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五臺山的五指是什麽?

五臺山的五指是什麽?

五臺山,原名五峰山,意為群山中突然拔起五座主峰。山內宗教活動盛行後,發現“五峰突起,頂上無樹,恰似築土之臺”,根據中國歷史上“臺灣”的發展演變過程,更名為五臺山。

五臺山的五個主峰是以五方命名的。分別稱為東臺、北臺、西臺、南臺、中臺。五套指,如東臺望海山,西河嶽峰。另外三個在歷史上有所改變。北臺,初定大黃尖山,後改為葉竇峰;中間平臺先定為葉(閱讀威脅)鬥峰,後改為崔琰峰;南臺最早定為崔琰峰,後改為古南臺,最後定為錦繡峰。五能指的變化應該是在歷史的宗教活動中。南北發展的客觀反映。

今天五臺山有五個主峰,東臺、北臺、西臺、中臺是壹系列的山,南臺是獨立的峰。巖石多由片麻巖、大理巖、石英巖組成,堅固不易被侵蝕。形成了平緩的山頂,可以降飛機;這個山谷很深,呈u形。五梯田各有山水。東有嶽火珠,北有瓊脂,西有李農,南有洞光珠,中峰有自明金和光壁。壹代詩人元好問驚嘆:“此景只應天上有,不知我在妙峰。”

東臺享有盛譽,海拔2795米。它被頂部的山脊和周三的望海寺所包圍。站在平臺上,可以看到雲霧彌漫在山間,露出壹點點山尖,其景象猶如直立在海面上。雲海有時平靜柔軟如絲;時而上下翻滾,雲浪翻滾。雲海上的山峰時隱時現,像漂浮在淩厲的海浪中。在峰頂看日出,可以看到壹輪紅日躍出雲海,海天壹色,如同紅綾,蔚為壯觀。

南臺灣叫錦繡峰,海拔2485米。如果上面蓋壹個碗,就會被壹個福賽特圍起來。《梁青山誌》說:“群峰險峻,煙碧艷,草細花雜,山勢密布,故名。”

西階名曰嶽峰,海拔2773米,平頂。周二,法雷寺建成。明月西沈時遠望,故名如懸鏡。

著名的北方臺地葉竇峰,海拔3058米,是“華北第壹峰”。它的頂部又平又寬,淩影神廟建於星期四。民間有句話叫“臥北臺頂,伸手可觸星”。《梁青山誌》載:“自下而上,鬥之巔鬥,故名。雷雨來自半山腰。有時候下面有陣雨,上面陽光明媚...有時狂風大作,雷聲隆隆,讓人感到可怕。品嘗強風,把人吹進小溪,如果它傷害他們的耳朵。東望大海,北望大漠。”

中間的平臺被稱為崔琰峰,海拔2894米,頂部平坦。星期五,有壹座燕郊廟。山頂連接南北臺,南可俯瞰金陽平川,北可俯瞰雁門雄關。群峰雄偉壯觀,綠色的薄霧漂浮在空中,因此得名崔琰峰。

五臺山是聞名中外的佛教聖地,與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浙江普陀山並稱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五臺山歷史悠久,規模宏大,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古往今來,帝王崇建築,高僧走的路數不勝數。中外佛教信眾和遊客成群結隊進山拜佛,參觀遊覽。

五座山峰高聳入雲,頂部平坦寬闊,四周千峰開闊,鐘靈美不勝收,被佛教徒視為佛國的精神區域。《大話嚴經》雲:“東北有壹處,名曰梁青。從過去開始,所有的菩薩都停在中間。現存菩薩、文殊師利及其家人、諸菩薩、萬人常於其中行言。”《寶藏達拉尼經》也說:“佛陀告訴金剛,我死後,千山島東北發生大地震,包括五嶽。文殊少年,行軍而居,為眾生,是漢言。”“大地震,或震旦紀,指的是中國。文殊菩薩,或稱文殊菩薩,是梵文音譯,大乘佛之壹,有時稱文殊菩薩,有時稱文殊菩薩童子,均指各種改編。《華嚴經》中,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都受到釋迦牟尼佛的威脅,文殊菩薩在左,其造像多騎獅子。根據壹般佛教經典,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教場。

釋迦牟尼,佛教的創始人,出生於公元前七至六世紀的古印度國家卡匹羅威(今尼泊爾)。釋迦牟尼姓喬達摩,名悉達多。當他成為壹個人時,他被稱為佛,意思是開悟的人。因為他的家族屬於釋迦牟尼,所以壹般稱他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牟尼的聖人。釋迦牟尼是個王子。他結婚生子,然後出家修行。成為道士後,他走遍古印度宣傳自己的教義,追隨者和弟子也隨之增多。佛經上說,佛祖說東北有五嶽,釋迦牟尼佛的左仆,專修“智慧”的文殊菩薩。所以五臺山作為佛教聖地也是聞名中外的。

五臺山是在什麽時代開始創建寺廟的?

