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是古代傳說中的百鳥之王,雄為鳳,雌為凰,合稱鳳凰。
根據《山海經南山經》和《海外西經》等古籍中的描述,鳳凰身形似鶴,是壹種高足大鳥,身有五彩,善於舞蹈,能夠帶來安寧,因為有時候又被稱為“舞鳥”。
為了對應象征男性帝王的龍,鳳凰的形象開始趨向“雌性化”,鳳凰壹詞中原本特指雄鳥的“凰”字被弱化,甚至忽略,直接用“鳳”,比如鳳釵,鳳冠,鳳舞等。鳳凰開始變得更加高貴,華麗還具備神性。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鳳凰被譽為“羽蟲之長”“百鳥之王”,出現“百鳥朝鳳”。
鳳凰的起源
鳳凰的起源約在新石器時代,原始社會彩陶上的很多鳥紋是鳳凰的雛形,距今約7400年的湖南洪江高廟文化遺址中,出土了壹件白色陶罐,其頸部和肩部各戳印有東方神鳥(包括獸面、太陽)圖案,壹只朝向正面,壹只側面回首。
據考古專家鑒定,這件陶器上的神鳥圖案即鳳凰,要比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遺址中發現的鳳凰圖案至少要早400年,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最早的鳳凰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