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學
荀子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裏;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壹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壹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師說
韓愈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雲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2. 文言文植樹有益的翻譯樓主說的是<;種樹郭橐駝傳>;吧?
種樹郭橐駝傳(譯文)
郭橐駝其人,不知原名什麽。他患有傴僂病,行走時背脊高起,臉朝下,就像駱駝,所以鄉裏人給他取了個“駝”的外號。橐駝聽到後說:“很好啊,給我取這個名字挺恰當。”於是他索性放棄了原名,也自稱橐駝。他的家鄉叫豐樂鄉,在長安城西邊。郭橐駝以種樹為職業,長安城的富豪人家為了種植花木以供玩賞,還有那些以種植果樹出賣水果為生的人,都爭著接他到家中供養。大家看到橐駝所種,或者移植的樹,沒有不成活的,而且長得高大茂盛,果實結得又早又多。別的種樹人即使暗中觀察模仿,也沒有誰能比得上。
有人問他,他回答說:“我郭橐駝並沒有能使樹木活得久、生長快的訣竅,只是能順應樹木的天性,讓它盡性生長罷了。大凡種植樹木的特點是:樹根要舒展,培土要均勻,根上帶舊土,築土要緊密。這樣做了之後,就不要再去動它,也不必擔心它,種好以後離開時可以頭也不回。栽種時就像撫育子女壹樣細心,種完後就像丟棄它那樣不管。那麽它的天性就得到了保全,從而按它的本性生長。所以我只不過不妨害它的生長罷了,並沒有能使它長得高大茂盛的訣竅,只不過不壓制耗損它的果實罷了,也並沒有能使果實結得又早又多的訣竅。別的種樹人卻不是這樣,種樹時樹根卷曲,又換上新土;培土不是過分就是不夠。如果有與這做法不同的,又愛得太深,憂得太多,早晨去看了,晚上又去摸摸,離開之後又回頭去看看。更過分的做法是抓破樹皮來驗查它是死是活,搖動樹幹來觀察栽土是松是緊,這樣就日益背離它的天性了。這雖說是愛它,實際上是害它,雖說是擔心它,實際上是與他為敵。所以他們都比不上我,其實,我又有什麽特殊能耐呢?”
問的人說:“把妳種樹的方法,轉用到作官治民上,可以嗎?”橐駝說:“我只知道種樹而已,作官治民不是我的職業。但是我住在鄉裏,看見那些當官的喜歡不斷地發號施令,好像很憐愛百姓,結果卻給百姓帶來災難。早早晚晚那些小吏跑來大喊:‘長官命令:催促妳們耕地,勉勵妳們種植,督促妳們收割,早些繅妳們的絲,早些織妳們的布,養好妳們的小孩,餵大妳們的雞、豬。’壹會兒打鼓招聚大家,壹會兒鼓梆召集大家,我們這些小百姓放下飯碗去招待那些小吏都忙不過來,又怎能使我們人丁興旺,人心安定呢?所以我們既這樣困苦,又這樣疲勞。如果我說的這些切中事實,它與我的同行種樹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問的人說;“真好啊!這不是很好嗎?我問種樹,卻得到了治民的方法。”於是,我把這件事記載下來,作為官吏們的鑒戒。
這篇文章題目為傳,實際上卻是壹篇即有強烈諷刺色彩的寓言。作者以虛構的種樹能手郭橐駝的植樹經驗做類比,告誡為官者,養人猶如養樹,應該“致木之天以致其性”,養人即治民:指責中唐吏治擾民、傷民,反映了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及改革政治的願望。
3. 古文開卷有益的翻譯開卷有益
宋初,宋太宗(趙光義)命李昉等編了壹部書,全書***壹千卷,搜集和摘錄了壹千六百多種古籍的重要內容,分類歸成五十五門,是壹部頗有參考價值的參考書。這部書是在宋太宗的太平興國年間完成的,因此原定書名為《太平編類》。
據《澠水燕談》、《春明退朝錄》或《宋實錄》等載:宋太宗對這部書很感興趣,編成以後,曾親自看了壹遍。他自己規定,每天至少要看二、三卷,壹年之內,就全部看完了,所以這部書後來叫做《太平禦覽》(“禦覽”,皇帝閱覽)。
當時有人認為,皇帝在處理國家大事之外,每天還要閱覽這部大書,未免辛苦,便勸他少看壹些,也不壹定每天都得看,應註意休息。宋太宗說:“朕性喜讀書,頗得其趣,開卷有益,豈徒然也。”
“開卷有益”後來便形成了成語。“卷”,即書,古時的書多是貼成壹長篇,然後壹卷壹卷地卷起保存。“開卷有益”,只要打開書就有好處,只要能和書本接觸,總是有益的。
4. 表示同意 好的 這類意思的用古文怎麽說古文表示“好的,同意”的詞如下:
1、準
釋義:允許;批準。唐、宋以來公文上許可的批語,俗作“準”。
引證:唐·令孤德棻《周書·文帝紀下》:乃於戰所,準當時兵士,人種樹壹株,以旌武功。
譯文:於是在戰所,允許當時的士兵,沒人種壹棵樹,以此來表彰他們的功勞。
2、允
釋義:答應,許可。
引證:清· 張廷玉《明史》:慰留不允。
譯文:(海瑞也多次上書請求退休,皇帝下詔)慰勉挽留,不同意(他退休)。
3、然
釋義:以為…對;同意
引證:西漢·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廣以為然。
譯文:秦王覺得他說得對。
4、許
釋義:應允,認可
引證:戰國·孟子、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孟子》:則王許之乎。
譯文:大王您認可嗎?
5、可
釋義:許可;同意;準許。
引證:北宋·陳彭年、丘雍《廣韻》可,許可也。
譯文:可的意思就是許可。
6、善哉
釋義:古人經常在他人說了某句有道理的句子時說,來表示他的贊同。
引證:春秋·左丘明《左傳·昭公十六年》:宣子曰:“善哉,子之言是。”
譯文:宣子回答:“贊成,妳說的對。”
擴展資料:
“善哉”佛學知識
在佛經翻譯中借用“善哉”,僧人用作表示驚嘆的口頭語,既可以表示贊許,又可以表示不滿,甚至用作當做“罪過”後的贖罪。
《大智度論》卷五十三︰“須菩提所說分別六波羅蜜,世間出世間及菩提道,大利益眾生,故歡喜贊言︰善哉善哉。再言之者,善之至也。”
《無量壽經》卷上︰“佛言︰善哉阿難,所問甚快。”
《有部百壹羯磨》卷八︰“娑度,譯為善成,謂於其事善而能成,舊雲善哉。”
《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壹︰“辭別之時,口雲娑度,兼唱阿奴謨拖。娑度即事目善哉,阿奴謨拖譯為隨喜。凡見施他或見施己,鹹同此說。意者前人既呈,隨後慶贊,俱招福利矣。此是南海十洲壹途受供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