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壹部叫《孔子》的電影裏,我幾乎看不到孔子的影子。
原因很簡單,孔子壹生最重要的經歷是周遊世界,但影片對這壹經歷的描述卻極其蒼白。我們想知道:在周遊世界的十四年中,孔子漫遊過哪些地方,有過什麽樣的具體經歷。我們早就知道他處處碰壁,現在想知道他為什麽碰壁,怎麽碰壁。在他的遊歷中,他是如何與弟子們生活相處的,又是如何教給他們什麽思想,從而成就了他作為教育家的地位...歸根結底,我們想知道:孔子是壹個怎樣的人?
不,壹點也不。唯壹註重表現的是“見南子”那部分。壹目了然,把歷史書上這壹小段大做文章的動機挑出來。不過我對這壹條還是比較包容的,也很好奇:畢竟如果能讓這種解讀不媚俗,合理,有新意,那就很出彩了。然而,結果是媚俗是不可能的,庸俗也逃不掉。而且沒有什麽理由可言,牽強附會。
其實這壹段大體上是符合邏輯的,只是缺乏充分的準備,倉促粗糙。比如那句“世人或許能理解大師的痛苦,卻永遠無法理解大師在痛苦中所達到的境界”,立刻讓大師落淚。-我大概能理解導演設計的邏輯和意圖,但這條線要想達到預期效果,我覺得需要提前解決以下幾個問題:1。主人如何受苦;2.大師在痛苦中達到了什麽境界?3.這種境界如何不被理解;4.南子是個什麽樣的人?為什麽她能理解大師...但是缺少對這個情節的解釋和感情的積累。師父不像是在痛苦中精神升華的師父,南子也不像是有壹顆能理解他的心的南子。這壹行所期待的壹針見血、切中要害、釋放感情的效果並沒有表現出來。師傅的叫聲毫無道理,南子對師傅生前的記憶更是莫名其妙。
這也帶出了影片前半部分的問題:的確,乍壹看,前半部分似乎相當可圈可點,不盡如人意。但是,當我們發現“這個世界或許能夠理解大師的痛苦,卻永遠無法理解大師在痛苦中所達到的境界”這句臺詞完全失效的時候,再反過來回憶壹下,就能理解影片前半部分的結構缺陷了。
然後什麽宋司馬桓要殺孔子,連根拔起他的樹。作為壹個文盲,剛剛從百度百科上找到這句話,所以我理解為什麽電影裏會有這麽令人費解的情節。這是壹部“忠於史實”、近乎刻意的電影,這個情節就是例證之壹。但是,如果他們這麽“忠誠”,那這部電影還能不能稱之為電影就不好說了。
另外,令人費解的是,電影中連“宋司馬桓欲殺孔子,拔起其樹”的細節都給了幾分鐘,為何不見三都“刑不及義”?這個案子不是比“拔其樹”更重要嗎?演繹不比《看見南子》更有挑戰性和精彩?
那什麽被困在蔡晨了?是的,追求理想,處處碰壁,瀕臨絕望。回到兩千年前的那個夜晚,孔子的精神世界裏回憶起了什麽?反思什麽?妳期待什麽?是應該保持樂觀還是陷入痛苦和絕望?那壹刻,理想與現實是如何碰撞出中國最偉大的人?.....我們多麽期待壹場精彩的演出啊!
不,還是沒有。影片只表現了肉體的痛苦,又壹次完美的“忠於史實”:
孔子端著最後壹碗馬湯,對魯茲說:“妳喝吧。”
魯茲說,“不,我不餓。妳喝吧。”
子曰:“好,我飲壹杯,妳飲壹杯。”
兒子說:“來,我們都喝壹杯。”
我不想談顏回的死。我想如果導演躲在觀眾席裏,他心裏壹定在喊“妳感動嗎?”?妳感動嗎?妳為什麽不感動?"
導演,妳聽說過“河中遊小竹筏”嗎?竹簡掉到水裏會沈嗎?所以妳還是想被感動?妳欺負我沒文化?
就這樣,影片前半部分講述了孔子在魯的政治生涯,頗有看點。後半段孔子環遊世界十四年,在影片中卻是壹片空白。好像在那十四年裏,孔子並沒有主動去尋求事業,追求理想,只是被動地四處遊蕩,無所事事,無所作為。而且所到之處,要麽是戰亂狀態,要麽是冰天雪地,也沒有找到好的地方四處遊蕩。腦子有問題。
我以為孔子周遊世界的十四年,是他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努力的十四年。看了這部電影才知道:原來這是壹個平庸又無聊的十四年。所以這部電影可以改名為《孔子等待戈多》。
戈多來了!眼看時間不多了,季孫思終於悔悟,讓兒子把孔子請回來。孔子面對著闊別多年的故國,向墻下拜,淚流滿面:魯,生我養我的故國,我終於回來了!
