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做部落聯盟首領的,有什麽大事,都要找各部落首領壹起商量。
堯年紀老了,想找壹個繼承他職位的人。有壹次,他召集四方部落首領來商議。
堯說出他的打算後,有個名叫放齊的說:“妳的兒子丹朱是個開明的人,繼承妳的位子很合適。”
堯嚴肅地說:“不行,這小子品德不好,專愛跟人爭吵。”另壹個叫讙兜(音huāu dōu)的說:“管水利的***工,工作倒做得挺不錯。”
堯搖搖頭說:“***工能說會道,表面恭謹,心裏另是壹套。
用這號人,我不放心。”
這次討論沒有結果,堯繼續物色他的繼承人。有壹次,他又把四方部落首領找來商量,要大家推薦。到會的壹致推薦舜。
堯點點頭說:“哦!我也聽到這個人挺好。妳們能不能把他的事跡詳細說說?”
大家便把舜的情況說開了:舜的父親是個糊塗透頂的人,人們叫他瞽叟(音gǔsǒu,就是瞎老頭兒的意思)。舜的生母早死了,後母很壞。後母生的弟弟名叫象,傲慢得沒法說,瞽叟卻很寵他。舜生活在這樣壹個家庭裏,待他的父母、弟弟挺好。所以,大家認為舜是個德行好的人。
堯聽了挺高興,決定先把舜考察壹下。他把自己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還替舜築了糧倉,分給他很多牛羊。那後母和弟弟見了,又是羨慕,又是妒忌,和瞽叟壹起用計,幾次三番想暗害舜。
有壹回,瞽叟叫舜修補糧倉的頂。當舜用梯子爬上倉頂的時候,瞽叟就在下面放起火來,想把舜燒死。舜在倉頂上壹見起火,想找梯子,梯子已經不知去向。幸好舜隨身帶著兩頂遮太陽用的笠帽。他雙手拿著笠帽,像鳥張翅膀壹樣跳下來。笠帽隨風飄蕩,舜輕輕地落在地上,壹點也沒受傷。
瞽叟和象並不甘心,他們又叫舜去淘井。舜跳下井去後,瞽叟和象就在地面上把壹塊塊土石丟下去,把井填沒,想把舜活活埋在裏面,沒想到舜下井後,在井邊掘了壹個孔道,鉆了出來,又安全地回家了。
象不知道舜早已脫險,得意洋洋地回到家裏,跟瞽叟說:“這壹回哥哥準死了,這個妙計是我想出來的。現在我們可以把哥哥的財產分壹分了。”說完,他向舜住的屋子走去,哪知道,他壹進屋子,舜正坐在床邊彈琴呢。象心裏暗暗吃驚,很不好意思地說:“哎,我多麽想念您呀!”
舜也裝作若無其事,說:“妳來得正好,我的事情多,正需要妳幫助我來料理呢。”
以後,舜還是像過去壹樣和和氣氣對待他的父母和弟弟,瞽叟和象也不敢再暗害舜了。
堯聽了大家介紹的舜的事跡,又經過考察,認為舜確是個品德好又挺能幹的人,就把首領的位子讓給了舜。這種讓位,歷史上稱做“禪讓”(禪音shàn)。其實,在氏族公社時期,部落首領老了,用選舉的辦法推選新的首領,並不是什麽稀罕事兒。
舜接位後,也是又勤勞,又儉樸,跟老百姓壹樣勞動,受到大家的信任。過了幾年,堯死了,舜還想把部落聯盟首領的位子讓給堯的兒子丹朱,可是大家都不贊成。舜才正式當上了首領
大禹治水
堯在位的時候,黃河流域發生了很大的水災,莊稼被淹了,房子被毀了,老百姓只好往高處搬。不少地方還有毒蛇猛獸,傷害人和牲口,叫人們過不了日子。
堯召開部落聯盟會議,商量治水的問題。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領的意見:派誰去治理洪水呢?首領們都推薦鯀(音gǔn)。
堯對鯀不大信任。首領們說:“現在沒有比鯀更強的人才啦,妳試壹下吧!”堯才勉強同意。
鯀花了九年時間治水,沒有把洪水制服。因為他只懂得水來土掩,造堤築壩,結果洪水沖塌了堤壩,水災反而鬧得更兇了。
舜接替堯當部落聯盟首領以後,親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發現鯀辦事不力,就把鯀殺了,又讓鯀的兒子禹去治水。
禹改變了他父親的做法,用開渠排水、疏通河道的辦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壹起勞動,戴著箬帽,拿著鍬子,帶頭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
經過十三年的努力,終於把洪水引到大海裏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種莊稼了。