據多種古籍記載,五臺山在東漢永平年間就有寺廟建築。相傳漢武帝劉莊夜裏夢見金人坐在祥雲裏,從西天飄來。他知道有佛的感應,立即派大臣蔡琰、等人到西方求佛。蔡、秦等人在大月氏家得到佛經和造像,恰巧在當地傳教的天竺(今印度)國高增拍到了摩頓和朱發蘭的照片,便邀他們壹同來華。永平十年(公元67年),梵天和尚韓使騎著白馬,帶著經卷和佛像來到洛陽。漢明帝壹見悉達多喬達摩,就越來越信佛,於是下令在洛陽修建白馬寺,並拍下摩騰、朱發蘭的照片,在中國傳播佛教。永平十壹年,兩位高僧來到清涼聖地五臺山,看到五個梯田環繞的腹地平臺。它的山形地貌與釋迦牟尼佛的修行地靈鷲山沒有什麽區別。回到洛陽後,他們邀請漢明帝在五臺山建廟。於是漢明帝下詔,在五臺山修建大富靈芝寺。大福是洪欣的意思。這座寺廟叫靈九山,意思是東邊的五臺山腹地和西域的靈九山差不多。這樣,洛陽的白馬寺和五臺山的大富靈鷲寺成為中國最早建立的寺廟。大福靈芝寺是仙通寺的前身。

歷史上,隨著佛教的傳播,帝王的崇拜,高僧的行走,五臺山作為文殊菩薩的道場,名氣越來越大,地位越來越高,寺廟建築越來越多,規模也越來越大。其間佛教有起有落,各個時期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從漢明帝拍莫騰、朱發蘭照片弘揚佛教,修建大福陵寺開始,壹直到南北朝時期,五臺山已經修建了200多座寺廟。在吳州的五臺山,同在其他地方壹樣,寺廟的破壞非常嚴重。隋朝初,寺廟重建,佛教復興。佛教興盛的唐代,五臺山有360多座寺廟。唐武宗會昌滅法,五臺山佛教隨之沒落,寺廟數量減少。在宋遼金元時期,雖屢建,但因戰亂破壞,未能完全恢復。到了明代,佛教復興,五臺山重修修建了100多座寺廟。清代以來,隨著喇嘛教傳入五臺山,壹些青寺改為黃寺,並新建黃寺,形成了兩青寺各具特色,漢、藏、蒙、滿四族僧人和諧相處的佛教景觀。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正確執行宗教政策,高度重視文物保護,撥出大量資金維修和修繕寺廟。和尚也用廟養廟,給錢補聖像。重建聖殿,整頓聖殿。五臺山為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五臺山,高旗時期中國北方研究《華嚴經》的中心。唐代高僧程觀將華嚴字發展到了頂峰。曾是七帝之師,被封為“教授和尚”、“涼國師”等,被尊為華嚴宗第四祖。華嚴宗真正的興盛是在成觀時期。在《華嚴經》中,文殊菩薩被描述為道場在東北的梁青山。五臺山不僅位於唐都長安的東北部,也位於佛教發源地古印度的東北部。山中氣候常年積硬冰,但夏季仍下雪,沒有酷暑,與華嚴經所說相符。基於以上種種原因,五臺山佛教邀請文殊菩薩東來定居,將五臺山改名為梁青山,並尊稱其為文殊菩薩攜家帶口、遊行居住、在中華大地上弘法的道場。後來詳細論述文殊菩薩,使文殊菩薩的形象不斷高大豐滿,最後上升為“七佛之師”、“三佛以為母”。成為各族佛教信眾中最崇拜的佛神,五臺山也被尊稱為“黃金世界”、“清涼凈土”。五臺山佛教在學習和繼承古印度佛教的基礎上,根據中國國情確立了不同於古印度佛教的菩薩信仰,並從佛教理論與佛教實踐的結合上達到了高度的和諧統壹。對四大名山的最終形成起到了典型的示範作用。在中國佛教發展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五臺山位於長城腳下,歷史上處於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的交界處,歷來受到封建皇族的極度重視。自北魏孝文帝在此建立避暑山莊以來,楊迪、宋太宗、元英宗、清聖祖、清等皇帝。都祝福過五臺山。至於歷代皇帝、皇後派遣使節到鐵五臺山,更是數不勝數,從未間斷。翻開五臺山各大寺廟的歷史,“簡佩筠”二字總是赫然寫在第壹頁。達官貴人紛紛效仿。文人墨客寫作,抒發情懷。佛教徒經常在禪修時遊覽龍門,聚集翰林人,這是五臺山歷史的真實寫照。正因為如此,五臺山佛教以其在中國思想史上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在北方地區的民族團結與融合問題上壹直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說長城是民族對抗的產物,五臺山佛教就是民族融合的象征。

