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油紙傘的發展歷史

油紙傘的發展歷史

中國制傘歷史悠久,最早的傘由魯班的妻子雲氏發明。據傳,早在春秋末年,我國古代著名木工師傅魯班常在野外作業,若遇下雨,常被淋濕。古籍上記載:“雲氏劈竹為條,蒙以獸皮,收攏如棍,張開如蓋”,意思是說魯班妻子雲氏想做壹種能遮雨的東西,她就把竹子劈成細條,在細條上蒙上獸皮,樣子象“亭子”,收攏如棍,張開如蓋。實際上,這就是後來的傘。

油紙傘的使用歷史已有2000多年。以手工削制的竹條做傘架,以塗刷天然防水桐油的皮棉紙做傘面。油紙傘是世界上最早的雨傘,純手工制成,全部取材於天然,是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

在公元前十壹世紀時,就有了用帛制成的傘,但只有上等人才能用。顯示統治者威嚴的黃色“華蓋傘”據查證是戰國時秦穆公最先使用,壹直延續到清代。

東漢蔡倫發明紙後,就出現了在紙面上塗熟桐油的油紙傘,但那時的傘主要是黃紙做成,這說明我國油紙傘的歷史距今2000年左右。

唐代,油紙傘廣泛在民間使用。這壹時期,由於專門用於書畫宣紙的出現,出現了專門用宣紙做傘面、書畫家在傘面寫字繪畫的書畫油紙傘。也是這壹時期,油紙傘傳播至日本、韓國、臺灣、南洋等地。

宋代廣泛使用“綠油傘”,顏色以綠色為主,在著名的《清明上河圖》中,熱鬧的集市上人們用的就是這種“綠油傘”。

到了元代,由於棉布的發明,出現了棉布上油的油布傘,據說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回國時,帶去了中國的油布傘,歐洲人經過改進,進而發展成了現代意義的折疊傘。元代以後,油紙傘、油布傘壹直是我國民間主要的雨具工具。

明清代時期,油紙傘在民間廣泛使用,同時這壹時期的書畫家們也喜歡在傘上創作。清代以後壹直到上世紀70年代,油紙傘壹直是民間主要的雨具工具。油紙傘除了是擋陽遮雨的日常用品外,也是傳統的嫁娶婚俗禮儀壹項不可或缺的物品。

油紙傘的制作過程

傳統的油紙傘的制作過程非常繁瑣,全部依賴手工完成。民間有諺語:工序七十二道半,搬進搬出不肖算。大致來講,分成如下幾步:

1、刨竹青皮:制作傘骨的第壹步是取合適的竹節,然後刮去竹青皮。

2、劈條傘骨:大竹筒分劈成小塊,小塊再繼續分劈成長條。

3、削尖傘骨:分劈的單根傘骨的壹端還需要被削尖細。

4、傘骨穿線傘頭:上傘頭和下傘托的結構類似,都是用來承載連結傘骨的,壹般就是用整塊的實心木頭給鑿修出來的。

除了要在傘骨頂部鉆孔,傘頭上同樣需要打孔,然後才像下圖這樣壹起去穿線進行連結,然後壹根根傘骨嵌進去。上傘頭和傘長骨連結好後,下傘托和傘短骨也是同樣的制作和穿線連結過程。

5、長骨穿線短骨:開合結構的4個部分,傘頭連好了傘長骨,傘托連好了傘短骨,自然還有傘長骨和傘短骨的相連。然後是再來好幾輪的穿針引線,把長傘骨和短長骨連起來。

6、開合測試:雖然這時候還沒插上傘桿,但開合的結構可以測試下,看整個撐傘收傘的動作是否順滑。

7、網傘定型:傘骨和傘骨之間還沒有確定固定的開合路徑,這就需要把下整個傘架給用線網住定型了。下圖制傘師傅手裏拿的定距工具叫折子,每卡壹次就是傘骨和傘骨間壹個固定的網線距離。

五六次的纏線固定,就把傘面上的傘骨給分布均勻了。讓每壹根傘骨的開合都是固定的開合路徑,以此增加整把傘的穩定性,也就更耐用了。

8、繞線渡傘:渡傘的步驟有的是在這時候,也有的是在整把傘都制作完成後。油紙傘的渡傘壹般每壹層都會用到不同顏色的絲線。不僅是為了繁復的幾何美,同時也為了支撐和穩固傘短骨們。

9、糊傘紙面:在傘骨上刷好漿糊後,就可以把宣紙這麽壹層層的貼好到傘骨內外了。除了糊了上傘面,當然還得糊下傘面和包邊。有的傳統工藝也會用到柿子水當天然膠水,就是榨柿子得到的黏糊糊的柿子汁。

10、手繪傘面:這裏的顏料都是混過桐油的,這樣的處理能防暈染,在紙面著色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