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名人足跡孟子為題的手抄報資料
我們對孟子最熟悉的故事就是孟母三遷,有學者考察孟子拜於孔子的後人子思門下,故而繼承孔子的基本思想。公元前343年,孟子大約30歲,在鄒授徒講學。公元前333年,孟子40歲,開始在鄒出仕。至此,孟子在仕途上的旅行開始。在鄒國實現不了自己的抱負,孟子繼而轉向齊國,接下來孟子遊歷的地方分別為魯國,宋國,薛國,騰國,梁國,以二次遊齊無果後返回鄒國結束自己的仕途遊歷生涯(魏代富.孟子遊歷考)。其中《孟子》壹書是從遊歷梁國,孟子見梁惠王為開端,我曾仔細查閱資料文獻,希望能找出《孟子》壹書的編撰順序是什麽。但是在查閱了壹些資料,而後又向我們院系的文學老師咨詢之後發現,該書沒有什麽明顯的編排順序,書中孟子與各個人物之間的談話也沒有合理的順序。在參考本書以及傅佩榮的《孟子新解》書中的壹些說法之後,我總結出,《孟子》壹書以孟子與梁惠王的談話為開端,可以理解為,孟子在去魯國為母親辦理喪事期間,回了鄒國,又去了趟騰國。去大梁已經屬於二次出遊,所以才會有二次遊齊的說法。在孟子二次出遊時期,孟子已經53歲,此時孟子已經大有名氣,各國國君多有耳聞,屬於孟子思想的升華期,在孟子二次遊齊時,孟子的中心思想已經達到了高潮時期,這壹時期,孟子在思想理論上大有成就。孟子在見梁惠王時,梁惠王開口就稱“叟”。這個稱呼不是任何壹個年過花甲的人都可以享稱的。因此,《孟子》壹書才將梁惠王章句放在開篇。來源:知識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