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宗醫鑒是什麽
書籍介紹 註音:yī zōng jīn jiàn 《醫宗金鑒》是清乾隆四年由太醫吳謙負責編修的壹部醫學教科書。《醫宗金鑒》這個名字也是由乾隆皇帝欽定的。《醫宗金鑒》被《四庫全書》收入,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對《醫宗金鑒》有很高的評價。自成書以來,這部禦制欽定的太醫院教科書就被壹再的翻刻重印,廣為流傳。公元1739年,乾隆皇帝詔令太醫院右院判吳謙主持編纂壹套大型的醫學叢書。吳謙,字六吉,安徽歙縣人,他是清朝雍正、乾隆年間的名醫。吳謙奉旨後,下令征集全國的各種新舊醫書,並挑選了精通醫學兼通文理的70多位官員***同編修。歷時三年的時間,終於編輯完成。《醫宗金鑒》全書***分90卷,是我國綜合性中醫醫書中比較完善而又簡要的壹種。全書采集了上自春秋戰國,下至明清時期歷代醫書的精華。圖、說、方、論俱備,並附有歌訣,便於記誦,尤其切合臨床實用。流傳極為廣泛。 創作歷史 清初,天花流行,危及宮廷,特別順治皇帝死於天花,宮廷十分緊張,康熙亦曾感染天花, 幸得隔離治療保全了性命,也正因為康熙曾因天花獲得免疫而得繼承帝位。因此,他在位時十分重視痘疹壹科與種痘術之推廣。乾隆即位後,發揚康雍兩朝重視醫學之余風,接受太醫院 院 使等鑒於古醫書“詞奧難明”“傳寫錯訛”,自晉以下“醫書甚夥”,“或博而不精,或雜 而不 壹,間有自相抵牾”的奏折,請求發內府醫書,並征天下秘籍“分門別類,刪其駁雜,采其精粹,發其余蘊,補其未備”。乾隆於四年(1739)詔令供奉內廷禦醫,太醫院右院判吳謙, 與康雍乾三朝禦醫、院使劉裕鐸,***同領銜編纂醫書,由吳謙與劉裕鐸任總纂修官,其下有纂 修官 14人,副纂修官12人,校閱官10人,收掌官(書稿保官)2人,謄錄官23人,以及畫家等組成編纂班子。? 所有參與編纂的禦醫等,都是按照清府批文“令太醫院堂官並吳謙、劉裕鐸等將平日真知灼 見、精通醫學兼通文理之人,保舉選派”而組成的。若太醫院合格人員不足者,“令翰林院 ……查派”,“選取字,畫好者以備謄錄。如不敷用,照例行文國子監……秉公考試,務擇 字畫端楷,咨送本館以憑選取”可見對所有編纂、繪畫、謄錄人員都是經過嚴格選擇或經考 試後擇優錄用的。 ? 《醫宗金鑒》經過三年時間完成,***90卷,15個分冊。即傷寒17卷、金匱8卷,名醫方論8卷,四診1卷,運氣1卷,傷寒心法3卷,雜病心法5卷,婦科心法6卷,幼科心法6卷,痘疹心法 4卷,種痘心法1卷,外科心法16卷,眼科心法2卷,針灸心法8卷,正骨心法4卷。該書特點 :圖、說、方、論俱備,歌訣助誦。細讀之有著十分明顯的時代性,適應18世紀中國疾病譜 。例如:公元17-18世紀,康熙、乾隆由於天花危害甚大,對太醫院壓力更大,因此,太醫院在分科設置上也有明顯的反映,如將痘疹作為壹科從幼科中分立出來,在《醫宗金鑒》中也單獨成冊,特別還將《種痘心法》作為壹卷與幼科心法並列,可見對天花壹病的專 門研 究與防治得到了高度重視,促成幼科被分解為三科。由於接種人痘的推廣與普及,天花之危害明顯降低,太醫院又將痘疹壹科合並回幼科。另外,還有對正骨壹科整理提高也十分明顯 ,通過《醫宗金鑒》的編纂,使中國歷代相傳的正骨理論與技術更加系統,更將宮廷上駟院綽班 (正骨) 處的豐富經驗融為壹體,使太醫院正骨科與上駟院綽班處合並壹處,理論與技術均得到提高 。? 編纂完成後,乾隆看後十分滿意,賜書名為《醫宗金鑒》,正式確定該書名為《禦纂醫宗金 鑒》,於1742年,以武英殿聚珍本與尊經閣刻本印行,在全國推廣,影響巨大。1749年即被定為太醫 院醫學教育的教科書,“使為師者必由是而教,為弟子者必由是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