五臺山壹直是名僧遇精的地方。東晉高僧慧遠,出生於五臺山腳下的原平縣。北魏的檀巒、靈邊、靈秀、法聰、賈府;北齊的劉;回龍與隋代的解放:唐代的道宣、窺基、向輝、程觀、法昭、鑒真;宋代的智、悟、善;金代的蘇、李、惠洪、法充:元代八思巴、旦巴、真覺、性、焦紅、海大雲詩;到了明代,大寶、王法、苗豐、寒山、白子、甄誠、石大也、茹辛律師等紛紛落馬。這些中國佛教史上的名師、大師,或生於本地,或長年居於深山,或終生修習山寺,都對五臺山佛教的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甚至對中國佛教的發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五臺山在中國佛教中的突出地位吸引了許多外國佛教信徒。盛唐時期,五臺山成為外國信眾學習和聆聽經典的高等學府。唐朝以後,外國僧人繼續來五臺山朝拜。五臺山的佛教正以強大的生命力傳播著它的影響。唐朝貞觀年間,新羅國僧人慈藏來到五臺山上學。回國後在朝鮮半島開辟五臺山。以中國的信念為中心,積極推廣文殊信仰,使中國五臺山的文殊信仰在朝鮮半島開花結果。日本從奈良時代開始就受到五臺山佛教的影響。聖武天皇效仿中國武則天,在五臺山上賜下大華嚴寺,曾將大華嚴寺的牌匾掛在日本東渡寺的南門。日本著名高僧任遠的《訪唐求法錄》對五臺山的佛教有詳細的描述,在日本影響很大。中國宋太平興國時期,日本南部東大寺高僧來華朝拜五臺山。回國後計劃將愛巖山更名為五臺山,仿照五臺山最古老的大清涼寺,創建中國大清涼寺。可惜野心來了,人先死了他的弟子請求朝廷允許將棲霞寺原來的沙加多改名為梁青寺,後來成為匯聚天下信仰的名寺。中國的五臺山寺廟搬到了日本,所以可以說五臺山的信仰已經傳到了東亞。如今,五臺山的佛教吸引了眾多東南亞信眾,每年信眾絡繹不絕。

五臺山的佛教宗派分為青教和黃教兩大體系。清代佛教是漢傳佛教的總稱,先後出現了法象宗、律宗、天臺宗、華嚴宗、凈土宗、密宗、禪宗及其下屬的林佶、林佶察宗、曹洞宗等。特別的是莫滕方濟各會。歷史上,顯通寺的僧侶認為該寺是由莫頓方濟各會創立的,所以稱之為莫頓方濟各會。其教義是禪宗和凈土宗的結合,時代不宜過早。黃教是藏傳佛教的總稱。五臺山傳入的時間分為唐朝和元朝,清朝達到頂峰。清朝初期,朝廷將五臺山的十座青廟改為黃廟,僧人也由僧人改為喇嘛。從此,五臺山出現了漢族喇嘛,這在中國還是很少見的。清代五臺山黃教分為菩薩峰劄劄克和鎮海壽張甲兩大體系。僧人是漢、滿、蒙、藏、土等民族的信徒,成為民族團結、和睦相處的聖地。

五臺山寺廟組織,孫和十方分子。兒童寺收小沙彌,按師、師、徒、徒排名。壹個廟分幾個家。除了寺廟裏的財產,每個家庭還可以擁有私人財產,比如房屋、金銀等等。老師去世後,徒弟會分享遺產。子孫廟裏嚴格規定,本廟的部必須由本廟的和尚擔任。家族拍賣私有財產必須賣給本寺其他家族。五臺山的寺廟大多屬於子孫廟,這是維持五臺山佛教興盛的基本組織形式。十方寺不允許剃度,所有和尚都叫同行。雲遊僧入寺掛擋,是寺中天然的壹員。只要妳遵守規則,有相當的能力,就可以擔任重要的職務。五臺山著名的十方寺有獅子窩、梁青橋、碧山寺、十方殿等。其中,碧山寺的影響力最大。