禹新婚不久,為了治水,到處奔波,多次經過自己的家門,都沒有進去。有壹次,他妻子塗山氏生下了兒子啟,嬰兒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門外經過,聽見哭聲,也狠下心沒進去探望。
當時,黃河中遊有壹座大山,叫龍門山(在今山西河津縣西北)。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擠得十分狹窄。奔騰東下的河水受到龍門山的阻擋,常常溢出河道,鬧起水災來。禹到了那裏,觀察好地形,帶領人們開鑿龍門,把這座大山鑿開了壹個大口子。這樣,河水就暢通無阻了。
後代的人都稱頌禹治水的功績,尊稱他是大禹。
舜年老以後,也像堯壹樣,物色繼承人。因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選禹。到舜壹死,禹就繼任了部落聯盟首領。
這時候,已到了氏族公社後期。生產力發展了,壹個人生產的東西,除了維持自己的生活,還有了剩余。氏族、部落的首領們利用自己的地位,把剩余產品作為自己的私人財產,變成氏族的貴族。有了剩余的產品,部落和部落之間發生戰爭,捉住了俘虜,不再把他們殺掉,而把他們變成奴隸,為貴族勞動。這樣,就漸漸形成奴隸和奴隸主兩個階級,氏族公社開始瓦解。
由於禹在治水中的功績,提高了部落聯盟首領的威信和權力。傳說禹年老的時候,曾經到東方視察,並且在會稽山(在今浙江紹興壹帶)召集許多部落的首領。去朝見禹的人手裏都拿著玉帛,儀式十分隆重。有壹個叫做防風氏的部落首領,到會最晚。禹認為怠慢了他的命令,把防風氏斬了。這說明,那時候的禹已經從部落聯盟首領變成名符其實的國王了。禹原來有個助手叫做臯陶(音gāoyáo),曾經幫助禹治理政事。臯陶死後,臯陶的兒子伯益也做過禹的助手。按照禪讓的制度,本來是應該讓伯益做禹的繼承人的。但是,禹死以後,禹所在的夏部落的貴族卻擁戴禹的兒子啟繼承了禹的位子。
這樣壹來,氏族公社時期的部落聯盟的選舉制度正式被廢除,變為王位世襲的制度。我國歷史上第壹個奴隸制王朝——夏朝出現了。
回答者: wly3 - 試用期 壹級 9-16 16:24
查看用戶評論(9)>>
評價已經被關閉 目前有 6 個人評價
好
83% (5) 不好
16% (1)
相關內容
有關於黃帝、炎帝和堯、舜、禹的傳說。 遠古早還是上古早?炎帝和黃帝誰更早,堯舜比他們要早... 堯。禹。舜 給 點他們的資料謝謝 炎帝黃帝,堯舜禹的故事形成的成語有哪些?幫幫忙啊急... 炎帝、黃帝和堯舜禹的歷史故事,壹樣壹篇,越精越好更多相關問題>>
查看同主題問題:黃帝 炎帝
其他回答 *** 3 條
盤古氏
就是我們都熟知的盤古開天辟地故事的主人公,傳說天地是由盤古用斧開的,這壹故事到了北魏,經酈道元傳入北方。從此,盤古由流傳於南方少數民族的神話,而發展成為傳說中的中華民族***同的老祖宗。
有巢氏
有巢氏的傳說在先秦古籍已有記載。他是傳說中發明巢居的人。這壹傳說反映了我國原始時代由穴居而進入巢居的情況。
女媧氏
女媧的名字最早出自屈原的《天問》:“女媧有體,孰制匠之?”意思是:女媧的身體,是誰造出來的。傳說女媧煉七彩石補天,並造就了人類。,這是母系社會神話的反映。
燧人氏
燧人氏是傳說中發明鉆木取火的人,這在先秦的古籍中已有記載。
伏羲氏
伏羲氏又稱包犧氏,他對人民的貢獻是很大的。“包犧氏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他還發明“結繩為網以漁”,造福於民。
神農氏
神農氏是傳說中的炎帝。炎帝是中國的太陽神,又說他是農業之神,教民耕種,他還是醫藥之神,相傳就是神農嘗百草,創醫學。傳說神農死於試嘗的毒草藥。
黃帝
黃帝是傳說中中華民族的始祖。姓公孫,居軒轅之丘,故號軒轅氏。國於有熊,亦稱有熊氏。
黃帝生性靈活,能說會道,道德情操高尚,被擁為西北方遊牧部族的首領。他聯合炎帝,打敗由蚩尤率領的九黎族的入侵,代神農而成為部落聯盟的首領,成為“黃帝”。相傳黃帝時期有許多創造和發明,如養蠶、舟車、文字、音律、算數、醫學等。
歷史上堯,舜,夏,商,周,都是黃帝的後裔,故稱“軒轅後裔”,“炎黃子孫”。
顓頊
顓頊,姓姬,號高陽。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二十歲時,黃帝將帝位傳給了他。
