狖軛鼯軒是漢語成語,意思是形容極其靈巧的車馬。
這個成語其實是並列結構。軛和軒都與車馬相關,其中“軛”指的是駕車時擱在牛馬頸上的曲木。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明確指出:“軛,轅前也”。它的作用大概是控制車馬的方向,所以又引申為束縛、控制之意。狖在古籍中,大部分是當作黃黑色的長尾猿猴,也有認作像貍的野獸。“鼯”指的是松鼠類似的動物,這個字其實在古代詞匯中用得並不少,比如鼯猱被用來蔑稱南蠻部落的人,鼯技指的是雕蟲小技,而且還有壹個成語叫做鼯鼠之醜,比喻醜陋低下的才藝。然而,在此處的成語並沒有貶義,僅僅借用鼯的靈活。相對於那些動不動就出自先秦的成語,狖軛鼯軒的誕生比較晚。在晚唐時,有位叫羅隱的詩人非常不得誌,雖然才高八鬥,但參加了十余場進士科考試總是落第。當同樣科舉不利的黃巢將唐朝攪得天翻地覆的時候,他卻歸隱林泉,後來在吳越國錢镠手下出仕,做了壹些小官。別看羅隱當時失意,現在的名氣也不大,但他卻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經典名言。比如“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今朝有酒今朝醉”、“任是無情也動人”等。“狖軛鼯軒”就出自他的《巫山高》:下壓重泉上千仞,香雲結夢西風緊。縱有精靈得往來,狖軛鼯軒亦顛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