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復仇,首先在魯為官,主張以德治國。在他的統治下,魯欣欣向榮,出現了夜不關門,路不拾遺的景象。以魯國的實力,對鄰國齊國構成威脅。於是設計了“甲骨”的鴻門宴,希望除掉陸。沒想到孔子早已識破了他的陰謀,他有計劃,沈著應對,不僅保住了國家的尊嚴,還取得了重大的外交勝利。
?半途而廢,棄官離魯。
為了“強公職”,他推行了“降三都”計劃,最終因觸及大大臣的根本利益而失敗。再加上魯當政者沈迷於歌舞,聽信小人讒言,所以不再用孔子。孔子壹心報效國家,卻沒有辦法報效國家。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野心,他帶領弟子環遊世界,卻處處碰壁。我不得不放棄官職,離開山東,開始了16年的流浪生活。
屢遭磨難,不改初衷。
?他們首先來到衛國。雖然他們歷盡艱辛,可惜英雄無用武之地,不得不選擇離開。然後準備去晉國,結果差點死在黃河裏。他在河邊嘆息。我感嘆自己壹天天老去,卻壹直沒有找到施展才華和抱負的機會。他們再次來到宋國,不想因為反對鋪張浪費而被強大的司馬桓荀嚇倒,最後被宋國驅逐。在去鄭的路上,他和弟子們失散了,就壹個人坐在城外的東門等著。由於露營多日,他窮困潦倒。門徒到處尋找他的下落,然後阿正人告訴他們:“在東門站著壹個人,他身高九英尺六英寸,眼睛扁平,額頭飽滿。.....這個人雖然看起來很體面,但是看起來很疲憊,無精打采,看起來很尷尬,就像丟了壹只主人沒有家可回的狗。不知是不是妳的老師?”弟子們根據鄭仁的描述找到了孔子,把鄭仁說的話告訴了孔子。面對別人的嘲笑,他不僅不生氣,還稱贊鄭人把他比作迷途的狗。這說明孔子盡管屢遭挫折和打擊,甚至到了壹貧如洗的地步,卻依然保持著良好的風度。有多少人能做到這種清高超然的氣質?走失的狗是壹個成語,指的是壹個人失去了靠山,無處可去,四處奔波。它出自《史記·孔子世家》。)後來因為小人得勢,不得不離開鄭皇後,然後投奔陳,但又因為戰亂而離開。孔子在周遊列國的過程中,對楚昭王非常欽佩,認為他是壹個聽從勸告、不迷信鬼神的賢明君主,所以壹心想去楚國。恰巧楚昭王派使臣去請孔子。於是孔子決定帶領弟子通過陳去楚國,蔡是必經之地。由於連年戰亂,到處都是難民,食物在途中被搶,師徒們忍饑挨餓,靠草皮和野果為生,日子過得很艱難。這時,陳、蔡二人的大夫聽說孔子壹行要去楚國,怕孔子幫助楚國強盛,就派兵包圍,想活捉他們。但是在危險中,孔子仍然彈琴、唱歌、傳道。看著師傅無憂無慮的樣子,心直口快的魯茲忍不住跑去問孔子:“難道老師不覺得我們已經到了窮的地步了嗎?”被控死罪,他慢吞吞地說:“真正的君子,即使在困境中也能沈著冷靜;小人遇到窮,就憋不住氣,脾氣不好,堅持不了原則。”他補充道,“犀牛不是老虎,但它在荒野中忙碌。原因是什麽?我們堅持以仁治國有錯嗎?我們到底怎麽了,以至於現在被圍困?”魯茲回答:“可能我們還沒有真正達到仁智的境界,所以別人不信任我們,不重用我們!””孔子對魯茲的回答很不滿意,接著說:“鐘繇,妳以為有仁心的人就會被信任,那麽伯夷和舒淇怎麽會因為不吃蘇洲而死在首陽山呢?怎麽會有像被挖出心臟壹樣的災難?所以,壹個仁者,絕不會因為壹時的困難而改變自己的氣節。魯茲出去,子貢進去。孔子問子貢同樣的問題。子貢回答說:“可能妳的仁學太宏大了,哪個國家能容得下妳,妳能不能把標準降低壹點?孔子不滿地說:“妳知道,優秀的農民善於播種和耕作,卻不能保證豐收;“優秀的工匠有好的技藝,但不能滿足所有人的要求。所以君子主張用自己的政治理論來治國,但不能保證被世人接受。妳不是在思考如何發揚自己的理論,而是在追求如何被世界接受。妳眼光太短淺了。”子貢出去,顏回進去。孔子也問他。顏答:“別人不收,那是他的事。如果想法不完善,不清晰,也不是我們的恥辱。崇尚完美卻得不到重用,是各國當權者的恥辱。正確的主張不被采納,妳要堅持。這才是君子的本色。”孔子高興地說:“顏回,如果妳將來有很多財富,我願意做妳的管家。”顏回不愧為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他的話顯示了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執著精神。多難得啊!即使在最窮的時候,孔子也沒有放棄他的思想。這就是孔子的人格魅力。圍城的第七天,楚國的大夫葉公聽說孔子等人被困,帥軍趕來營救,把他們護送到楚國。壹天,壹群人要過河去寫壹封信,但是他們找不到渡船。環顧四周,我看到兩個隱士在耕地,魯茲上前詢問渡口在哪裏。他雖然認識那人,但不回答,問:“車裏坐的是誰?”魯茲說:“是孔丘。”那人說:“他應該知道渡口在哪裏。”說完不再理會馬路,開始忙著動手。魯茲把他聽到的告訴了孔子,孔子嘆了口氣說:“我們不能像鳥獸壹樣生活。既然和全世界的人生活在壹起,就要為人民謀幸福。這就是為什麽我們四處奔走,遊說各國的統治者,希望改變世界。隱居山林,逃避社會,不是君子所為。正因為世界上沒有路,所以我們才要周遊世界,尋求壹個賢明的君主來改變世界,不然我也不用參政了。”生活在亂世,卻能潔身自好,處處碰壁不改初心,這才是真正的君子。
晚年重返魯投身教育事業
漂泊多年,沒有辦法報效國家。到了晚年,孔子帶著遺憾回到了故鄉魯。歷經戰亂和風雨,十幾年的遊歷生活不僅沒有抹去孔子的野心,反而開闊了他的眼界,大大提高了他的修養。可惜壹片真心,不能壹直重用。隨著壹聲“莫我之虎”的嘆息,我決定不再做官,開始投身教育事業。他編撰了詩、書、禮、悅、意、春秋等所謂儒家“六藝”,為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樹立了裏程碑。他的教育不分貴賤,打破了受教育者的階級界限,讓勞動群眾享有受教育的權利。他因材施教,註重道德修養,是現代教育的典範。他壹生致力於教育事業,弟子三千人。雖然總是失意,但他為國家培養了無數優秀人才。他是中國儒學的“鼻祖”,也是中國教育史上壹座長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