即位後,進行政治改革,顓頊又進行了壹次重要的宗教改革。被黃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顓頊時,仍信奉巫教,雜拜鬼神。顓頊禁絕巫教,強令他們順從黃帝族的教化,促進了族與族之間的融合。他在位78年,死時90多歲,顓頊子孫很多,屈原就是自稱顓頊的後裔。
帝嚳
帝嚳,姓姬,號高辛,黃帝的曾孫。帝嚳在位時人才濟濟,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帝嚳在位70多年。
堯帝
堯帝,姓尹祁,號放勛。因封於唐,故稱“唐堯”,由於他德高望重,人民傾心於帝堯。他嚴肅恭謹,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團結族人,使邦族之間團結如壹家,和睦相處。堯為人簡樸,吃粗米飯,喝野菜湯。自然得到人民的愛戴。
堯到年老時,由四嶽十二牧推舉部落聯盟軍事首長繼承人,大家壹致推薦了舜。堯帝把自己兩個女兒嫁給了舜,又對他進行了長期的考察,最後才放心的禪讓。
舜帝
舜帝,姓姚,傳說目有雙瞳而取名“重華”,好有虞氏,故稱虞舜。舜之父瞽叟,其弟名象。由於四嶽的推舉,堯命他接替自己的首領職位,並把兩個女兒給他作妻室。《堯典》所記舜的主要事跡有:命後稷按時播植百谷;挖溝開渠以利灌溉;疏通河道,治理洪水;公布五刑,除去四兇族。舜知人善任選用能人,如舜任命了許多官職:命禹作司空,主平水土;命棄作後稷,主管農業;命契作司徒,主管五教;命臯陶管理五刑等等。舜為首領時,把各項工作都做的很好,開創了上古時期政通人和的局面,所以舜成為中原最強大的盟主。正如《史記》所雲:「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實際上,當舜之時,國家機器的雛形已經具備了。死後,禪位於禹。
參考資料:
回答者: №極度瘋狂№ - 助理 二級 9-15 23:18
炎帝和黃帝的故事
《國語·晉語》四說:“昔少典氏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按照這個說法,黃、炎兩族是從互通婚姻的少典氏和有蟜氏繁衍出來的。黃、炎兩族最初居住在今陜北的黃土高原上,後來逐漸東移。黃帝族的遷徙路線偏北些,東渡黃河以後,沿著中條山、太行山的山邊地帶直到今冀北地區。炎帝族的遷徙路線稍偏南,順著渭水和黃河兩岸發展到今河南以及冀南、魯東北壹帶。他們在遷徙過程中曾與所遷地區的土著部落發生過鬥爭,《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族曾經“北逐葷粥”,《逸周書·嘗麥》說炎帝族和原居於魯、豫壹帶的蚩尤族發生激烈沖突,並被蚩尤族打敗。黃帝族應炎帝族的請求而與蚩尤族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戰爭。《山海經·大荒北經》說:“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蚩尤族曾和少昊族關系密切,所以黃帝族亦和處於東方的太昊、少昊兩族作戰,並贏得勝利。
黃帝族打敗蚩尤族以後,和太昊、少昊兩族修好關系,在中原地區擴大了影響,但炎帝族卻圖謀與之爭奪在各個部落間的主導地位,於是黃帝便“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①。阪泉之戰先後進行了三次,炎帝族戰敗並歸服了黃帝。此後,黃帝族與炎帝族聯合,在我國廣大的中原地區占據了主導地位,影響日益廣泛。
堯帝名放勛,為黃帝玄孫,因其國號為陶唐,故後世又稱其為唐堯。在堯帝之前。帝位壹直是父子兄弟相傳的,他本人便是繼承異母兄長(摯)的帝位。
堯帝不僅體格魁梧,而且聰穎仁愛,光明磊落。他雖生長在帝王富貴之鄉,卻謙遜節儉,寬容禮讓。他在位期間,是我國原始社會繼黃帝之後出現的又壹個太平盛世。
壹天,堯帝召集群臣議事後,不禁嘆道:“唉,‘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真是壹點不假啊。”眾臣不解,忙問何故。堯帝環顧左右,說:“眾位愛卿,今年朕已在位七十年,眼看老之將至,事業卻後繼乏人,怎不令人擔憂啊!”
