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建中湯簡介

建中湯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九:建中湯 2.1 處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建中湯的用法用量 2.5 摘錄 3 《杏苑》卷七:建中湯 3.1 處方 3.2 功能主治 3.3 建中湯的用法用量 3.4 摘錄 4 《癥因脈治》卷四:建中湯 4.1 處方 4.2 功能主治 4.3 建中湯的用法用量 4.4 摘錄 5 《醫略六書》卷三十:建中湯 5.1 處方 5.2 功能主治 5.3 建中湯的用法用量 5.4 各家論述 5.5 摘錄 6 《千金》卷十九:建中湯 6.1 處方 6.2 功能主治 6.3 建中湯的用法用量 6.4 摘錄 7 《活幼心法》卷四:建中湯 7.1 處方 7.2 功能主治 7.3 建中湯的用法用量 7.4 摘錄 8 《扁鵲心書·神方》:建中湯 8.1 處方 8.2 制法 8.3 功能主治 8.4 建中湯的用法用量 8.5 摘錄 9 《普濟方》卷二○五引《博濟》:建中湯 9.1 處方 9.2 制法 9.3 功能主治 9.4 建中湯的用法用量 9.5 摘錄 10 《千金》卷十九:建中湯 10.1 處方 10.2 功能主治 10.3 建中湯的用法用量 10.4 各家論述 10.5 摘錄 11 《慎齋遺書》卷七 11.1 方名 11.2 組成 11.3 功效 11.4 主治 11.5 建中湯的用法用量 12 《幼幼集成》卷六 12.1 方名 12.2 組成 12.3 主治 12.4 建中湯的用法用量 13 《傷寒大白》卷二 13.1 方名 13.2 組成 13.3 主治 13.4 加減 14 《易簡》 14.1 方名 14.2 組成 14.3 主治 14.4 建中湯的用法用量 14.5 加減 14.6 用藥禁忌 14.7 各家論述 15 《扁鵲心書·神方》 15.1 方名 15.2 組成 15.3 主治 15.4 建中湯的用法用量 15.5 制備方法 16 《聖濟總錄》卷九十二 16.1 方名 16.2 組成 16.3 主治 16.4 建中湯的用法用量 16.5 加減 16.6 制備方法 17 《聖濟總錄》卷九十壹 17.1 方名 17.2 組成 17.3 主治 17.4 建中湯的用法用量 17.5 制備方法 18 《聖惠》卷九 18.1 方名 18.2 組成 18.3 主治 18.4 建中湯的用法用量 18.5 制備方法 19 《外臺》卷十六引《刪繁方》 19.1 方名 19.2 組成 19.3 功效 19.4 主治 19.5 建中湯的用法用量 19.6 制備方法 19.7 用藥禁忌 附: 1 古籍中的建中湯 1 拼音

jiàn zhōng tāng

2 《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九:建中湯 2.1 處方

生姜 芍藥 幹地黃 甘草 芎藭各15克 大棗30枚

2.2 制法

上藥六味,哎咀。

2.3 功能主治

治五勞七傷,虛羸不足,面目黧黑,手足疼痛,久立腰疼,起則目眩。

2.4 建中湯的用法用量

以水600毫升漬壹宿,明晨再以500毫升水合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服。藥入四肢百脈似醉狀是效。

2.5 摘錄

《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九

3 《杏苑》卷七:建中湯 3.1 處方

黃耆1錢5分,遠誌1錢5分,當歸5分,澤瀉5分,人參5分,白芍5分,龍骨5分,甘草(炙)5分。

3.2 功能主治

脾風傳腎,小腹痛熱,出白液,名曰蠱。

3.3 建中湯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用生姜5片,水煎,空心服。

3.4 摘錄

《杏苑》卷七

4 《癥因脈治》卷四:建中湯 4.1 處方

桂枝、飴糖、甘草、生姜、白芍藥。

4.2 功能主治

風氣腹痛,脈遲者。

4.3 建中湯的用法用量

原書治上證,加防風;胸前飽悶,加砂仁、木香以行甘甜之滯;有寒,加炮姜。

4.4 摘錄

《癥因脈治》卷四

5 《醫略六書》卷三十:建中湯 5.1 處方

當歸3錢,赤芍1錢半,肉桂1錢半。

5.2 功能主治

產後血虧挾滯,營氣不能布護,寒氣得以傷之,直入沖任而惡寒汗出,發熱不休。脈緊細澀者。

5.3 建中湯的用法用量

水煎,去滓溫服。

無汗,加炒黑荊芥;腹痛,加炒焦砂糖。

5.4 各家論述

方中當歸養營血以榮沖任,赤芍瀉滯血以行血脈,肉桂溫經暖血以散寒邪也。無汗加黑荊,為和血疏邪之用,腹痛加焦糖,乃去宿緩中之方。水煎溫服,俾滯血化而新血生,則營衛調和而沖任之寒邪無不外解。

