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我國音樂理論工作的壹點看法》(《中國音樂學》1986年第3期)
《對我國西方音樂史研究現狀的思考》(《中國音樂學》1986年第4期)
《音樂體驗的層次與方式》(《人民音樂》1986年第8期)
《自我意識與音樂思維》(與孫國忠、洛秦合作,《上海藝術家》1987年第2期)
《音樂史家的自詰與迷惑》(《中國音樂學》1989年第2期)
《現代音樂的荒誕狀態》(《中國音樂報》1989年2月3日第3版)
《在突破中尋找自身》(《中國音樂報》1989年3月17日第3版)
《1989年音樂學方法論研究綜述》(《中國音樂年鑒》1990年卷)
《實證主義及其衰落--二次大戰後英美音樂學發展述評》(《中國音樂學》1990年第1期)
《論西方音樂研究在我國的重建》(《黃鐘》1990年第1期)
《關於西方音樂書目翻譯的選題推薦》(《音樂學術信息》1990年第1期)
《尋找自立--談西方音樂研究在中國的意義》(《人民音樂》1990年第2期)
《荒誕及其本質--西方先鋒派音樂中的主體拋棄與自我肯定》(《音樂生活》1990年第3期)
《作為人文學科的音樂學》(《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1年第2期)
《莫紮特歌劇重唱中音樂與動作的關系》(上、下,《音樂藝術》1992年第2期、第3期)
《西方音樂研究的主要領域及其代表著述》(上、下, 《藝苑》音樂版,1992年第2期、第3
期。)
《作曲家與歌劇腳本作家的關系》(《音樂研究》1993年第4期)
《無言的懇談--漫話室內樂》(《音樂愛好者》1994年第5期)
《音樂斷想》(十二則,《音樂愛好者》1994年第6期)
《今日權威碟評》(CD樂評四則,《音樂愛好者》1994年第6期)
《音樂中的幽默》(《音樂愛好者》,1995年第1期)
《西方音樂斷代史研究導論》 (上、下,與孫國忠合作,《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5年第2期、
第3期)
《為音樂學辯護--再論音樂學的人文學科性質》 (《中國音樂學》1995年第4期。本文曾獲
上海市九四年至九五年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論文類三等獎)
《聽樂與讀樂》(《音樂愛好者》1995年第6期)
《悲歌經典莎翁情--寫在古諾歌劇〈羅密歐與朱麗葉〉在滬首演之際》(《歌劇藝術研究》1996
年第3期。刪節版《古諾歌劇〈羅密歐與朱麗葉〉》,載《新民晚報》1996年5月26日第15版。
《唱片感受與現場體驗》(《現代音響技術》1996年第7號)
《孤傲天才 現代隱士--記鋼琴怪傑格倫·古爾德》(《東方歌聲》1996年第11期)
《個體感悟與東方寓言--評97上海國際廣播音樂節海外華人作品音樂會》(《音樂周報》1997
年12月19日第3版)
《探索音樂史:方法論反思四題》(《中國音樂學》1998年第1期)
《經典故事 重新詮釋--劉敦南舞劇〈梁祝〉觀後》(《人民音樂》1998每第1期)
《責任與人性的沖突――寫在中國首演〈阿依達〉之際》(《文匯報》1998年9月2日第8版"筆會"專刊,《歌劇藝術研究》1998年第6期轉載)
《音樂的心靈回聲――賀〈音樂愛好者〉發刊百期》(《文匯報》1998年10月18日第4版"筆會"專刊)
《浮士德傳奇的歌劇演繹》(《文匯報》1998年11月15日"筆會"專刊第4版;《歌劇藝術研究》1999年第1期轉載)
《歌劇〈浮士德〉:背景、詮釋與評價》(上海大劇院98年11月下旬上演歌劇《浮士德》節目單專論)
《古諾〈浮士德〉的上海之旅》(《新民晚報》1998年11月20日第32版;《歌劇藝術研究》
1999年第1期轉載)
《論歌劇與音樂劇的不同美學品格:起源、音樂功能與展望》(《歌劇藝術研究》1998年第
6期》)
《普契尼的歌劇創作道路》(《音樂藝術》1998年第4期)
《體驗合奏之樂》《新民晚報》(1998年12月18日第32版)
《1996年西方音樂研究綜述》(載《中國音樂年鑒》1997卷)
