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的制作過程七個步驟圖如下:
1、選材:常用的原料包括木漿、廢紙等。木漿可通過將木材切碎、浸泡、蒸煮和漂白等工藝獲得,而廢紙則需經過回收、分類和處理。
2、漿化:原料經過破碎、浸泡和蒸煮後,纖維素開始分解。化學品如堿性氧化物(如氫氧化鈉)和硫酸等被加入漿料中,以去除雜質並分離纖維素。
3、篩選:漿料倒入篩網上,水分滲出,纖維在篩網上形成紙層。篩網通常由金屬絲組成,網孔大小決定紙張的厚度。
4、壓榨:通過壓榨輥輪的作用,將紙層中的水分進壹步排除。這壹步驟有助於提高紙張的密度和強度。
5、幹燥:紙張通過熱風或太陽能暴曬來去除殘留的水分。幹燥過程中需要控制溫度和濕度,以確保紙張幹燥均勻。
6、表面處理:根據需要,紙張可以經過表面處理來改善質感和性能。常見的處理方法包括塗布、壓花、光面處理等。
7、切割和包裝:大張紙經過切割機器切割成所需的尺寸,然後進行包裝。包裝通常包括將紙張堆疊或卷繞,並使用紙箱或薄膜進行保護。
整個紙的制作過程需要嚴格控制各個環節的工藝參數,如漿料的濃度、溫度、壓力和幹燥條件等,以確保紙張的質量和性能符合要求。
古籍中麻紙主要有以下幾種:
1、白麻紙:萌牙於西漢,是我國最早的植物纖維紙。初期紙質白度差,表面不平滑,結構不緊,還不能用來寫字。至東漢時用於書寫,隋唐時期成為上層社會的重要文化用紙。
2、黃麻紙:白麻紙入潢即成為黃麻紙,可以驅蟲。是我國最早的染色紙,始於晉,唐代廣為使用。
3、藏經紙:唐宋元時期用黃蘗染色而成,為寫刻佛經所專用,故稱藏經紙。其中用料麻、皮、竹均有。藏經紙分厚薄兩種,薄著也較壹般紙厚,沒有光臘,厚而不硬。作為裝裱珍貴善本書簽之用。
4、硬黃紙:始於唐代,是采用黃蘗染色,兩面加臘砑光而成,是專門用來摹寫佛經的名紙。宋時演變成壹面加臘砑光的金粟山藏經紙。