原來這就是孔子在外漂泊多年的終極目標!當時我就震驚了:孔子的理想在哪裏?野心在哪裏?追求在哪裏?
.....孔子,在哪裏?
當然,在這部電影中,論語原著中的臺詞此起彼伏,幾乎可以成為“論語知識測試”。王:“請問剛才這部電影裏出現了多少個《論語》的典故?”?它們是什麽?"
也許導演認為這種教育是寓教於樂的,哪怕是拍《孔子》。
另壹篇:楊瀾讀了孔子之後說,如果我們從“失敗者”這個角色去理解孔子,就更容易接近這個角色,孔子的後人就會焦慮:妳侮辱了我們的祖先,侮辱了我們的聖人。孔家子孫眾多,這麽熱衷於維護祖輩形象的應該是這幾個,但說法確實很奇怪。而且這種論調並不局限於孔府家的後代。有人指責孔子違背歷史事實,類似的事情以前也屢見不鮮。在我看來,這基本和蠟筆小新批評書店不賣盒飯壹樣扯淡。但是因為電影《孔子》失去了千百年來孔子至高無上的聖人光環,所以受到了很多批評。梅蘭芳和葉問上映的時候,韓寒就說過,等主角原型的後代都死了再拍這種片子會更好。事實上,當妳遇到壹部孔子這樣題材的電影,從對蠟筆的小範圍批判來看,妳會發現中國人骨子裏無條件尊重權威的奴性幽靈總是層出不窮。
孔子是“失敗者”的說法其實很客氣,因為之前有壹本書《桑古鐸:我讀論語》,作者北京大學教授李陵直言孔子是“桑古鐸”,而這種說法並不是李陵嘩眾取寵、褻瀆聖人的杜撰,而是孔子周遊列國投奔鄭時的自嘲。“失敗者”這個詞真的比“走失的狗”這個說法好多了。所謂周遊世界,其實就是“不要問我從哪裏來,我的家鄉很遠,為了……流浪很遠,漂泊——沖浪”,意思是孔子在魯的政治理想沒有實現,導致弟子們漫無目的的流浪。電影《孔子》很自然地還原了孔子自稱是壹只走失的狗,這是這部嚴肅電影的出彩之處。
孔子已經過了知天命的年齡。與魯更擅長政治權謀的季孫思相比,這個理想主義的知識分子就有點幼稚了,明知做不到,最終也是吃力不討好,只好背井離鄉,在春秋各國間遊蕩。那時候的孔子還不像後世那樣是國際巨星,衣食也不全面,所以流浪的過程肯定是壹塌糊塗。當他周遊世界時,影片中那個發了財的孔子形象也是衣衫襤褸。孔子是怎麽知道的?有人說他剛剛聽說村頭的樹林裏有壹個老人。他的臉和身材與湯相似,但他處於壹種迷失的狀態。子曰:什麽鳥盛魚湯?我是壹只迷路的狗。孔子本人應該遠比後世所謂的儒家弟子有趣。後世或多或少都是虛偽的,充斥著要麽是賊妓要麽是爾虞我詐的所謂聖人,聖人都被他們消費了,被潑婦後當牌坊。如果都像後人想象的那樣虛偽帶著光環,那人生就不無聊了。
當然,選擇周潤發扮演孔子背後有商業考慮。但從影片本身來看,法哥除了精湛的演技和認真的態度,在這位大明星身上還有壹種難得的平民氣質。所以他演孔子自稱桑門狗這種不重要的戲的時候,看起來親切,自然,有趣,簡直是神來之筆。很多人覺得顏回之死很震撼,很感人,其實只是從他最喜歡的弟子之死的角度來描繪孔子的壹個想象之筆,也就是“側面描寫”。雖然這壹筆確實出彩,煽情,但自稱桑門狗的場景也就那麽幾個,讓孔子更真實,更懂事。
電影的情節是從孔子在魯做官的時候開始的,那是孔子生活比較順遂的時候。從壹系列政治軍事動作可以看出,這哥們真的很有才華,很有魄力,政績也很突出。他很受大老板魯的賞識,但由於觸犯了權貴既得利益者季孫思的政治利益而被排擠和驅逐。孔子的這壹點,也被後世許多天真地相信儒家治國的知識分子所天真地繼承。中國的政治從來都是壹邊跟法家鬥壹邊哄,壹邊跟儒家哄妳。這種說法從壹開始就是錯誤的。孔子經過壹些政治行動最後變成了悲劇,而魯的這部劇卻符合情節沖突的要素。說白了就是有正派有反派,和之前胡玫拍的宮廷鬥爭壹脈相承。胡玫也精於拍戲,很多當時名字難念的人都被拍成了活生生的人。但他溜出魯的時候,沒有直接和孔子起沖突的反派,劇情沖突也不激烈。就像很多媒體說的“後半部分像散文”。其實,如果從壹個有理想卻只會流浪的人身上去理解,就可以看出孔子流浪的背後,他最大的敵人是春秋亂世的時代。
