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青龍偃月刀”這個名字來源於小說《三國演義》。根據作者在書中的描述,“青龍偃月刀,又名冷眼鋸,重82斤”。但無論是考古發掘還是文獻記載,都沒有東漢時期真正存在過青龍偃月刀的記載。
但是試想壹下,三國演義應該不是無中生有吧。在歷史的長河中,青龍偃月刀肯定是有原型的。
顧名思義,“青龍偃月刀”應該是飾有龍紋的月牙刀。北宋官修中有壹把名為“遮月刀”的刀。它的葉片又寬又長,形狀像半弦的月亮,背上有壹個分叉的葉片。它通過壹個孔掛著,在刀刃和刀柄的連接處有壹個龍形的吐口。?(錐形金屬套筒)。
可以說,以上描述完全符合世人對青龍偃月刀的各種認識。
不過“遮月刀”最早出現在唐代。而且作為重型武器,雖然劈砍力量巨大,但是太重太貴,無法普及。所以多用於表演武術、布陣、練功以顯示軍力,或用於外交、禮葬、作為禮器正式入關。
在明、毛的《武北之,軍資、器械》中,有壹載“月牙刀用以顯其力,不可施於陣上”。
綜上所述,青龍偃月刀這種寬邊長柄刀在東漢是絕對不會出現的,完全是虛構的,所以對關羽兵器的認知需要重新定義。
至於關羽使用的兵器,陳壽在《三國誌》中並未提及,以至於後世學者眾說紛紜...
第壹,矛與戟說。《三國誌·關羽傳》記載:“曹公令張遼、關羽為先鋒,於見梁惠改,騎其馬於人群中刺之,斬之。”所以有學者把關羽“刺”顏良的動作,推斷關羽的武器應該是矛和戟。
但否定關羽用刀,把武器限定為矛和戟,未免過於武斷...
《爾雅》有雲“刺,殺”,即“刺”不壹定代表壹個動作。退壹步說,《蘇晗吳傳》中也有“蘇武拔劍自刺”的描述。因為漢代的刀都是直刀,不是宋代的彎刀,也可以“刺人”。
當然蘇武之劍應該是腰刀,但東漢也有長柄刀。
雖然指出土文物,最早的長柄刀出現在唐代,但指的是“全鐵”長柄刀。唐代以前,出土了許多矛、戟、刀首。周偉的《中國兵器史稿》中有“商代葵花紋直脊銅刀頭”展覽。
說明木制長柄刀早在先秦時期就已出現,所以東漢使用長柄刀並不突兀。
木質長柄不僅可以節約制造成本,還可以減輕武器重量。最重要的是武將交戰時,木質長柄可以適度緩沖武器所攜帶的反作用力,所以“月盾”等全鐵重武器從出現的那壹刻起就被用於武學、陣法、演練。
換句話說,即使《三國誌》中出現了“全鐵”長柄刀,也不會用於實戰。
第二,劍說。唐人郎君毅在《莊廟別為友》中寫道“將軍持自然之姿,勇冠古今。百戰百勝,壹劍萬人敵。而《武廟自拜頌》中也有“劍氣淩雲,實稱虎臣。勇加壹國,敵數萬人。
雖然是劍,但所謂的“單刃劍,雙刃劍”與漢代的單刃劍、雙刃劍基本不同。
《朱涵雲傳》載有“我願贈方上壹劍,斷我壹臣以助其餘”的語句。本文所謂的“斬馬劍”,就是長柄上有劍身的兵器。
唐朝六經已經出版十六年了。“刀分四系:壹系儀刀,二系障刀,三系橫刀,四系陌刀...陌刀,長刀,步兵持,馬斬古……”
可見怪刀是從西漢的斬馬刀演變而來,再發展到宋代的“遮月彎刀”。
本文所謂的“長刀”並非長柄刀,而是指刀刃較長,刀柄在30厘米以下的刀。所以,如果關羽的武器是專門的斬馬劍,也符合“刺人就好”的說法。
第三,刀說。南梁陶弘景在《古今劍錄》中寫道:“關羽受先主器重,壹生不遺余力。他以獨山鐵為第二劍,名曰“萬人斬”。而羽敗,羽惜刀,投於水中。”關羽不僅用了刀,還用了雙刀。
獨山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青龍縣。同時,晴隆縣也是礦產資源豐富的地區,是晴隆縣的基礎產業。
東漢時,青龍縣位於遼西縣,與卓君縣同屬幽州。所以《古今刀劍錄》裏說的不是漫無目的的。關羽的武器大概是兩把特制的長刀。
但無論是長柄刀還是雙刀,打鬥時都需要馬鐙的配合;否則以上結論都缺乏必要條件。
但目前最早出土的實物馬鐙是1965年遼寧省北票市馮素福墓出土的壹對鍍金青銅馬鐙,現藏遼寧省博物館。估計其大致年代為公元415年,即東晉末年。
但是出土實物的證據不能否認三國之前沒有馬鐙這種東西。
沈從文的馬鐙裏:西漢的發明?文中有雲,2001年3月發掘的壹座三國吳棟墓中,出土的陶馬馬背上裝有馬鐙;以及2004年6月5438+065438+10月Xi南郊古墓中的西漢大型宮廷壁畫。經文物學者鑒定,畫中人物曾使用過馬鐙。
文中提到的兩次考古發掘都早於晉代,所以類似馬鐙的東西應該早在漢代就有了。
又見《三國誌傳》曰:“聞先主已逝,曹公引五千馬追之,晝夜行三百余裏,達當陽長野。”
漢代的300多裏,相當於今天的150公裏左右,與新野到當陽的距離基本壹致。
而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年過五十。壹天壹夜趕150公裏,全程緊腿夾馬腹,怕年輕力壯的人也累壞了。
或許是因為雙刀的勢不夠壯闊,又或許是雙刀的鐵是取自青龍縣...
關羽的故事千百年來壹直在民間裝飾和頌揚,同時也不自覺地將歷史元素融入其中,最終衍生出“青龍偃月刀”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