5.5 摘錄

《醫略六書》卷三十

6 《千金》卷十九:建中湯 6.1 處方

生姜5兩,芍藥5兩,幹地黃5兩,甘草5兩,芎?5兩,大棗30個。

6.2 功能主治

五勞七傷,虛羸不足,面目黧黑,手足疼痛,久立腰疼,起則目眩,腹中懸急而有絕傷,外引四肢。

6.3 建中湯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6升漬1宿,明旦復以水5升合煮,取3升,分3服。藥入四肢百脈似醉狀,是效。無生姜,酒漬幹姜2兩1宿用之。

6.4 摘錄

《千金》卷十九

7 《活幼心法》卷四:建中湯 7.1 處方

人參2錢,蜜炙黃耆3錢,白術1錢5分,當歸身1錢5分,大川芎8分,大附子(制)1錢,幹姜(炒帶黑色)1錢,肉桂1錢,炙甘草1錢,丁香5分。

7.2 功能主治

真氣外發而內虛寒,痘收時寒戰咬牙者。

7.3 建中湯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1片,同煎。溫服。1服立止,甚者不過2服。

7.4 摘錄

《活幼心法》卷四

8 《扁鵲心書·神方》:建中湯 8.1 處方

附子(炮)2兩,白術(土炒)2兩,芍藥(酒炒)4兩,甘草(炒)1兩,幹姜(炒)1兩,草果(去殼,炒)1兩。

8.2 制法

上為末。

8.3 功能主治

久發瘧疾,臟胃虛弱,胸膈腹中飽悶痞塊,兩脅連心痛,四肢沈重,發熱。泄瀉,羸瘦。

8.4 建中湯的用法用量

每服5錢,水煎,熱服。

8.5 摘錄

《扁鵲心書·神方》

9 《普濟方》卷二○五引《博濟》:建中湯 9.1 處方

草豆蔻(去皮)1兩,神曲(炒)1兩,麥糵(炒)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白術1兩,厚樸(去粗皮,炙香熟)1兩,幹姜(炮)1兩,茴香子(炒)半兩,木香半兩。

9.2 制法

上為粗末。

9.3 功能主治

膈氣,宿食不消,胸膈痞滿,心腹脹痛,陰陽不和,臍腹撮痛。

9.4 建中湯的用法用量

每服3錢,加生姜3片,大棗2個(擘破)水1盞,同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1方為末,入鹽煎湯下,空心常服。

9.5 摘錄

《普濟方》卷二○五引《博濟》

10 《千金》卷十九:建中湯 10.1 處方

人參2兩,甘草2兩,桂心2兩,茯苓2兩,當歸2兩,黃耆3兩,龍骨3兩,麥門冬3兩,大棗30個,芍藥4兩,附子1兩,生地黃1斤,生姜6兩,厚樸1兩,飴糖8兩。

10.2 功能主治

虛損少氣,腹脹內急,拘引小腹至冷,不得屈伸,不能飲食,寒熱頭痛,手足逆冷,大小便難,或復下痢口幹,夢中泄精,或時吐逆恍惚,面色枯瘁,又復微腫,百節疼酸。

10.3 建中湯的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附子湯”。

咳者,加生姜1倍。

10.4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用黃耆建中參入當歸、參、附峻補元陽,兼培榮氣,加門冬、地黃以滋津液,厚樸、茯苓以泄滯氣,龍骨以收耗散之精。

10.5 摘錄

《千金》卷十九

11 《慎齋遺書》卷七 11.1 方名

建中湯

11.2 組成

前胡1錢,細辛1錢,當歸1錢,白芍1錢,人參1錢,橘紅1錢,桂心1錢,麥冬1錢,黃耆1錢,白茯苓1錢,炙甘草1錢,半夏7分,生姜3片,大棗2個。

11.3 功效

生氣血,退虛熱。

11.4 主治

勞證臟腑虛損,身體消瘦,潮熱。

11.5 建中湯的用法用量

不拘時服。

12 《幼幼集成》卷六 12.1 方名

建中湯

12.2 組成

柳楊桂、白芍藥、當歸身、炙黃耆、炙甘草。

12.3 主治

痘後陽虛自汗,醒著而出者。

12.4 建中湯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大棗為引,水煎,熱服。

13 《傷寒大白》卷二 13.1 方名

建中湯

13.2 組成

白芍藥、桂枝、甘草。

13.3 主治

陽虛眩暈;肝脾血分虛寒腹痛。

13.4 加減

氣虛,加人參、白術;血虛,加當歸、黃耆。

14 《易簡》 14.1 方名

建中湯

14.2 組成

官桂3分,白芍藥1兩半,甘草半兩。

14.3 主治

脾胃不和.腹痛泄瀉,表虛自汗。

14.4 建中湯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4錢,水1盞半,加生姜5片,大棗1個,煎至6分,去滓,食前熱服。