其弟放齊出班奏道:“王兄差矣,現放著賢侄丹朱,開明禮讓,怎說後繼乏人?”堯帝苦笑道:“放齊啊,妳是真不明白還是裝糊塗,‘知子莫若父’,丹朱是何等樣人,我還不清楚嗎?頑劣,兇蠻,不學無術。他若即位,百姓必遭殃。真要這樣,我怎能瞑目九泉啊!”眾人聽堯帝如此評價兒子,既吃驚又欽佩,壹時竟然語塞。
“怎麽都沒詞啦?”沈寂片刻後,堯帝笑道,“天下乃人人之天下,有德者居之,無德者失之,此乃古今通理。食君之祿,忠君之事,為天下推賢舉能,也是眾卿分內之責嘛。不過,大家也不必有什麽精神壓力,咱們權當是聊天,姑妄言之,姑妄聽之,如何?”
奸臣獾兜見有機可乘,便出班奏道:“臣以為***公可用。”堯帝凜然道:“能言善辯,似恭實傲,小人也,不可用。眾卿啊,舉賢任能,並非僅限於貴戚朝臣嘛!”堯帝似乎有點兒生氣了。
“臣聞民間有壹賢士,名曰虞舜。”四嶽出班奏道。堯帝不禁頷首笑道:“朕也有耳聞,卻不知他究竟怎樣賢能。”四嶽奏道:“舜母早亡,其父目盲而頑固;繼母刁蠻奸詐;異母弟名象,常侍母自傲,對兄非禮。然而,盡管三人仇視虞舜,欲殺之而後快,可虞舜卻始終敬父孝母, 愛護弟弟,把本該分裂的家治理得和和睦睦。二十歲時,他就已經孝名遠播了。”
堯帝聽後很高興,便請來虞舜,委以重任;見其正值而立之年,為表誠信與關懷,又將兩個女兒都嫁給了他;當然,也想借助女兒暗中考察他的品行。
虞舜始終平靜地承受著種種變化,行事遠慮深謀,仁義禮讓;講話誠實守信,和藹可親。堯帝很滿意,三年後便結束了對他的考察,正式讓他榮登帝位。不料虞舜卻總以德薄為由謙讓推辭。沒辦法,堯帝只得暫緩禪位,可實際上卻將壹切國家大事都交給了虞舜去辦了。二十五年後開明仁惠的堯帝駕崩了。全國上下悲傷之至,慟哭號啕,如喪考妣;以至三年守孝期間,全國竟無壹人壹地奏樂歌舞。
堯帝雖然駕鶴西去了,可他那種不以壹己之私而廢公的高風亮節卻始終銘刻在舜帝和百姓心中,其禪讓美名更是光耀千古,與日月同輝。
古書《帝王世紀》上說:“安康為媯墟,或謂之姚墟。”《後漢書》記載:“虞舜出於姚墟,夏禹生於石紐”。穎容《釋例》曰:“舜居西城,本曰媯墟。”《漢書》上說道:“西城,屬漢中郡”。應劭曰“媯墟在西北,舜所居,即金城縣”。多部史書記載,說明平利是舜的故鄉,安康旬陽壹帶就是舜活動的地方。在這壹方古老而神奇的大地上,民間世世代代流傳著女媧子孫——虞舜帝的故事。
倆兄弟種豆
舜和象、敤手是同父異母三兄妹,同屬女媧第十二代後生。舜(即虞舜帝)生性聰明,勤奮好學,自小就人見人愛。不幸的是五歲之上就沒了親娘,從小就跟著後娘壹起過日子。象是後娘的親生兒子,天性驕橫,不學無術,又蠢又笨,可事事總要占舜的上風。也是後娘數來德性不強,很不賢慧,對前房兒子總是另眼相待,時時偏寵著自己親生的壹對兒女。她不僅對舜在生活上刻薄,臟活累活壹律分派給舜幹,而且累累施絆生非,甚至施設陰謀想將舜加害致死而後快。而後娘的親生女兒敤手則不同於娘和哥哥的品行,她對娘倆苛刻舜大哥的行為執意不滿,壹次又壹次地背著媽媽和象哥哥暗中給舜大哥施以幫助。
