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ū zhèn hēng
2 英文參考Zhu Zhenheng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註解朱震亨(12811358年),為元代醫學家[1],金元四家之壹[1]。“滋陰派”的創始人。字彥修,又稱丹溪[2]。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2]。自幼學習四書五經和程朱理學,三十歲後才開始學醫[2]。他遍走江蘇、浙江、安徽各地訪求名醫,後從羅知悌學醫[2]。認真鉆研《內經》等古醫書,學術上受到劉完素、李杲等影響較大,並對劉完素火熱學說有進壹步發展,倡“陽有余陰不足”論[2]。根據《內經》論證“相火”有常有變,認為人體有賴於“相火”以溫養臟腑和推動功能活動,但“相火”易於妄動,壹旦相火妄動就會耗傷精血發生病變[2]。在養生方面,主張節制食欲, *** ,以保養陰分[2]。臨床治療上主張滋陰降火,善用滋陰降火藥,後世稱其學術派別為養陰派(或滋陰派)[2]。他所創用的越鞠丸、大補陰丸、瓊玉膏等至今仍為常用方劑[2]。主張臨證時要靈活用藥,反對當時壹些醫家忽視辨證,機械地搬用《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和濫用辛燥藥的做法[2]。著有《格致余論》、《丹溪心法》、《局方發揮》、《本草衍義補遺》等書[2]。他的學說不僅在國內受醫者推重,對國外(如日本等國)也有較大影響。
因世居丹溪,人又稱丹溪先生、丹溪翁,是元代婺州羲烏(今浙江義烏)人。初業儒,攻就徐謙學性理之學。徐氏系得朱熹四傳之學,震亨盡得其傳。後徐罹疾,醫皆不能療,三十歲時因母病,遂決心學醫,棄舉子業。其時盛行南宋《和劑局方》,溫燥之藥幾乎溢用,朱氏於此頗有異議。乃四出求師,企能糾正時弊。曾周遊天下,遍訪名師,後聞武林羅知悌為金劉完素之再傳弟子,集張從正及李杲兩家之長,擬前往就學。羅氏性倔之甚,震亨竟十次往返謁之,恭立門下,雨雪不能移其誌。羅氏頗受感動,終於接見並為之言學醫之要。朱氏得名醫指迷,學問大增,其功底原來已較豐厚,其後聲名遂大震。其學倡“陽常有余,陰常不足”之說,戒人節欲,以免相火妄動而煎灼真陰,以獲“陰平陽秘”之境地。其治善滋陰降火,自創方劑甚多,如大補陰丸、瓊玉膏等,皆為後世所重,後世尊為“養陰派”。其著作甚豐,重要者如《格致余論》、《金匱鉤玄》(壹名《平治薈萃》)、《局方發揮》、《本草衍義補遺》,尚有由其門人整理之著作如《丹溪醫案》、《丹溪醫論》、《脈因證治》、《丹溪心法》、《丹溪心法附余》。此外,尚有若幹署名丹溪,實為托名之著作,如《醫學發明》、《活法機要》、《脈訣指掌圖說》等。其門人甚多,著名者如戴思恭、王履等,皆有成就並傳其學。
朱震亨的生活年代較李杲、劉完素、張從正晚,但在學術理論上,可以說是集前三者之大成,是最完整、最詳備的。
朱丹溪自幼好學,記憶力極強,能“日誦千言”。三十歲的時候,他聽說有壹位許謙許文懿先生教授南宋理學家朱熹的學說,便前往拜師學藝。他才學淵博,對文史及哲學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詣,許先生也十分欣賞他。壹天,許先生對他說:“我患病日久,如果沒有壹個好的醫生為我治病,恐怕是不會好的。妳很聰明,又喜愛鉆研,如果學醫,壹定會是壹名好醫生。”朱丹讀30歲時,母親患胃病,便自學醫學知識為母親治好了病,對醫學本已有些了解,經老師壹提醒,便放棄了仕途,壹心求師學醫。
他聽說武林縣的羅知悌先生醫術十分精湛,曾做過禦醫,人稱“太無先生”,於是前去拜師。羅和悌從來不收學生,對他的到來也極不歡迎,幾次將他趕了出去。後來有人悄悄告訴羅先生這位是許文懿的學生,過分冷落他恐遭非議。羅和悌本已深為他的精神所感動,聽人這樣說,便將他招進屋中問道:“莫非妳就是朱彥候嗎?”當時的朱震亨已經小有名氣了。此時,他44歲,便開始從師學醫。羅和悌十分喜愛這個學生,將自己的本領傾囊相授。羅和悌是劉完素的再傳弟子,精通李杲、張從正的學術理論,可以說是集眾家之所長,又將《內經》、《難經》等書詳細講解給朱震亨,並每日讓他在壹旁看他治病,幾年之後,朱丹溪學成回到鄉裏,壹舉治好了老師幾十年無人能治好的病,名聲大震。當時的醫生受到宋朝局方的限制,只會用成方,不能辨證施治,也就多無療效。他們視其為異端之說,竟然自己選藥組方,但是見到了神奇的療效後,也就心悅誠服了,甚至有人要拜他為師。
朱丹溪生活在相對穩定的年代裏,那時的統治者整日尋歡作樂,生活奢靡浮華,身體 *** 虧損,形體羸弱,他就此社會現象創立了獨特的“滋陰派”。他認為人體“陽常有余,陰常不足”,這也是對劉完素的火熱論、李杲的脾胃論的又壹重要發揮。陽有余,若再用溫熱藥物是不合適的,必須使用清涼滋陰的藥物,才能治好這樣的病。同時,他也要求人們節飲食,減嗜欲以制“相火”之動。中醫學理論中,人體的生命中有君火與相火的差別,君火為生命之火,標誌著生與死的差別,相火則標誌人體生命活力,是支持人體生命活動的主要動力。好色貪杯,易使相火妄動, *** 耗損,對生命的消耗極大。因此,朱丹溪認為對此既不可妄攻,又不能蠻補,對於張子和與李杲的學說加以揉和折中,力主滋陰療法,並創建了許多流傳後世的著名方劑。他的學說可以說是四大家中的集大成者。
朱丹溪的著作為《格致余論》、《丹溪心法》、《局方發揮》等,他也成為了我國歷史的壹代名醫。金元四大家的出現,是宋朝的《局方》頒布以後,醫學上的壹次突破和進步,他們改變了當時醫生泥於舊方熟藥,不能積極辨證的醫療風氣,積極面對現實問題,辨證施治。而且皆非死守壹理,不變不活的保守派,學說的建立,也是在學術上糾正偏頗時使用的壹家之言,而在臨證時,他們同樣都十分重視辨證和分析,也決不會受到自己的學說的限制。李杲也對實證患者同樣使用攻下法,張子和見老弱兒童時也要使用補養的方法,這也許就是他們成功的重要原因。這裏,更給了我們壹個啟示,就是在學習別人的理論時,要敏於學而勤於思,懂得“學我者生似我者死”的道理。我們應該學習的是思維方式和學術特征,而對於方藥治法,則必須靈活使用,視具體情況而定。
《格致余論》全文在線閱讀:zhongyiguji.21tcm/606/gezhiyulun/index.s
《金匱鉤玄》全文在線閱讀:zhongyiguji.21tcm/552/jingouxuan/index.s
《丹溪治法心要》全文在線閱讀:zhongyiguji.21tcm/460/danxizhifaxinyao/index.s
《丹溪心法》全文在線閱讀:zhongyiguji.21tcm/558/danxixinfa/index.s
《丹溪手鏡》全文在線閱讀:zhongyiguji.21tcm/576/danxishoujing/index.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