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六祖慧能與《壇經》

六祖慧能與《壇經》

螞蟻曾發表過壹個帖子,在那裏著實把六祖惠能揶揄了壹番。揶揄他的原因無非是因為他那些膾炙人口的故事所表現出來的前後矛盾。雖然此事惹得某些先生頗為不滿,但他們也實在不能說服螞蟻改變看法。畢竟,聲稱“本來無壹物”的人實在不該再說出“仁者心動”的話來——難道“心”不是“物”嗎?

螞蟻的這壹想法,源於宋僧悟新的壹首詩。詩曰:“六祖當年不丈夫,倩人書壁自塗糊,明明有偈言“無物”,卻受他人壹缽盂。”但是近日讀書卻發現,也許悟新和螞蟻都誤會了惠能。

中華書局1983年版郭朋校釋的《壇經校釋》說,“本來無壹物”系由惠昕本《壇經》帶頭,契嵩本、宗寶本因之的篡改,而《祖堂集》亦同。惠能的原偈應該是敦煌寫本——法海本《壇經》裏的“佛性常清靜”。

從時間上看,法海本在唐代,惠昕本在晚唐(壹說在宋初),契嵩本在北宋(仁宗至和三年),宗寶本在元代(世祖誌元二十八年),前後相去幾百年。從字數上看,法海本約壹萬兩千字,惠昕本約壹萬四千字,契嵩、宗寶兩本則均在兩萬字以上。胡適在《壇經考之二》中對這種越是晚出字數越多的現象進行了統計比較之後,也說:“這可見……禪宗和尚妄改古書的大膽真可令人駭怪了。”此二者,足證郭說不錯。

認為《壇經》曾為人們所篡改的,胡適並非是第壹人也不是唯壹之人。早在惠能圓寂幾十年後,就有慧忠和尚指出存在“把他壇經改換,添糅鄙談,削除聖意,惑亂後徒”的現象,明僧朱宏也認為《壇經》“皆他人記錄,故多訛誤”,明清之際的王起隆則特別對宗保本提出了嚴厲的批評,謂之“自專自用,大舛大錯”,甚至要對宗寶“鳴鼓而攻之”。今人印順法師在《中國禪宗史》壹書裏則說:“壇經是先後集成的,並有過修改與補充。”又說:“從壇經原本到敦煌本,至少已有過二次重大的修補。此後,流傳中的壇經,不斷的改編,不斷的刊行,變化是非常多的。”宇井伯壽的《禪宗史研究》裏專門有壹節叫做“壇經之變化”,分析說明了《壇經》確實有很大的變化。《禪學思想史》亦稱:“由於傳寫時文字上的改換,以至在壇經裏存在著‘玉石相混’的情況”。可見,《壇經》曾為人們所篡改,是古今中外的學者所公認的事實。

按照郭朋的說法,把“佛性常清靜”篡改為“本來無壹物”,不僅體現了佛教空、有兩宗的不同立場,而且還表明了“本無”對“性空”的誤解。螞蟻認為這是合乎情理的。眾所周知,禪宗提倡“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它的思想基礎必然為“真如緣起”而絕不可能為“性空緣起”。因為唯有承認永恒、絕對、無所不在、靈明不昧的“真如”是世界的本原、宇宙的實體,承認世界上的壹切都是由“真如”派生(緣起)的,才可能產生“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的“壹切眾生皆有佛性”的思想,才有可能實現“頓悟”。否則,按照“性空緣起”的說法,“壹切皆空”、“內外皆空”,則即便能夠“直指人心”,卻由於“自性空”而實在沒有什麽“性”可見。

從這裏就不難看出“本無”對“性空”的誤解。“本無”是認為什麽都沒有的,而“性空”則認為“緣起有,自性空”。也就是說,“性空”論認為,事物的現象是“有”的,雖然它是“緣起有”,但它的本體是“空”的,是“自性空”的“假有”。不過,這畢竟不同於“本無”所認為的現象也是本不存在的虛幻,所以,如果按照“本無”的說法,則不僅“見性”是不可能,連“直指”也不能夠,因為根本就沒有什麽東西可以用來被指。

“本無”在鳩摩羅什譯出般若、三論系的經論之後,已逐漸不被人們所傳習持奉,因為“本無”原本就是對“性空”的誤譯,是佛教傳入中國的早期所產生的歷史誤會。但由於它與“性空”如此的相似,以至於並未徹底退出歷史舞臺,還會時不時的出現。“本來無壹物”就是這種狀況。它是徹頭徹尾的“本無”思想的體現,是無論如何也不會出現在禪宗,尤其不會出現在惠能的思想中的——這也恰可證明《壇經》確實是被後人篡改過的,否則,就只好承認悟新和螞蟻所揶揄的並非沒有道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