五臺山的寺廟,在北齊時號稱200多座。唐代中期可以找到64位名人。在宋嘉佑年間,可以找到72位名人。明萬歷三十壹年(16O3),碑刻90處,分四個等級,其中大廟12處,五廟5處,各山中小廟39處,各山靜廟34處。清初《清涼山誌》收錄寺廟104座,其中五級以內寺廟68座。臺灣以外的5座寺廟稱為臺灣以外的寺廟,共有36座寺廟。清朝末年,五臺山有十座綠廟,十座黃廟。在全山的兩座黃青廟中,第壹座叫五處,包括三座苗青廟,即仙通寺、塔院寺和書香寺。黃廟2座,分別是菩薩峰和羅後廟。公元1956年的壹次調查發現,當時有124座寺廟,其中綠廟99座,黃廟25座。現存寺廟43座,其中臺灣境內37座,境外6座。

今天,五臺山已成為中國不可多得的古建築寶庫。

中國保存最早的古代木結構寺廟建築是唐朝的遺物。五臺山的南寺殿和北寺的東殿是唐代木結構建築的祖先和典範。歷經唐、宋、遼、金、元、明、清,直至民國,都在五臺山留下了典型的大型木結構建築。唐代建築莊重古樸,宋代建築柔美華麗,遼金建築大膽減柱,元代建築粗獷自然,明代建築規矩嚴謹,清代建築豪華精致,民國建築精致繁復。五臺山古木寺建築歷史沿革連續性強,建築規模宏大,細部構造精細,風格多樣,工藝典型,在中國獨樹壹幟。可以說,五臺山保存下來的各個歷史時期的典型建築,本身就是壹部卷帙浩繁的中國古代寺廟木結構建築史。

五臺山,有許多寶塔和寺廟。從使用材料看,有磚塔、石塔、玻璃塔、木塔、鐵塔、銅塔、銀塔、玉塔、水晶塔等;從建築形制上看,有擋車塔、密檐塔、亭塔、樓閣塔、金剛寶座塔、組合塔;自然界中,有佛塔,也有佛塔。佛塔中有佛塔、靈塔和壹般的朝拜塔。墓塔可分為高增墓塔和壹般紀念塔。從時間上看,最早的石塔是北魏時期,其後各時期都有發現。最近的壹座是近年來為五臺山孤僧修建的佛塔。從規模上看,最大的壹座高達56.4米,直刺蒼穹,欲與天庭抗衡。最小的只有0.05米,精致玲瓏。考慮到我國現存佛塔的價值,國源寺的元建阿育王塔、塔院寺的釋迦牟尼舍利塔、仙同寺的組合式銅塔、華嚴經的字塔都是稀世珍寶,都可以引以為戒。五臺山塔歷史悠久,數量眾多,取材廣泛,形制完整,性質復雜,為國內同類地區所罕見。

至於五臺山的佛像,有關部門只調查了37座寺廟,數量就達到了17445。整座山的佛像數量恐怕要增加壹倍。在用料和制作上,大致可分為八種:泥塑(包括掛塑和延模)、金屬鑄造(包括鐵、銅、鍍金和金)、石雕(包括玉雕)。可分為全塑、浮雕、摩崖石刻)、木雕、燒瓷、紗拓、刺繡、人像(包括壁畫、軸畫、葉畫配卷軸插圖)。最早的佛像是南北朝時期的遺物,重點密宗有明顯的藝術手法。佛像多為泥塑,自唐代以來連綿不斷,形成了獨特而完整的演變體系。最難得的是明代著名畫家丁畫在菩提葉上的十八羅漢,***12幅,單為奇數,雙為偶數,筆法細致,色彩厚重,***成冊。五臺山的佛像有不同的原材料,不同的工藝,不同的時代技法。整幅作品色彩斑斕,濃墨重彩,使五臺山成為不可多得的佛教藝術寶庫。

有大量的鐘、鼓、碗、板、碑、碑、樓、匾、牌、對聯、詩、散文等。保存在五臺山寺外。其中很多都屬於國家的珍貴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