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越王勾踐十年蟄伏,不急於壹時榮辱,堅毅隱忍,腳踏實地,厲兵秣馬,臥柴堆,吮苦膽,終於吞並吳國,霸業得圖。
由此可見,勇使蹄疾,毅使步穩,唯有勇往直前,剛毅不屈,方能直上五雲路,昂頭步步穩。
商鞅變法便是壹個很好的例子。
秦孝公時,秦國土地荒蕪,民生雕敝,為了在弱肉強食的諸侯爭霸當中保全自身,成就偉業,秦國決定變法圖強。古之變法必有流血犧牲,聰穎如商君,該是早就心知肚明。但他仍以壹腔孤勇舌戰群儒,在國君面前據理力爭,浩浩蕩蕩的變法就這樣以雷霆萬鈞之勢在西北大地蓬勃興起。當然,變法註定會觸動壹部分人的利益,秦國的將相貴族,公卿豪右對此無不呼號反對,沸反盈天,但商君面不改色,剛毅果決,使得法令得以迅速實施,法令之基穩如泰山,毫不動搖。縱使自己仍未能擺脫成為變法犧牲品的命運,但他的勇毅之魂早就融進了他的思想和主張中,護佑秦國發展蹄疾步穩,蒸蒸日上,橫掃六國,壹統天下。
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那樣,商君不畏強權,勇於革新,堅毅不屈,至死不渝。他的精神為歷代改革家所歌頌學習。然而,世間壹切美好的事物,也都有維持平衡的壹個“度”。商鞅他勇敢卻不魯莽,堅毅卻不頑固,縱觀歷史長河,有多少變法者或橫沖直撞,過猶不及;或剛愎自用,壹意孤行,最終導致王朝疲弊甚至覆滅?
譬如熙寧變法,躊躇滿誌的小皇帝和恃才傲物的王安石,甫壹上臺便大刀闊斧,雷厲風行的推行新政,絲毫不顧民間疾苦,為達目的不惜動用苛政酷刑,這般的“大毅大勇”,非但沒能使積貧積弱的國力得以恢復,反而給宋朝帶來更加雕零的國力和日益衰頹的民生。
“蹄疾而步穩,勇毅而篤行。”勇敢,是破釜沈舟,背水壹戰的決心,是“欲與天公試比高”的壯誌,是變革時代的馬鞭,壹經揮就,便是風馳電掣,壹日千裏。堅毅,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執著,是“雖九死而猶未悔”的篤定,無論是“東西南北風”還是“謠諑謂余以善淫”,都無法動搖我們穩步向前的意誌。勇使蹄疾,毅使步穩,勇毅篤行,破浪乘風。
願乘勇毅之馬,揮鞭從此啟程,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陽正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