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火字田字格正確寫法視頻

火字田字格正確寫法視頻

火字田字格正確寫法視頻:點撇撇捺。

火,漢語常用字,讀作huǒ,最早見於甲骨文,其本義指物體燃燒時產生的光焰,後引申為產生光焰的爆炸或射擊、怒氣、中醫學上的燥熱之氣、熱烈的、紅色的等含義。

火也常用來做漢字偏旁,在上下結構的漢字中作偏旁時,“火”被寫成“灬”。2019年11月20日,“漢語盤點2019”活動啟動,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通過監測語料庫,推薦國際字“火、墻、商”。

火的甲骨文字形,像物體燃燒時光、焰迸射之形。金文火字由火苗的象形加兩點構成,兩點表示火苗中有東西向兩旁散發,整個字是向四周發光發熱的東西,由此產生火的含義。戰國文字將火形拆成了四筆,但還保留了壹點光、焰上冒的樣子。

古籍解釋

火,毀也。南方之行,炎而上。象形。凡火之屬皆從火。火,?也。?各本作毀。今正。下文曰:?,火也。為轉註。南方之行。炎而上。與木曰東方之行、金曰西方之行、水曰北方之行、相儷成文。大其下。銳其上。呼果切。古音在十五部。凡火之屬皆從火。

古文:?

韻會;正韻:虎果切,並貨上聲。《說文》:火,毀也。南方之行炎而上。象形。《釋名》:火化也,消化物也。亦言毀也,物入中皆毀壞也。《玉篇》:?者,化也,隨也,陽氣用事萬物變隨也。

又大火,鶉火,辰次之名。又《禮·王制》:昆蟲未蟄,不以火田。《前漢·成帝紀》:火耕水耨。又《周禮·夏官·司爟》:變國火以救時疾。註:春取楡柳之火,夏取棗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論語》:鉆燧改火。

又盛陽曰炎火。《詩·小雅》:田祖有神,秉畀炎火。傳:炎火,盛陽也。箋:螟螣之屬,盛陽氣嬴則生之。明君為政,田祖之神不受此害,持之付與炎火,使自消亡。又官名。《左傳·昭十七年》: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

又《春秋·宣十六年》:成周宣榭火。《左傳》:人火也。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災。又《南史·齊武帝紀》:魏地謠言,赤火南流,有沙門從北齎此火至,色赤而微,雲以療疾貴賤爭取之,多得其驗,鹹雲聖火。

又《司馬法》:人人正正,辭辭火火。註:言壹火與壹火猶人人殊之人人也。卽俗謂火伴。《古木蘭詩》:出門看火伴。又人身有火。《本草綱目》:心藏神為君火。包絡為相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