這年,又到了拋糧下種的季節。後娘想出了壹條毒計,讓舜和象兄弟倆比賽種豆,並說定誰種的豆子苗好苗全苗壯誰就受獎,反之則重罰不饒。背開舜的眼目,後娘便悄悄地把分給舜的壹袋豆種用火鍋炒熟,有意讓舜下的豆種不得出苗,以達到加害於舜的目的。女兒敤手發覺媽媽要加害舜大哥的陰謀之後,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決意要幫舜哥壹把。在下種的頭天晚上,乘著夜靜天黑,敤手避開母親及象哥哥,神不知鬼不覺地將兩袋豆種相互倒換,把用火鍋炒熟的豆種裝進了媽媽作有記號給象哥哥盛豆種的布袋裏。第二天,後娘將事先備下分好的兩袋豆種分別給了舜和象,舜與象兄弟倆也都分別把各自分得的豆種播入自已耕種的地塊裏,只等發芽出苗,按下不題。
日出日落,轉眼即過了壹些日子。待後娘到地裏壹看,舜種的地塊裏,豆苗又全又壯,而象種的地塊除了雜草叢生之外,卻不見壹棵豆苗。後娘情知有故,猶如啞吧吃黃蓮,只是氣得幹瞪白眼,也無話可說了。
/Article_Show2.asp?ArticleID=2526
大禹治水的故事
大約在五千年以前,我國黃河、長江流域壹帶住著許多氏族和部落。堯、舜、禹是中原地區先後出現的三個很有名的部落聯盟的首領。 堯在位的時候,黃河流域發生了很大的水災,莊稼被淹了,房子被毀了,老百姓只好往高處搬。不少地方還有毒蛇猛獸,傷害人和牲口,叫人們過不了日子。 堯召開部落聯盟會議,商量治水的問題。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領的意見:派誰去治理洪水呢?首領們都推薦鯀。 堯對鯀不大信任。首領們說:“現在沒有比鯀更強的人才啦,讓他去試壹下吧!”堯才勉強同意了。 鯀花了九年時間治水,沒有把洪水制服。因為他只懂得水來土掩,造堤築壩,結果洪水沖塌了堤壩,水災反而鬧得更兇了。 舜接替堯當部落聯盟首領以後,親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發現鯀辦事不力,就把鯀殺了,又讓鯀的兒子禹去治水。 禹改變了他父親的做法,用開渠排水,疏通河道的辦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壹起勞動,戴著箬帽,拿著鍬子,帶頭參加挖土、挑土。經過十三年的努力,終於把洪水引到大海裏去,地面上又可以種莊稼了。
回答者: 言之午 - 高級經理 六級 9-15 23:44
聽眾朋友,我們時常說自己都是炎黃子孫,但關 於炎帝和黃帝的歷史真實性,目前還缺少考古學上的證據。 通常的說法,“炎黃”分別指中國原始社會中,兩位不同部落的首領。
據說 ,黃帝族和炎帝族,最早居住在中國西部的陜西省壹帶。這是中國母親河黃河流 經的地域。就這壹點說,這與世界文明開始於沿河流域是壹致的。後來,黃帝族 最後定居在中國北方的河北涿鹿附近,炎帝族最後到達中國東部山東地區。
經過許多的遷徙、戰爭、兼並,黃帝族與炎帝族,與居住在東方的夷族、南 方的黎族、苗族等逐漸融合,形成了最初的“華族”。
在當時中原地區的民族和 部落中,黃帝族的力量較強,文明程度也較高,因而黃帝族就成為中原文化的代 表。炎黃二帝就成為漢族的始祖,後來也被人們稱為中華民族的始祖。
大約在公 元前二世紀左右,“華族”始稱為“漢族”。因而,人們往往稱中華民族是“炎 黃子孫”或黃帝子孫。 關於黃帝的神話傳說非常多,由於出自不同時期不同人物的記載,有的甚至 相互矛盾。