這部電影講的是壹個人和這個時代的對抗,壹個彼此無法接受和融合的悲劇。更何況這不是簡單的不合時宜。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社會生活和人心淳樸。否則顏回等師兄弟也不會愛上他,後世中國人的政治和民心總會越來越差。從胡玫的歷史劇《漢武大帝》《雍正王朝》可以看出,儒家的政治思想從來都只是掌權者利用的紙。當壹部傳記電影刻畫了人與時代的關系,就走上了正軌,而像《孔子》這樣的電影,不僅面臨著刻畫人與時代關系的任務,還有壹個更大的難度,那就是孔子身上的聖人光環。對於這種光環,孔子自嘲辦公室狗的記載是破解的利器。導演的高明之處不僅在於選擇利器打破氣場,還在於在壹些關鍵點上與古人進行“心靈溝通”,對古人有很好的了解,比如《紫劍南子》的場景。我所擔心的那種港式的過度戲謔並沒有出現,而是對《史記》中記載的醜聞的壹種點到為止,略顯正氣,又有些古雅的詩意。周潤發的表現略顯感動,內心波瀾不興。南子風情萬種,看著有趣又恰到好處,讓人會心壹笑。對比《論語》中的孔子,他出來對天發誓“子不在,天厭之!”厭倦了!“要有趣可信。史料中的孔子有些教條,這是孔子前半部分無法避免的。好在前半部分有故事支撐,說教還過得去。
電影《孔子》比我想象的要好得多。起初聽說編劇陳汗用《赤壁》震驚眾生,我的期望值低了很多。沒想到,在中國拍歷史劇從來沒有失敗過的胡玫的把握下,被重視了。編劇和導演以及周潤發等主演把孔子請下了千百年的神壇,讓我們面對面地感受這位神仙在那個時代的經歷和他天真的人生理想。《桑門狗》的作者李陵說,孔子其實是堂吉訶德式的人物,理想主義,不被時代接受,所以失去了精神家園,不得不流浪。即使他沒有環遊世界,他的思想也只能選擇流浪。在我看來,那個不被時代接受卻堅持自己美好追求的孔子形象,遠比那個不茍言笑的聖人可信。胡玫多年來壹直專註於歷史劇。這次他導演這部歷史人物片,就是這麽穩妥妥妥的。在劇本紮實的前提下,他對歷史人物的解讀能力遠超國內很多導演,這對於歷史題材和古裝題材豐富的中國電影也是有啟發意義的。周潤發的表現絕對是他新世紀以來最好的壹次,遠勝於《臥虎藏龍》中的俠客。周迅靈動的笑容和南子壹脈相承,奚仲文的藝術成就了那個古老中國的古雅之美。但是發行方也逃不過大思維,壹直強調的春秋大戰的大場面都過去了,很多特效看起來也很粗糙。
有趣的是,電影《孔子》總是與“去經典化”和“反權威”有關。從壹開始周潤發面對質疑追問“孔子到底是人還是神”,到網上盛傳的“跪在門口”事件,這部關於某些人的聖人的影片,其實閃現的是人性化、反權威、去經典化和講“四化”的精神。
至於遺憾,或者說我認為不足的地方,因為我對孔子的看法和王小波對他的評價很接近:壹個充滿真理的老天真,他講課的地方很有意思,可能學的東西不多,但是自由有趣的氛圍令人向往。這部電影讓我加深了孔子也是悲劇的觀念。但孔子除了自嘲自己丟了官職,壹直太過嚴肅,並沒有更多有趣的點,尤其是魯國政治時期,經常在對話中加入《論語》中的名句“子曰”,夠狠的。而我最喜歡的人是孔子和幾個弟子坐在壹起。當聽了他們各自的抱負後,他們不同意魯茲、尤然等人想當官的想法。只有曾點說:“晚春者,春裝已畢,狀元五六,童子六七。洗澡差不多是演繹,風在跳舞,他們唱著歌回來了!”這種對悠閑生活的向往,讓孔子感嘆:“我與點!”“這樣的浪漫讓我向往,可惜片中沒有筆墨。
《論語》只是孔子和弟子的聊天記錄。千百年來對孔子的神聖化和修飾,給了他真面目,讓老人“洗心革面”被他與時代的不妥協,他作為理想主義者的漂泊事跡所感動,更不用說春秋筆法的韻味了。當時《墨攻》被大陸導演指責“我為什麽要改編日本漫畫?”但是中國人連用現代藝術手段普及古典主義的意識都沒有,而日本漫畫《莫攻》能以這樣的通俗故事讓人們了解墨家思想,也是壹件好事。說別人解讀不好,自己卻不解讀,這才是最可怕的。他們只把古人當牌坊,在牌坊的陰影下自慰。中國文化遮蔽了整個世界。所以,孔子的嘗試已經值得鼓掌。已由河北青年報發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