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中國的文字是倉頡發明的。倉頡,稱蒼頡,復姓侯剛, 號史皇氏,軒轅黃帝史官,曾把流傳於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他根據野獸的腳印研究出了漢字,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昌盛做出了不朽的功績。但普遍認為漢字由倉頡壹人創造只是傳說,不過他可能是漢字的整理者,被後人尊為"造字聖人"。
相傳,倉頡"始作書契,以代結繩"。在此以前,人們結繩記事,即大事打壹大結,小事打壹小結,相連的事打壹連環結。後又發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號作為記事。隨著歷史的發展,文明漸進,事情繁雜,名物繁多,用結和刻木的方法,遠不能適應需要,這就有創造文字的迫切要求。黃帝時是上古發明創造較多的時期,那時不僅發明了養蠶,還發明了舟、車、弓駑、鏡子和煮飯的鍋與甑等,在這些發明創造影響下,倉頡也決心創造出壹種文字來。
擴展資料:
倉頡以此造出的形象,遂稱為文字。倉頡所創的文字有六類大意,壹類是指代事情的字,如“上、下”,二是指形象字,如“日、月”。三是指形聲字,如“江、河”,四是指會意字,如“武、信”。五是指轉註字,如“老、考”。六是指假借字,如“令、長”。指事情的文字,在上為上,在下為下。
指象形的文字,日滿月虧,仿照其形也。形聲的文字,以類為形,配以聲。會意的文字,止戈為武,人言為信也。轉註的文字,以老壽考也。假借的文字,數言同字,其聲雖不壹樣,文意相同。所以自黃帝到夏商周三代,文字壹直沿用未曾做改動。
百度百科——倉頡造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