據說,黃帝的出身極不平凡,他是大地之神的女兒所生,嬰兒時便能 說話,自幼聰明,才智過人。成年後,黃帝有25個兒子,10000個諸侯, 諸侯中有7000個是掌管不同事務的神靈。自然界的風雷雨電都歸黃帝主管, 他能使天空發生14種變化。黃帝長著四張面孔,這使得他不用轉動脖子就能對 四面八方的動態及時了解和掌握。為了造福於他的臣民,黃帝教會人們播種五谷 ,教會人們馴化鳥獸和蟲類,黃帝還發明了布帛,教會人們開采礦石,制造鐵器 和銅器。進而,黃帝讓倉頡創造了文字,伶倫制作樂律,大撓制定日歷,岐伯寫 了醫書,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生活、生產和娛樂。
關於黃帝的神話傳說,中國的歷史學家也有自己的解釋,認為傳說中的黃帝 時代,基本上包含了人類石器時代的漫長時期。至於炎帝和黃帝的歷史原型,還 有待於進壹步的考古發掘和歷史研究。
聽眾朋友,以上是關於中華民族始祖炎帝和黃帝的內容。
聽眾朋友,接下來向您介紹堯和舜。
堯是中國原始社會末期的部落首領,也是中華源頭文化的代表性人物。
傳說 ,堯是中華民族始祖黃帝的後代,他聰明仁慈,受人尊敬,16歲就被推舉為部 族首領。堯所統領的部族居住在今天中國北部河北省保定壹帶,他聯合保定區域 各部族,***同抵抗和消滅了東夷部族的入侵,最終兼並了這個部族。隨著其部落 勢力的逐漸擴大,堯成為部落聯盟的***同首領,後人稱之為堯帝。
堯帝被視為仁君的典範。他勤儉樸素,辦事公正。他重用賢臣,考察百官的 政績,獎善罰惡,使政務井然有序;他設置天文官,制定歷法,使人民能夠依時 節從事農業,因此,古人將堯帝的時代視為農耕文化出現飛躍進步的時代。
堯帝 同時註意協調各個部族間的關系,教育老百姓和睦相處,天下安寧,政治清明, 世風祥和。
堯帝建立了中華先民初期文明的社會制度,使原始部落開始向國家雛形轉變 。他完善了家庭與宗族的制度安排,把人按血緣關系劃分為姓和氏:以母系定姓 ,以父系定氏,姓氏合為宗族,規定了宗族之內不可通婚的制度,推行遠源和親 和與異姓和婚的風俗,從而大大提高了人口的素質和體能。
堯帝將天下劃分為九 州,分別派官員和諸侯加以統治,使各地經濟均衡發展,數千年來,“九州”也 成為華夏民族對祖國的代稱。 堯帝在位70年,在選擇繼承人時第壹次做出了任人唯賢的禪讓。
據說堯帝要求四方諸侯舉薦賢明之人,即使地位低微,也可命其為繼承人。 於是眾人推薦民間的壹個窮人舜。據說舜的父母對他極其苛刻,兄弟對他非常傲 慢,但是舜卻能與他們和諧相處。眾人認為,舜孝順和美,應該能很好地治理國 家。堯帝對舜進行多方考察,認為舜確是壹個品德好又能幹的人。三年後,堯將 自己的帝位傳讓給了舜,而沒有傳給他的兒子丹朱。這種讓位,中國的史學家稱 作“禪讓”(禪音shàn)。堯認為,“禪讓”於舜是天下得利而壹人無利。 如此天下為公的思想,成為中國最早民主政治的佳話。
舜即位後,把堯的民主政治進壹步發揚光大。他制定了比較完整的禮儀和刑 法,任命了壹系列官職,分別掌管政事、經濟、司法、教化、手工業、音樂等事 務,還制定了官吏考核辦法,形成了壹套比較完整的國家制度。 舜發展生產,開渠鑿井,廣結人才。在舜帝時代,農業技術與工業技術都產 生了壹個較大的飛躍。在治國之道上,舜以身教和德教並行,與人民同甘***苦。
