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宋代各類民族的主要特點

宋代各類民族的主要特點

 契丹指中古出現在中國東北地區的壹個民族,亦指這個民族所建立的政權。

契丹族源於東胡後裔鮮卑的柔然部。她以原意為鑌鐵的“契丹”壹詞作為民族稱號,來象征契丹人頑強的意誌和堅不可摧的民族精神。歷史文獻最早記載契丹族開始於公元389年。

契丹文化是遼代文化的主體,在中亞與歐洲均有著廣泛的影響,其遺俗遺風,歷經金、元、清諸朝,以至今日,相沿不斷。

在文化上,契丹人依照漢字創造了兩種類型不同的文字,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 契丹族是壹個歷史文化悠久的民族,據史書記載,契丹原先沒有文字,建立的遼王朝後,由於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發展的需要和民族意識的覺醒,曾參照漢字的形體結構,先後創制了兩種契丹文字,即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用以記錄契丹語。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的區別不是因為字寫得大小,而是因為創制時間的先後和拼音程度的強弱。先創制的拼音制度不太完備的稱大字,後創制的拼音形式比較完備的稱小字。

公元920年春正月,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下令創制契丹大字,秋9月制成,詔令頒發。這種大字是采用漢字加以簡化或增添筆劃而成的。解放前遼慶陵出土的“哀冊”上所寫的文字,都是大字。後來在慶陵壁畫上和許多遼代陶器上,也發現這種契丹大字。

契丹小字,據史載是皇子叠刺創制的。解放後,遼寧錦西縣狐山遼蕭孝忠墓所出土的墓誌和義縣、建平縣所出土的銅器、銀器上的契丹文字,就是這種契丹小字。

契丹文字使用了好幾百年,但因通讀不易,所以並沒有深入民間,可是,它極大地影響了西夏和女真文字,是契丹族對文化的壹大貢獻。語言文字類黑水城文獻中有多種有關西夏文的字典、辭書、語音表等資料,如西夏文、漢文雙解詞語集《番漢合時掌中珠》,註釋西夏文字形、音、義的韻書《文海》,西夏文字書《音同》等,對研究西夏文無疑是至為珍貴的資料。歷史法律類西夏王朝有著完備的法律體系,然而漢文史料失於記載,黑水城西夏文獻中卻保存多種西夏文法律文獻,最為著名的是《天盛改舊新定律令》。這部法典原為20卷,今存19卷,1300多頁,是我國古代繼印行《宋刑統》後又壹部公開刻印頒行的王朝法典,也是第壹部用少數民族文字印行的法典。它吸收了唐、宋律的精華,並在形式和內容上進行創新,形成自己的特點,非常接近現代法律條文形式。文學類西夏文學作品傳世極少,黑水城文獻中有西夏文詩歌的寫本和刻本,保存數十首詩歌,反映西夏詩歌的藝術成就。西夏文諺語集《新集錦合辭》中,保存大量多種類型的西夏諺語,以醇厚的民族風格展示了西夏社會風情與黨項羌的民族倫理、道德觀念。古籍譯文類西夏統治者積極借鑒中原文化,翻譯了大量的漢文典籍,如《論語》、《孟子》、《孫子兵法》、《孝經》等都有西夏文譯本。特別是唐代於立政編撰的類書《類林》,失傳已久,敦煌文獻中只存零篇斷簡,而西夏文刻本則保存完整,通過翻譯整理補充,能使這壹失傳千載的古籍重現原貌。佛教經典類西夏統治者信奉佛法,在境內大力推行佛教,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翻譯、抄刻佛經。這些佛教經典有的譯自漢文大藏經,有的譯自藏文大藏經,也有自己編撰的文獻,是研究西夏佛教史,乃至中國佛教史的重要資料。?西夏王朝重視刻印事業,政府機構專門設置刻字司,黑水城文獻中即有刻字司的作品。西夏文佛經前的版畫,刀法嫻熟,印制精美,場面恢弘,風格獨特。西夏文文獻版式多種多樣,規格不壹,大的盈尺,小的僅寸余。其裝幀方式有卷軸裝、經折裝、蝴蝶裝、包背裝、線裝等,從中可以揭示中國書籍裝幀藝術發展演變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