的過程中,哪怕就是在前面講到的白話文的學習過程中,都可以了解到很多的註家,和他們的著作。自學者可以根據個人的興趣相應的選擇來讀。
想自學中醫,從哪裏開始?
懸賞分:10 - 解決時間:2006-2-18 09:41
我想學中醫,大概是肌肉,經絡,穴位,有關。還有中醫的入門。從哪裏學起,先看什麽書?
提問者: yyyxyh - 試用期 壹級 最佳答案第壹種方法,從經典開始。
1:神農本草經
2:皇帝內經
3:傷寒論與金匱要略
4:易經
讀書方法和書單:
第壹階段:從實踐入手,初識經方奧妙和應用
1:十二正經與奇經八脈動畫(網絡有)
2:曹穎甫傷寒金匱發微 曹穎甫經方實驗錄 (曹穎甫著)
3:傷寒論新義 , 金匱要略新義 (余無言著)
第二階段:初識本草和易理
1:本草問答(唐容川著)
2:醫易通說(唐容川著)
第三階段:結識"火神派"
1:鄭欽安醫書闡釋 醫理真傳、醫法恒通、傷寒恒論 (鄭欽安著)
第四階段:本草提高,經方提高
1:本草思辯錄(周巖著)
2:陳修圓全集
第五階段:繼續全面提高
1:黃元禦醫學全書
最後階段:博覽醫術,精讀經典原文,自我提高.
整個學習過程中可以穿插聽:王正龍和劉渡舟的多媒體講座.
第二種:從基礎知識入手,如《中醫基礎理論》,《中藥學》,古有《中醫入門》這些書都是入門教科書,也不能壹下子就全掌握。要持之壹恒。在此希望妳成功。
簡單入門:半年時間夠了。
正心課:《老子》《莊子》推薦傅佩榮MP3,VERYCD上有
修身課:八段錦基礎功法。連這個為了體驗“氣感”。
業務課:四大經典:《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
全面學習:這得壹輩子慢慢磨了。
正心課:《十三經》背誦,仔細研讀《淮南子》《山海經》,深入研究《易經》
修身:太極拳,八卦掌,形意拳,日夜苦練。
業務課:從啟蒙讀物,如《藥性歌賦》《湯頭歌訣》《瀕湖脈學》等開始背誦,然後是四大經典研讀。再就是診斷方面的學習,望,聞,問,切;雖然這四診在經典裏都有教,可要是做精可不容易,需要看很多名醫的書籍。再就是壹些手法的精研,內經異法方宜論不是說了嗎?東方砭石,西方毒藥,南方針刺,北方艾灸,中土導引按蹺。那這些手法都要學精。之後就是看古人醫案了,比如金元四大家的,溫病四大家的,孫真人的,張景嶽的,黃元禦的,這些都得看。另外研究壹下祝由科,不要把祝由壹棒子打死,說人家是偽科學。人家是讓病人與天地“應”,產生***振。
總之:學中醫不是為了炫耀,也不是為了發財。要有悲天憫人之性情,懸壺濟世之誌向。其實真正的古代的學者是通才,醫只是壹部分。中國的學問都是通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