舜帝時代,人民知禮儀,天下信服,稱得上政治清明,物質豐富,是壹個政治、 生產、藝術都十分輝煌的時代。舜在選擇繼承人的問題上,也采取了民主的“禪 讓”制方式,將帝位傳給了治水有功的禹。
在中國漫長的封建歷史中,帝位都由皇帝的兒子繼承,堯和舜卻將自己的帝 位傳給了非血緣、但品德和才幹都很優秀的人,數千年來,堯和舜選賢任能、寬 厚豁達的高尚德行被人們世代稱頌。
關於堯、舜的諸多傳說和故事,也成為研究 中國遠古文化的重要資料。
聽眾朋友,最後向您介紹大禹。
在中國古籍中,有關大禹的記載充滿神話色彩。傳說,五千多年前,水神發 了怒,把天撞了個大洞,天河裏的水直瀉而下,把大地吞沒了,到處是汪洋。於 是,大禹的父親鯀被部落首領堯派去治水。
鯀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到了西方的昆侖山,見到了天帝,他乞求天帝將“息 壤”賜給他,治理洪水。這息壤是神土,見風就增長。但是天帝拒絕了他的請求 。鯀心裏掛念著在洪水中痛苦生活的百姓,於是他乘天庭守衛疏忽,偷走了息壤 。鯀回到了東方,忙將息壤往水裏壹撒,果然,息壤立刻迅速生長,洪水漲壹米 ,息壤就長壹米,洪水漲十米,息壤就長十米,很快洪水就被阻隔在大堤之外, 人們終於脫離了洪水的包圍。
天帝知道了鯀偷走息壤的事,立刻派天兵天將下凡,收回了息壤。息壤壹撤 ,洪水立即反撲而來,沖垮了堤壩,毀壞田園,淹死了好多百姓。堯大怒,他發 布命令說:“鯀只知道圈堤堵水,壹旦堤潰,為害更大。治水九年,還不成功, 該殺!”鯀就這樣被處死了。
二十年後,鯀的兒子大禹長大了。堯的繼任者舜命令大禹繼承鯀未完成的事 業,繼續治水。大禹吸取父親鯀治水失敗的教訓,決定采用開鑿河川、疏導河道 、引水入海的辦法治理洪水。
有關大禹治洪水的傳說,常常與地方景物相附會。傳說,大禹以神力劈開龍 門山,讓黃河水從崖峭壁間直流而下,於是形成了龍門峽;在龍門下遊,大禹又 把擋住河道的山劈為幾段,河水蜿蜒曲折奔東海而去,這就成了三門峽。
千百年 來,黃河龍門峽和三門峽,都以水勢湍急、風景迷人而聞名。在中國的許多地方 ,也流傳著相似的故事,所以許多地方都建有禹廟、禹陵。 關於禹治水的故事還有很多,據說,大禹新婚第四天就離家去治水,十三年 中,他三次經過家門都沒有回家壹次。經過許多艱難和辛苦,大禹終於治服了洪 水,人民安居樂業。舜因為大禹治水有功,心甘情願將王位禪讓給了他。
後來, 大禹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壹個王朝,即夏王朝,中國社會開始從原始狀態向奴隸 制社會發展。
禹的傳說,原來含有較多的神話因素。在長期流傳中,有關他的神話傳說大 部分被“歷史化”。禹這個神話傳說人物,漸漸成為符合儒家觀念的帝王典範。 禹的傳說中出現了更多政治性活動的情節。比如,他派人度量大地,召集臣民開 會議事,賞功罰罪,求賢任能等等,並為他制造了顯赫的家譜世系。但是不論如 何,以治水為中心事件的大禹的故事,仍然會在中國文化中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