14.5 加減

婦人血痛、男子心腹痛,心腹疼痛甚者,加遠誌半兩。

14.6 用藥禁忌

飲酒人不喜甘者,不宜服之。

14.7 各家論述

《醫家心法》:此屬肝虛不能生火,以致火不生土。故用芍藥之酸,甘草之甘,此甲已化土也。再加肉桂,補肝之子,益土之母,以培其生化之源。

15 《扁鵲心書·神方》 15.1 方名

建中湯

15.2 組成

附子(炮)2兩,白術(土炒)2兩,芍藥(酒炒)4兩,甘草(炒)1兩,幹姜(炒)1兩,草果(去殼,炒)1兩。

15.3 主治

久發瘧疾,臟胃虛弱,胸膈腹中飽悶痞塊,兩脅連心痛,四肢沈重,發熱。泄瀉,羸瘦。

15.4 建中湯的用法用量

每服5錢,水煎,熱服。

15.5 制備方法

上為末。

16 《聖濟總錄》卷九十二 16.1 方名

建中湯

16.2 組成

黃耆2兩,芍藥2兩,桂(去粗皮)1兩,人參1兩,當歸(切,焙)1兩。

16.3 主治

虛勞,下焦虛冷不渴,小便自利。

16.4 建中湯的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半分(擘碎),大棗2個(擘破),煎至7分,去滓,下餳1分,攪令消,溫服,早晨、日午、夜臥服。

16.5 加減

若失精,加龍骨、白薇各1兩。

16.6 制備方法

上銼,如麻豆大。

17 《聖濟總錄》卷九十壹 17.1 方名

建中湯

17.2 組成

黃耆(銼)1兩,遠誌(去心)1兩,芍藥1兩,龍骨1兩,甘草(炙,銼)半兩。

17.3 主治

五勞七傷,小腹拘急,臍下膨脹,兩脅脹滿,腰脊引痛,鼻口幹燥,目視(目巟目巟),忽忽不樂,胸中氣逆,不下飲食,莖中痛,小便赤黃而有余瀝,夜夢失精,驚恐虛乏。

17.4 建中湯的用法用量

每用6錢匕,水1盞半,加大棗2個(擘破),同煎至1盞,去滓,下飴糖少許,分溫2服,空腹日午各壹。

17.5 制備方法

上為粗末。

18 《聖惠》卷九 18.1 方名

建中湯

18.2 組成

桂心1兩,甘草1兩(炙微赤,銼),白芍藥1兩,桔梗1兩(去蘆頭),人參1兩(去蘆頭),白術1兩,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厚樸1兩(去粗皮,塗生姜汁炙令香熟)。

18.3 主治

傷寒2日,心中悸而煩者。

18.4 建中湯的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個,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18.5 制備方法

上為散。

19 《外臺》卷十六引《刪繁方》 19.1 方名

建中湯

19.2 組成

黃耆3兩,芍藥3兩,甘草(炙)2兩,桂心3兩,生姜6兩,半夏5兩(洗),大棗12個(擘),飴糖10兩。

19.3 功效

補氣。

19.4 主治

肺虛損不足。

19.5 建中湯的用法用量

以水8升,煮取3升,分3次服。

19.6 制備方法

上切。

19.7 用藥禁忌

忌羊肉、餳、海藻、菘菜、生蔥。

古籍中的建中湯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卷二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第六]論壹首、脈證九條、方九首

熱。熱可治寒而已哉。或問和陰陽調營衛是矣。而必以建中者何也。曰。中者。脾胃也。營衛生成於水谷。而水谷...

《傷寒論輯義》:[卷二]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出方。愚謂建中新加之屬。可以斟酌而用。要在升陽透表。溫中和裏而已。案張璐金鑒。並主小建中湯。周氏引東...

《仲景傷寒補亡論》:[卷八]不可發汗四十條

脈緊病。必無汗。唯濡而緊。必有汗。勿誤行桂枝。宜建中湯也。又曰。少陰病脈微。不可發汗。亡陽故也。(壹...

《雜病廣要》:[內因類]虛勞

亦不外於補陽補陰。然其實屬陰虛者為多,則仲景用建中湯扶陽以配陰者,固有妙旨存焉;而後世滋補諸方,亦...

《傷寒論辯證廣註》:[卷之四辯太陽病脈證並治法中]梔子幹姜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