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伊河的流域概況

伊河的流域概況

伊河及其幹流洛河,是洛陽地區的重要河流,不僅使流域內的經濟得到發展,而且孕育了豐富的歷史文化,被稱為伊洛文化。

二裏頭遺址位於偃師伊洛二水之間。考古發掘和研究表明,這裏是公元前20世紀中國乃至東亞地區最早的具有明確城市規劃的大型都邑。這裏有中國最早的城市主幹道網,最早的宮城,最早的宮殿建築群,最早的封閉式官營手工業作坊區,最早的青銅禮樂樂器群、兵器群以及青銅器鑄造作坊,最早的綠松石器作坊,最早的使用雙輪車的證據等。這在當時的東亞大陸都是獨壹無二的。二裏頭文化遺址,是當之無愧的“最早的中國”、“華夏第壹王都”,是黃河和長江流域這壹東亞文明的腹心地區由“多元化”的邦國文明走向“壹體化”的王朝文明的開始。

伊河支流杜康河,傳說酒祖杜康造酒於此而得名。《水經註》記載,杜康河“源出牛山,會於伊,長十裏”。牛山,伊川縣葛寨鄉黃兌村南的壹座小山。杜康河自此流經汝陽縣蔡店鄉、伊川縣白元鄉,註入伊河。伊川、汝陽兩縣境內尤其是杜康河沿岸出土了眾多先秦時期的酒器、酒具,還發現了杜康造酒的遺跡。兩縣依托這些歷史資源,在20世紀70年代先後恢復杜康酒釀制工藝,都壹度成為國內白酒行業的知名品牌,遠銷海外。

伊河支流順陽河,源於宜陽縣董王莊鄉,經伊川縣鳴臯鎮註入伊河,《八百老虎鬧京城》、《韋大膽鬥鬼》、《神鑼》、《狐仙秀秀》、《黑畫孟》等傳說在鳴臯鎮壹帶廣為流傳。

伊河支流幹河,與劉秀有關。傳說東漢末年,王莽追趕劉秀,劉秀策馬來到鳴臯鎮南,壹條大河擋住了去路。眼看王莽緊追不舍,劉秀騎的馬卻口渴難忍,俯下身子痛飲河水。劉秀氣急地說:“喝,喝,喝,難道妳能把水喝幹!”話音未落,大河頓幹,劉秀跨馬而去。後人便把這條河叫做幹河。

伊川盆地,有了杜康河等眾多支流的匯入,伊河中遊水面變得開闊,水溫升高,兩岸的窪地常年積水,從而形成特有的沼澤帶,為水稻生長提供了絕好的小環境。加上這段河床布滿大大小小的鵝卵石,河水中富含眾多礦物質成分,使伊河川區的稻米格外香甜,和孟津縣會盟鎮壹起,並稱洛陽兩大水稻產區。伊河川區水稻種植,主要分布在鳴臯、平等、白元等鄉鎮,尤其以鳴臯鎮東部“姬家灘”產的大米最為有名,曾有“貢米”之說。洛陽市占總土壤面積0.12%的水稻土,就主要分布在鳴臯鎮和汝陽縣小店、城關3個鄉鎮。

龍門,位於伊河進入洛陽地區的邊界上。龍門歷史悠久。附近的廣化寺溝、郭家寨壹帶發現有臼齒等豐富的古脊椎動物化石,是龍門地區在地質史上滄桑之變的見證。龍門西山南端魏灣村北發現有四千年前原始社會晚期的聚落遺址,出土較多的石器和陶器,表明中國人的祖先早已在這裏生息繁衍。進入文明時代以後,夏禹治水,曾“鑿伊闕,通龍門”,《淮南子》、《越絕書》等古籍多有記載。東周稱龍門為“闕塞”、“伊闕”,蓋因其似門闕故名。龍門有石銘始於曹魏黃初四年(223年)伊水暴漲之記載。西晉時龍門又名“闕口”,築“山寺”於此,且於元康五年(295年)在兩山間平通石路。隋代始有“龍門”之稱。《元和郡縣圖誌》載:“初,煬帝嘗登邙山,觀伊闕,顧曰:‘此非龍門耶?自古何因不建都於此?’仆射蘇威對曰:‘自古非不知,以俟陛下。’帝大悅,遂議都焉。”因封建皇帝擬己為“龍”,故將正對都城皇宮的伊闕改稱龍門。

龍門自古為險關要隘和兵家必爭之地,歷代守禦或攻取洛陽者,大多於此布陣激戰。公元前516年,“晉知躒、趙鞅帥師納王,使汝寬守伊闕”。公元前293年,秦將白起在伊闕以南消滅韓、魏聯軍24萬。公元184年,東漢靈帝為防備黃巾軍,曾在洛陽四圍置伊闕等八關,龍門自此正式設關。公元620年,唐李世民圍攻洛陽,擊王世充,曾派“行軍總管史萬寶自宜陽南據龍門”。

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區以南13公裏伊河兩岸的龍門山山崖上。因它近於都城,其勢天成,風景壯麗,石質優良,氣候溫和,故而古人擇此為石窟開鑿之地。龍門石窟群開創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493年)之際。據統計,兩山存窟龕2345個,造像10萬余尊,碑刻題記2800多塊(通),佛塔50多座。在整個石窟中,北魏造像約占1/3,全部在西山,最有代表性的洞窟有古陽洞、賓陽中洞、蓮花洞、皇甫公窟和魏字洞等;唐代造像幾乎占2/3,大部分在西山,自武則天時轉移到東山,最有代表性的洞窟有潛溪寺、賓陽南洞、奉先寺大像龕、萬佛洞、極南洞和東山大萬伍佛洞、看經寺等。其中古陽洞開鑿最早,內容最豐富;賓陽洞最為富麗堂皇;奉先寺大像龕規模最大,造像藝術極為精湛。因此可說龍門石窟是壹處精深龐大、蘊涵豐厚的石刻藝術博物館。它與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佛教石窟藝術寶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