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延慶為什麽叫夏都

延慶為什麽叫夏都

《新唐書》說媯川是“古夏陽川”。查閱古籍,《谷梁傳》記有僖公二年“虞師晉師滅夏陽”,又說“夏陽者虞虢之塞也”。據此看夏陽應在山西或陜西。何以媯川稱夏陽川,現在尚不能詮釋,以待識者。 wUrY&*Ym^c

()IaJ^G,6

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商,封召公爽於燕,史稱北燕。當時的延慶是北燕治下的壹個多民族雜居地區。1975年在西撥子發現了西周晚期或春秋早期的窖藏銅器。在壹件青銅釜內,裝有53件器物,其中生活用具有釜、鼎、匙、耳環;工具和兵器有刀、獵鉤、錐、鑿、戈和小銅炮。這些器物與我國東北地區出土的同時代器物相似,帶有明顯的遊牧民族的特色。 !u([YnfF"

gBa2vg ;X

從公元前771年到公元前476年,是我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從西周末年到春秋時期的四五百年間,在延慶土地上居住著山戎族,這是我國歷史上的壹個古老的民族,他們生活在距今3000—2500 年前。他們以畜牧和狩獵為生,逐水草遷徙,沒有城郭,也不在壹地長期定居,每人都練習騎馬格鬥,把戰鬥掠奪視為英雄行為。他們住在燕齊兩國邊境,時常長驅直入燕齊邊區掠奪,成為這兩個國家的世代邊患。過去除了在史書上見到很少的關於山戎族的記載外,人們對於這個民族知之甚少。20世紀80年代,在舊縣、靳家堡、永寧、古城、清泉鋪、康莊等地,發現古代山戎族墓葬遺存十余處,逐漸揭開了這個古老民族的神秘面紗。1985-1987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山戎文物考古隊,在古城葫蘆溝和玉皇廟兩處進行了科學發掘。發掘面積19000平方米,發掘墓葬400余座,***出土金、銅、陶、玉、石、骨、蚌等獨具山戎文化特色的各類文物約8000余件。在玉皇廟墓地,發現了規模較大、身份較高的屬於部落首領壹級的墓葬,從其埋葬制度和隨葬物品的組合看,所有墓葬都是長方形豎穴土坑單人葬,殉牲普遍,絕大多數是殉犬,也有殉羊、牛、馬者,身份較高者享有木槨。裝飾方面,不分男女老幼,皆佩帶項鏈和螺旋形銅絲耳環,有的在頸下加佩動物紋樣銅牌飾,首領人物則戴金絲耳環和金質牌飾。多數死者都有麻布復面,並在復面上加飾銅扣。據民族誌材料記載,這種復面習慣,意在蓋住死者靈魂,使死者安息,不要再出來驚擾活人。男性死者皆腰帶直刃匕首式青銅短劍,身份較高者再加青銅馬具,女性多帶銅錐銅針。在玉皇廟墓地大型墓葬中還出土了壹批大件青銅容器,其中以滿身煙垢的青銅釜,最具北方遊牧民族特色,是迄今為止在我國首次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壹件銅火鍋。這些埋葬制度和隨葬品的組合,展示的是壹個以遊牧為固有習俗的少數民族的特點。經測定,兩處墓地的相對年代,大約包括了整個春秋時期及戰國前期三、四百年間。據《史記》記載,齊桓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63年)山戎侵燕,燕向齊國求救,齊桓公北伐山戎,過孤竹(今河北遵化縣)西征,束馬懸車,上卑耳(太行山)之西極。給了山戎族壹次毀滅性打擊。在媯川上也留下了齊桓公伐山戎的故事。據《水經註》記載,沮陽(今懷來縣大古城村)東的桓公泉,就是齊桓公伐山戎時留下的。山戎族經過這次打擊,逐漸衰落下去。春秋以後,由於鐵器文明在燕齊等國出現,使操青銅器的山戎族相形見絀。約在戰國晚期,山戎族從這壹地區銷聲匿跡了。 JIa c#,

r ]QT~

從山戎墓的發掘可見,在西周春秋時期,延慶地區是壹個民族雜居、文化交融的地區。這裏水源充沛,植被茂密,是壹處放牧狩獵的理想場所。在墓葬中沒有發現壹件農業工具和器物,說明當時在這壹地區,還沒有農業生產。各族人民在這裏長期交錯雜居,推進了民族融合的步伐。 .1@ir=L

"k#2]@QJ

燕秦開修城上谷 王次仲落羽翮山 >JHo^[i9Vb

*{bFP/G

生男慎勿舉, 生女哺用脯。 ve1ON=c

5-rOi )Pp

不見長城下, 骸骨相枕拄。 6 20`bJgr

G^)Ry\NG_

—— 漢代民謠 &2 vJ4T

iIPa=_}RIW

公元前475年,我國歷史進入七國並立的戰國時期。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壹,***歷時255年。這壹時期,延慶屬於燕國。燕國是壹個大而弱的國家。他東與齊國為鄰,南和西與趙國接壤,北與戎狄雜處。延慶地區除仍有山戎族的殘余外,東胡族、匈奴族也來這裏遊牧。公元前4世紀末,燕國內亂,國勢大衰,軍都山以北被東胡族侵占。公元前312年燕昭王即位,他勵精圖治,卑身厚幣,廣招天下賢士。於是樂毅、鄒衍、劇辛等名士,紛紛從別國來到燕國。他還吊死問孤,與百姓同甘***苦。經過二十年後,燕國國富兵強。昭王即位之初曾把大將秦開送到東胡去做人質。秦開在東胡,壹面假裝對東胡首領恭順,壹面暗地了解東胡的各方面情況。當燕國國勢重新崛起的時候,他也從東胡逃回燕國。他熟悉東胡內部情況,於公元前3世紀初,率軍打敗東胡,並把東胡趕出燕境千裏之外。為了防止東胡再來,燕國在國境北部建起了壹道長城,這城西起造陽(今懷來縣大古城村),東至襄平(今遼寧省遼陽),在長城下設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以拒東胡。此長城的確切位置,有兩種說法:壹種認為在今河北省宣化、懷來以北壩上地區;壹種認為,從今媯河與永定河匯合處起,沿媯河南岸,進入延慶境內,經石峽峪、岔道、紅山、灰嶺,直至四海冶。明代南山路即是在此城遺址上建造的。元代周伯琦過榆林驛(當時榆林驛在今榆林南3公裏處)作詩:“崇崇道旁土,雲是古長城”,大概就是這道長城。筆者認為燕國北部長城非只壹道,兩道都是。 P/`FfR2>

(n9h

燕國在延慶附近設上谷郡,是延慶地區設立行政機構的開始。對此後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第壹、漢族人民開始進入這壹地區生活。設郡後要駐軍,軍士大部分來源於軍都山以南的漢族地區。日子久了,他們與當地居民結合,在這裏實現漢族與山戎族、東胡族、匈奴族的融合。第二、人民開始了定居,農業生產開始在這裏興起。延慶地區雖然土肥水美,但長期以來只作為少數民族的遊牧地區,駐軍的定居,帶動了居民的定居。此時燕國的其他地區已經出現了鐵器,鐵器的出現為開墾荒地提供了可能,延慶地區開始由遊牧地區向農業地區轉變。

本文來自: 夏都延慶網 [url][/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