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文學發展史上壹個充滿活力的創新期,詩、賦、小說等體裁,在這壹時期都出現了新的時代特點,並奠定了它們在此後的發展方向。
從思想文化的角度來看,魏晉南北朝文學出現的這些"新變",與佛教在中土的傳播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文學史上所說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始於東漢建安年代,迄於隋統壹,歷時約四百年,這壹時期的歷史情況比較復雜。南北朝文學是文學研究整體中的壹門重要學科。建國以來,收各大專院校、科研機構集體編寫和專家個人編寫出版的中國文學史各有特色,其中有些著作還發生過較大影響。
從魏晉開始,歷經南北朝,包括唐代前期,是中國文學中古期的第壹段。綜觀這段文學,是以五七言古近體詩的興盛為標誌的。五古在魏晉南北朝進入高潮,七古和五七言近體在唐代前期臻於鼎盛。魏晉南北朝期間,文學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文學的自覺和文學創作的個性化,在這些變化中是最有意義的,正是由此引發了壹系列其他的變化和發展。這期間宮廷起著核心的作用,以宮廷為中心形成文學集團。集團內部的趨同性,使文學在這壹段時間內呈現出壹種群體性的風格,另壹段時間又呈現為另壹種風格,從而使文學發展的階段性相當明顯。
近體詩
劉勰像
劉勰《文心雕龍》的出現標誌著中國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建立了完整的體系。《文心雕龍》***50篇,包括總論5篇,文體論20篇,創作論19篇,批評論5篇,最後壹篇《序誌》是全書的自序。它的內容博大精深,主要的貢獻在以下兩個方面:壹、論述了文學發展的外部原因和內部規律。在《文心雕龍》中創作論這壹部分是全書精粹,書中有許多精辟的概括,如"神思"、"體性"、"風骨"、"定勢"、"情采"、"隱秀"等,涉及形象思維、藝術想象、藝術風格、藝術構思等許多重要的問題,具有很高的理論價值。
中國古代小說有兩個系統,即文言小說系統和白話小說系統。魏晉南北朝時期,只是文言小說。這時的小說可以統稱之為筆記體小說,采用文言,篇幅短小,記敘社會上流傳的奇異故事,人物的逸聞軼事或其只言片語。在故事情節的敘述、人物性格的描寫等方面都已初具規模。作品的數量也已相當可觀。但就作者的主觀意圖而言,還只是當成真實的事情來寫,而缺少藝術的虛構。
魏晉南北朝繪畫
魏晉以後,詩學擺脫了經學的束縛,整個文學思潮的方向也是脫離儒家所強調的政治教化的需要,尋找文學自身獨立存在的意義。這時提出了壹些嶄新的概念和理論,如風骨、風韻、形象,以及言意關系、形神關系等,並且形成了重意象、重風骨、重氣韻的審美思想。詩歌求言外之意,音樂求弦外之音,繪畫求象外之趣,各類文藝形式之間互相溝通的這種自覺的美學追求,標誌著壹個新的文學時代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