輩分,是壹個漢語詞匯,拼音是bèi fen,是指在家族、親友的長幼先後中所居的地位。 也指家族、親友之間的世系次第。 主要分為長輩(高祖輩、曾祖輩、祖輩、父母輩等)、平輩和晚輩。亦作" 輩份 "。
儒家文化對論資排輩的強調,源於農業社會獨特的社會結構,中國人的這種特點與儒家文化幾千年來的影響有關。孔子本人就是壹個非常註重"禮"的人,而禮就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形式。在孔子認可的禮中,大多都是在強調身份的重要性。《論語鄉黨》整篇都在講禮,包括士人在各種場合、面對各種人的時候應當遵循何種規矩。孔子講的禮有兩個維度的內核,壹個是以親疏作為判定依據的"孝",壹個是以尊卑作為判定依據的"忠"。
漢族重宗族的觀念壹直延續至今,即使清朝時(滿族人統治)也不例外。按清初滿族的風俗習慣,取名用字是不反映輩分關系的,如努爾哈赤,滿語意為"像野豬壹樣兇猛的人",與輩分排行沒有什麽關聯。清初滿族剛入關時仍保留其固有習俗,命名不排字輩。但從康熙皇帝開始按照排字輩命名,皇子第壹字皆用"胤"字,第二字皆用"示"旁;皇孫第壹字皆用"弘"字,第二字皆用"日"旁。之後乾隆在弘字輩分下,親選"永、綿、奕、載"四字依次命名;道光在載字輩分下,親選"溥、毓、恒、啟"四字;鹹豐在啟字輩分下。
輩分的排列常常體現在人名中,使用輩分用字不僅便於在同族中排行輩,認輩分,也便於修宗譜。壹般而言,以字定輩分者,都將這些輩分字置於姓之後,如張學良、張學思、張學銘。上至皇族,下至百姓都有輩分。但是,普通老百姓的輩分不是特別講究,如小說《白鹿原》中白嘉軒的兒子白孝文、白孝武兄弟,這個"孝"字是取忠孝之類的用字,沒有特別嚴格的輩分用字沿革。再如,我們的父輩名中,輩分用字壹般取寓意較好的字來使用。在這種宗族觀念下,壹般排輩分主要體現在男丁中,女子不入宗譜,故不采納。現今,許多家庭中的姐妹看似有使用輩分字的,但壹般只是任選壹個相同的字用在姊妹中,以表示姐妹關系,並無序輩之意。行輩字是宗族內部按壹定次序排列的,並不是父母或本人可以隨便選用的。宗譜的行輩字派用以加強宗法制度,所以其用字也充分反映了這壹目的,主要有三類,壹類是美德或吉祥的字,如:德、仁、明、孝、福、祿、吉、祥、賢等;第二類是希望宗族延續和昌盛的字,如:永、傳、昌、盛、興、延、繼、承等;第三類是懷念先祖和歌頌皇天恩德的字,如:澤、祖、顯、榮、恩、錫、啟、先等。家譜的行輩字派是家譜中尤其重要的內容,壹般由家庭中的某壹位名人制訂,編成幾句吉祥話,有的文人甚至將其寫成詩,比如浙江《唐氏宗譜》的行輩字派是"福祿永昌隆,和良端世美,才智瑞寧聰";湖北《汪氏宗譜》的行輩字派是"正大光明,成先於後,世澤延長,齊家有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