《解讀〈茶花女〉:現實主義與心理洞察》(載1999年12月上海大劇院演出《茶花女》節
目單,後轉載於《音樂愛好者》2000年第1期)
《歌劇的真諦:以音樂承載戲劇――評克爾曼的〈作為戲劇的歌劇〉》(《音樂藝術》2000
年第1期)
《期待鄭京和》(《新民晚報》(2000年4月6日第17版)
《〈西方文明中的音樂〉譯後瑣記》(《音樂藝術》2000年第2期)
《堅守抑或退卻?》(《文匯報》2000年2月24日第11版)
《"專業樂迷"自白錄》(《文匯報》2000年7月4日第11版)
《〈簡明牛津音樂史〉簡介》(《音樂愛好者》2000年第3期)
《巴赫的神性》(《愛樂》2000年第3期)
《啟蒙和覺醒――莫紮特〈魔笛〉的內》(《文匯報》9月9日第9版)
《非常時代的詩意鍛造――重聽田豐交響合唱〈為毛澤東詩詞譜曲五首〉》(《音樂周報》2000
年9月15日第3版)
《科普蘭研究的新啟示――讀何平新著〈科普蘭與他的音樂世界〉》(《中國音樂學》2000年第3
期。)
《世界兒童鋼琴名曲集》註釋解說(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1年)
《〈二十世紀十大音樂家〉緒論》( 載《二十世紀十大音樂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未來的同代人――古斯塔夫·馬勒》(載《二十世紀十大音樂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藝術歌曲創作漫談――全國藝術院校藝術歌曲創作比賽觀後記》(《人民音樂》2001年第2期)
《尋訪中國音樂之"真"》(《讀書》2001年第2期)
《〈西方文明中的音樂〉中譯本前言》(刪節版,《音樂愛好者》2001年第2期;另,此文的全
文以""超越時間"的音樂史"為題刊登在《讀書》雜誌2001年第10期)
《威爾第百年祭》(《愛樂》2000年第1、2期合刊)
《展望理想的"音樂學生態"》(《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
《命運無情――談柴科夫斯基的歌劇《黑桃皇後》》(《新民晚報》2001年5月27日第12版)
《藝無止境――從李雲迪獲得肖邦鋼琴比賽大獎說起》(《文匯報》2001年7月11日第11版)
《以音樂透析政治――上海大劇院音樂會歌劇〈唐·卡洛〉觀後》(《愛樂》2001年第9期)
《形式的困境》(舒巧與楊燕迪對話錄,《藝術世界》2001年第11期)
《豪放的或雋永的》(回顧中國的愛樂雜誌,《中國圖書商報》書評周刊,2001年11月1日,
第23版)
《聽莫紮特三境》(載《文匯報》5月28日,《愛樂》2002年第4期)
《現代音樂與中西文化――從《響趣》音樂會談起》(瞿小松、楊燕迪、孫國忠三人談話錄,《愛
樂》2002 年第6期)
《中西音樂文化比較筆談》(載《光明日報》2002年3月21日)
《音樂的"雙城薈萃"》(《人民音樂》2002年第9期。刪節版載《文匯報》2002年7月27日)
《〈波希米亞人〉的詩意》(載《文匯報》2002年12月22日第八版)
《日常生活的詩意――〈波希米亞人〉觀後》(《歌劇藝術研究》2003年第1期)
《經典的枕邊書》(《劍橋插圖音樂指南》書評),《中國圖書商報》2003年1月10日第8版;
另轉載於《音樂愛好者》2003年第2期,更名為《學術型的音樂普及――讀〈劍橋插圖音樂指
南〉》)。
《19世紀浪漫主義的交響音樂》(載《美的啟迪――全國著名專家談美育》,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3年, 第239-273頁)
《音樂與媒體》(《文匯報》2003年4月30日第13版《音樂·鑒賞》)。
《社會批判與人性和解――〈費加羅的婚姻〉的人文/音樂解讀》(《歌劇藝術》2003年第3
)
6、《聽音尋路――論譚盾的新作〈地圖〉兼及其它》(《文匯報》2003年8月8日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