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農:杜甫最早的詩
顧農
“詩聖”杜甫(712~770)的詩現存壹千四百多首,絕大部分是他四十歲以後的作品;而事實上杜甫從事詩歌創作甚早,據他本人後來在《壯遊》壹詩中所說,開始於七歲,(“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到十四五歲,已經“出遊翰墨場”,在當地詩壇上嶄露頭角;稍後更有了“李邕求識面,王翰願為鄰”(《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這樣這樣的盛名。李、王皆為壹時聞人。
於是杜甫早年作品的情況如何,現存最早的是哪幾首,就成了讀者很關心的問題。
最為流行的杜詩註本仇兆鰲《杜少陵集詳註》(或稱《杜詩詳註》)是按年編排的,其卷壹的前三首是:《遊龍門奉先寺》、《望嶽》和《登兗州城樓》,壹般認為這些就是現存最早的杜甫詩;而著名的老壹代學者洪業先生(1893~1980)在《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壹書中不取此說,另以《夜宴左氏莊》為第壹首,並論定其寫作時間是開元二十三年(735)暮春。按該詩雲:
林風纖月落,衣露靜琴張。暗水流花徑,春星帶草堂。檢書燒燭短,看劍引杯長。詩罷聞吳詠,扁舟意不忘。
洪先生分析說:
杜甫在南方已經遊歷了好些時候,也許有幾年了,他可能已經學會了足夠多的吳方言,能夠理解吳詠……我傾向於認為,如果將此詩系年於南方遊歷結束的735年暮春,它將變得極富意味。(曾祥波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版,第27~28頁)
他又補充說:
二十年前,我遵循前人註釋,認為杜甫在712年至735年的詩歌都沒有保存下來。現在我改變了這個觀點,將此詩系年於735年。因為詩中提到了吳地方言(“吳詠”),這使我相信此詩作於東南遊歷時期。它甚至可能是735年之前寫的。杜甫“檢書”“看劍”也許跟他即將返回、準備科舉考試有關。我甚至認為……《江南逢李龜年》也最好系年在735年之前。(前引書,第27頁)
洪先生這本大著是他在美國用英語寫成的,出版於1952年;後來到1962年,他在《我怎樣寫杜甫》壹文中進而指出:《江南逢李龜年》壹詩“也當是遊吳越時作。當初我受前人影響,仍放此詩於湖南詩內;且疑‘江南’或是‘湖南’之誤,更沈靜思維,則覺不但‘江南’不誤,而且此詩之容態俏生,氣韻飄揚,不似杜甫湖南時詩之多悲哀沈郁,而可合於杜甫二十三歲左右‘越女天下白,鏡湖五月涼’之環境。當時杜甫在江南遊興方濃,當較《夜宴左氏莊》為更早。”(前引書,第362頁)
這樣洪業先生就將杜甫最早的詩作安頓在他青年時代漫遊吳越之時,那時詩人二十多歲。
洪業先生這本《杜甫》壹直到六十年後才有中文譯本,但讀起來仍然很有新意,特別是關於詩作的系年和生平的考校,多有深入細致的討論,在許多細節問題上似較聞壹多先生的《少陵先生年譜會箋》更為體會入微。中譯本出於專家之手,清晰流暢,讀起來非常舒服;有若幹譯者註,水平很高,附錄豐富,尤便參考。
先前洪先生做過壹部《杜詩引得》(1940年),對杜詩的文本非常熟悉,為進壹步研究打下極好的基礎。那種“堪靠燈”式的引得即壹字不漏的索引,實為研究的利器,因為可以根據任何壹個字就能查出杜詩的原作,而依靠書後的各本編次表,又能了解到其詩在該引得之底本(南宋寶慶本郭知達集註《九家註杜詩》)及其他二十多種杜集版本中的卷次。這樣的工具書,編起來很麻煩,而用起來很方便。洪先生早年在燕京大學主持其事,作出過重大的貢獻。
但是研究古人的詩單是用歷史考證的方法還很不夠,杜甫的詩因為多涉時事,可以大致推知其寫作時間的相當多,而要逐首系年仍然大有困難,或者也不壹定必要。即如《江南逢李龜年》和《夜宴左氏莊》這兩首,是否就壹定作於漫遊吳越之時,因而是現存的最早作品,照我看仍然難說得很,前者尤其不像,其詩雲:
岐王宅裏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當杜甫在吳越漫遊時,年紀輕輕,尚未出道,他同岐王李範、秘書監崔滌(崔九)這些高踞於首都上層的大人物未必認得,更未必熟悉;所以這首詩基本上不可能作於他的青年時代。提到“聞吳詠”的詩倒是有可能作於他尚在吳越之時,但也不能肯定,在別的地方,也未嘗不能“聞吳詠”。臨近考試才來“檢書”,像當下某些臨時抱佛腳的考生似的,似乎不大像杜甫的做派;在外地旅遊,帶許多卷軸書籍,很是累贅——這樣看來,《夜宴左氏莊》恐怕也並非作於“南方遊歷結束的735年暮春”,而更可能在稍晚些的時候。
杜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